APP下载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分析

2015-04-0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寡头厂商理论

吕 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分析

吕 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本文建立了三个模型:一个是国家层面的数理模型,用于分析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一个国家创新增长率的影响;一个是企业层面的博弈模型,用于分析技术溢出方的动机和行为;一个是企业层面的数理模型,用于分析技术寻求者的行为。通过这三个模型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进行分析。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理分析

引言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重要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式,它可以接触到技术的最前沿,能起到学习先进技术和监听行业信息的作用。另外,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还可获得管理、营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其他促进技术进步方式不能代替的。①全球化条件下,其他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式还包括自主研发、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外商直接投资。

很多发展中国家已通过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技术进步。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刻不容缓,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很好地支持转型。2012年和2013年,中国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而且充足的外汇储备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条件。根据郭娟(2013)的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36.8%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这表明中国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1]。

因此,中国应该大力推动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这也亟需从理论上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动因和条件进行更多的论证。本文分别以宏观角度的国家、微观角度的技术寻求者和技术供给者为对象建立了模型,还在模型中引入了政府的作用,对进行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文献综述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海默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自此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理论,比如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主要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行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是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超越东道国竞争者的某种优势,这种优势能够弥补在国外投资所发生的额外费用并获得更高的收益。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增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具备发达国家传统意义上的优势,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当地化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这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一些和发达国家的企业不同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原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能解释,于是出现了新的动因解释理论。它认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是为了寻求战略性资产,或者是为了寻求技术,这些理论可以称为寻求优势型理论。以此理论为支撑的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能否获得逆向技术溢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科古特和昌(Kogut & Chang,1991)最先进行了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他们以日本和美国的R&D支出为变量,利用1976—1987年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产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2]。他们发现,日本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R&D 密集型产业,并倾向于采取合资方式。他们据此推测,获取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因,这是国内外学者首次用实证方法检验TSFDI(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存在和作用。对于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多是从实证的角度来进行的,关于这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尤其是通过数理方法进行的理论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福斯瑞和莫塔(Fosfury & Motta,1999)提出了单项技术扩散的双寡头模型[3]。在这一模型中,两厂商进行如下博弈,在第一个阶段的两厂商同时在向国外市场出口、对外直接投资、或者不进入国外市场等三种经营方式中进行选择;在第二阶段进行古诺竞争,一共有9种利润支付组合,该模型证明了技术从先进厂商向落后厂商的扩散。他们还运用了无差异曲线分析法,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来分析双寡头的决策。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技术溢出的增加使得技术领先企业的利润减少,这使他们不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FDI)。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技术落后企业能够进行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冼国明和杨锐(1998)试图通过数理模型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FDI-Ι型)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FDI-Ⅱ型)[4]。他们利用邓宁(Dunning,1993)的附加策略变量的动态OIL模型作为分析框架构造了学习型FDI模型,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逆向对外直接投资,也说明了交叉型投资。另外,他们还利用了古诺寡头竞争模型,强调了因政府的介入改变了博弈初始条件,从而增强了发展中国家以FDI为手段的竞争策略的作用和效果。

马亚明和张岩贵(2003)对摩顿(Motto,1996)模型加以扩展,从技术扩散的角度阐明技术落后厂商进行FDI不是为了利用已有的优势,而可能是为了在地理上靠近先进厂商以分享技术扩散的好处[5]。他们提出了单项技术扩散和双向技术扩散的双寡头模型,运用了与福斯瑞和莫塔(Fosfury & Motta,1999)相类似的双寡头单项技术扩散模型,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蔡伟毅(2009)结合理论分析和数理模型分析,沿用经济学家格罗斯曼(Grossman)和赫尔普曼(Helpman)关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建立了单一要素和两部门的生产模型,将此模型运用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竞争的研究[6]。研究发现,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创新知识如果无法溢出,那么研发能力较强的大国在开放条件下的创新增长率将大于其在封闭条件下的创新增长率;研发能力较弱的小国则相反,出现创新增长率绝对下降的情形。

上述研究分别从宏观(国家)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运用数理方法研究了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条件、必要性和动机,为其他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宏观研究的一些基本设定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另外,寡头垄断市场是某一行业中只存在少数几个厂商控制同一种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古诺模型分析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古诺竞争必须是同质产品的产量竞争。因此,在古诺模型中,博弈各方必须是市场地位接近、技术水平相差无几的厂商,他们的行为能够相互影响。而在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中,技术落后一方的投资行为几乎不会对技术领先方造成影响,因此,除了个别情况,双寡头的古诺模型不适合分析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中技术学习者和技术供给者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建立了新的数理模型和博弈模型。

二、国家层面创新增长模型

本部分内容主要借鉴了蔡伟毅的研究成果,对其模型进行简化,从一个国家整体的角度分析进行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三、寡头技术溢出控制行为的博弈分析

本部分从技术供给方的动机和行为角度分析了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竞用性和非排他性,这是技术产品和一般有形产品的区别,也是技术可以发生主动传播的最根本依据。非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被别人学到不会影响现有技术拥有者的使用,使得技术拥有者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主动进行技术转移。而且技术作用方式和作用结果的外化使得技术存在被其他人解码的可能,很难阻止其他人对技术的学习,并且这种学习很难让拥有者对其进行收费,而非排他性为技术的非主动外溢提供了条件。如果技术拥有者能够收费,那这种免费的外溢就不会存在了。

主动的不直接收取转让费的技术传播的具体原因有三个:第一,一些厂商为了使自己在价值链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会主动向上下游厂商传播技术,以使上下游厂商为自己提供更好的配套产品和服务;第二,进行主动的技术外溢有利于树立行业领导的形象,有利于使其技术成为行业标准;第三,几乎所有的竞争者为了形成行业规模经济而对一些技术进行外溢,尤其是在产品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时,需要众多厂商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消费者认识和接受这一新产品。

在东道国的寡头竞争中,他们会了解上述知识,对于他们共同掌握的技术或者一些非主要技术是否采取控制外溢的措施,寡头们会存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们既有控制技术外溢以维持自己技术地位的想法,也有进行技术外溢获得更加有利竞争地位的想法,更有对竞争对手行为无法确定和无法判定是否发生某些技术非自愿外溢的无奈。如果自己采取了控制技术外溢的做法,对手也采取了控制技术外溢的做法,假如措施有效,那么技术还会继续被现有的寡头们所共同垄断,寡头们可以继续获得垄断利润。但是如果自己采取措施控制技术外溢,而对手没有采取控制措施或者主动进行技术外溢,那么外溢还会发生,控制技术外溢一方在控制上所有的花费都是利润的损失。如果自己采取了控制技术外溢的做法,对手也采取了控制技术外溢的做法,假如措施无效或效果不好,同样会带来损失。因此,对于技术外溢是否进行控制,或者控制程度的选择上,寡头们存在矛盾和难于确定的态度。寡头们的这种态度是本博弈模型建立的主要依据,称为技术外溢控制困境模型。

假设局中人是东道国的厂商甲和厂商乙,用支付矩阵来描述这一博弈。这个矩阵由2行2列组成,其中,行用来表示局中人甲,列用来表示局中人乙。局中人甲有控制(技术外溢)和不控制(技术外溢)两个策略,分别写在矩阵的左侧;同样局中人乙也有控制(技术外溢)和不控制(技术外溢)两个策略,分别写在矩阵的上方。

可以看出,甲存在占优策略不控制,乙也同样存在占优策略不控制,因此,本博弈存在唯一的占优均衡(不控制,不控制)。这是一次技术溢出的博弈分析,如果重复发生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由于甲和乙是寡头,因此将其假定为公司制企业是合理的,公司制企业由经理人根据其和委托人签订的契约而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契约几乎都是有有效期的,所以上述博弈是有限次重复博弈。在每个博弈阶段,局中人采用不控制策略是这种重复博弈的唯一完美均衡。也就是说,这种技术外溢会持续发生,投资国企业能够持续从甲和乙的博弈中获得技术外溢。

四、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厂商行为的简单数理模型分析

本部分分析了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假设A是发展中国家,B是发达国家,丙是A国准备去B国进行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的厂商。假定丙去B国进行直接投资需要花费的建厂成本是700,而相同规模的工厂建在国内只需要成本200,但是在国外能够获得技术溢出,在国内则不能。假定在国内和国外除了建厂成本外其他成本都相同。技术溢出的能够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生产成本的下降可使每个产品的单位成本下降1,在下一年由于无形磨损,这部分获得的溢出消失,但是可以获得新的技术溢出,同样使每个产品的单位成本下降1。另外还假定,项目建设时间为0,项目建成后,每年生产的产品数量为100,贴现率为0,各母子公司之间转移技术的时间为0。分如下几种情况对丙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

(一)仅B国子公司获得了技术溢出

在国外项目运营的每一年可以带来100×1=100的成本节约,或者说是利润的增加。在项目运营第5年时,可以带来总共500×1=500的成本节约,此时弥补了在B国进行直接投资所带来的额外增加的建设成本。假设项目运营期为10年,则比相同规模的国内投资带来500个单位的成本节约,或者500个单位的利润增加。但是,如果项目运营期不到5年期的经营效益,则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不能发生的。

(二)A国国内母公司通过B国子公司也获得了技术溢出

如果A国国内母公司在B国子公司建立的第1年就获得了技术溢出,同时假定母公司的生产能力是每年100,则在此项目运营二年半时,就已经收回了在B国额外增加的建厂成本,如果项目运营期为10年,则在项目结束时可比国内相同规模的项目多获得150个单位的利润。如果母公司在该项目运营的第1年就将此技术溢出给C国的另外一家子公司(年生产能力同样为每年100),则在第2年第8个月就收回了在B国建厂额外增加的成本。如果项目运营期为10年,则在项目结束时可比国内相同规模的项目多得1700个单位的利润。

(三)母公司行业内溢出乘数

一方面,母公司会主动地将其在B国子公司获得的技术溢出向其他子公司进行传播;另一方面,母公司的国内相关企业也会得到技术溢出,但是这种溢出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和行业关联度的降低而减少。如前所述,母公司从子公司得到的技术溢出体现在单位产品上的价值是1,假定它以0.8的比率向其他企业进行外溢,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地溢出,单位产品技术总溢出价值=1/(1-0.8)=5

(四)政府的作用

假设这个项目在B国只能运营1年,其他条件相同,那么即使A国母公司、B国子公司、C国子公司同时生产,也只能收回多投资在B国的额外500个成本中的300个。因此,丙不会进行技术寻求型投资。如果政府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支持,比如对丙提供了300个单位的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支持,则丙会对A国进行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因为收益高于在国内投资。从政府方面看,其损失300单位。但是如果考虑母公司国内技术溢出,那么国家整体获益情况值得考虑。根据溢出乘数,则母公司100个单位产品最大可能带来100×5=500个单位的技术溢出价值,此时国家整体收益是500+100-300=300。因此,政府应该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支持。

五、结论

根据模型可以发现,从宏观方面看,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开放可以提高一国的创新增长率,但是如果只存在国际贸易,也有使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增长率下降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发展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从微观方面看,作为寡头的技术供给者会主动进行一些技术传播,加之非主动的传播,这使技术外溢不可避免,这构成了技术寻求的外部条件。作为技术学习者,在考虑了长期的技术学习效果后,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利润损失,但是,如果经营期限足够长,进行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就能获得超过仅在国内扩张生产的利润。从行业的角度看,通过引入技术溢出乘数,可以发现,一个企业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为其他相关企业带来的效益可能更大,这是一种外部性。可能一个企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利益不足以促使其投资,但是溢出带来的利益却远大于其投资成本,从一个国家或行业的整体角度来看这个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可行的,对于这种外部性较强的投资,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各个方面进行支持和扶植。

[1]郭娟.中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与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KOGUT B,CHANG S J.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73(3):401-413.

[3]FOSFURI A,MOTTA M. Multinationals without advantag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01):617-630.

[4]冼国明,杨锐.技术积累、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J].经济研究,1998(11):56-63.

[5]马亚明,张岩贵. 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关于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J].南开经济研究,2003(4):10-14.

[6]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

(责任编辑:张任之)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Seek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Ü Ning

(School of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ree models:a mathematical model of national level,which is applied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growth rate of nation’s innovation,a game model of enterprise level,which is applied to analyse the behavior of technology spillovers,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enterprise level,which is used to analyse the behavior of technology seekers.The paper analyses 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seek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three models above.

TSFDI;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mechanism analysis

2014-11-21

吕宁(1973—),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F830.59

A

1008-2700(2015)03-0045-05

猜你喜欢

寡头厂商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短视频四寡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从“仇敌”到同盟互联网同业寡头的并购潮
电视厂商与好莱坞公司将制订超高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