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鼠害的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2015-04-02钱宇航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80X(2015)03-0128-01
收稿日期:2015-01-13
作者简介:钱宇航(1983-),女,河北围场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林学。
AResearchonComprehensiveMeasurestoControlForestRateDamage
QIANYu-hang
(SihanbaMechanicalForestFarm,Weichuang,Hebei06845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theregularityoftheoutbreakofForestratedamageandthelivinghabitsofratswereanalyzedandeffective measurestocontrolratdamagewasproposed,hopingtodeclinethenumberofrattothelowestand promotethenormalgrowthofwoods.
Keywords:forestratdamage;comprehensivecontrol;Measures;Governanceprinciples
1 主要林木鼠害的生物学特性
(1)大林姬鼠。形态特征:该鼠为啮齿目,鼠科。体长在7~12cm,尾长几乎等于体长,尾环清晰,尾鳞裸露,耳大,有足垫。生活习性:东北及华北北部林区的优势鼠种,长居于针叶混交林、阔叶疏林内,该鼠以夜间活动为主。4~7月繁殖,6月盛期,单窝产仔4~9只。喜食绿色植物、树皮、种子,对造林苗木危害较大。
(2)棕背平。形态特征:该鼠为啮齿目,仓鼠科。体长在10cm左右,尾短,体背棕红色,且界线不明显,体两侧灰色,腹毛白色。生活习性:东北及华北北部林区的优势鼠种,长居于枯枝落叶层和草木灌木丛内,该鼠昼夜均流窜活动,但夜间活动更为频繁。喜食绿色植物、树皮,对人工林和直播林的危害较大。4~7月繁殖,单窝产仔5~7只。
(3)黑线仓鼠。形态特征:该鼠为啮齿目,仓鼠科。体长在9cm左右,尾短,眼睛大且呈黑色,背部被毛呈灰褐色,且有一条黑线,腹部呈白色。生活习性:黄河以北部分省份林区的优势鼠种,长居于灌木丛及林缘内,该鼠昼伏夜出,行动不敏捷。3~4月繁殖,单窝产仔4~8只。喜食绿色植物、树皮、种子,对人工林及草原的危害较大。
(4)鼢鼠。形态特征:该鼠为啮齿目,仓鼠科。体长在15~27cm,四肢粗短,眼睛小、视力差,尾短,被毛稀疏,有红色、灰褐色和白色。生活习性:长居于森林边缘、草原和农田,该鼠昼夜均活动。3~9月繁殖,单窝产仔1~8只。喜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林木的危害较大。
2 林木鼠害的防治原则
在对林区发生的鼠害进行综合防治之前,必须明确林木鼠害防治的原则:首先,应坚持以生态营林技术为主,物理防治为辅,结合化学药物防治为急救,彻底控制林木鼠害的危害和发生。其次,应合理安排荒山造林的树种搭配,争取“造一片成一片”。另外,从主观上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害鼠的发生和蔓延,使林分形成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良好生态环境。
3 林木鼠害的综合治理措施
(1)合理密植。棕背平鼠喜食植物的根、茎和叶,其活动的主要范围在下层。在调查中发现,林中空地是害鼠隐蔽和越冬的优良场所,通过合理密植可以促进林分郁闭时间提前,从而将林下的植被覆盖度控制在30%以下,形成不利于鼠类生活的环境,使害鼠的数量低于铗日捕获率的5%。因此,在加强林区管理时,一定要注意调节林分郁闭度,从而达到高产林分培育的目的。
(2)科学选择树种。林区的基本组成为杨桦林、柞木林、针阔原始林及灌丛等,由于林区的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受到的破坏程度也不同。鼠害发生的程度与鼠害栖息的植被类型和鼠害的数量密切相关。因此,在造林选择植被时应当根据鼠害长居的森林植被类型、鼠害发生规律来采取回避的策略。例如将易受害的樟子松穿插种植在没有林木鼠害的森林群落地区,可以有效预防鼠害的发生。同时,科学选择树种也可以增加森林的覆盖度,改善环境。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食物不足时,首先受到危害的是林木,由此导致林分的不稳定,并造成林中空地不断扩大。在实践中,可采取相应措施来消除林中的空地,有效破坏害鼠的生境,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3)化学防治。化学药剂。使用化学药剂对害鼠进行防治,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害鼠的数量,从而降低鼠害的危害程度,减少经济损失。化学药剂品类有急
(下转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