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理财思想—“量入为出”的历史演变研究及思考
2015-04-02文雨辰
时代下制定理财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无疑会带来重要的启迪。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80X(2015)03-0089-01
收稿日期:2015-01-23
作者简介:文雨辰(1991-),女,安徽合肥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of The Fiscal Financing Ideas———“pay-as-you-go”Researchand Thinking
WEN Yu-chen
(JiangXi NanChang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Jiangxi 330013,China)
Abstract:Thefinanceof view always occupies the absolut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ynasties fiscal thought has a pivotal role,and accumulated rich wealth to China.To live within our means,therefore,research onthelawsoftheevolutionofthefinancialmanagementideasandthinking,tomakefinancialpolicyunderthenewera,ourgovernmenttopromot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willnodoubtbringimportantenlightenment.
Keywords:financialideas;financialmanagement;livewithinyourmeans
1 “量入为出”在我国历史上的演进
我国“量入为出”这一思想起源于周朝,在《周礼》中就有过记载:粮仓的主管官员要及时掌握粮食的数量,根据年成的丰歉进行安排,以备国家的各项支出;要计算财政收入能否支付财政支出,调节年成的丰歉。这实际是讲国家要根据年成的丰歉来安排支出。《礼记·王制篇》载:“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为出。”这段话不仅第一次提出了量入为出的财政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国家预算思想的提出。
到了春秋战国,管仲,齐桓公时期为相,他的改革和措施使得齐国国力迅速增强,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在财政思想中,他主张既要富国裕民,又要保证国家财政的需要,就是说,对百姓即要征收租税,又要取之有度。一方面,不可过于奢华,不该支出的绝不能支出,另一方面,必要的支出也不能吝啬。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采用轻徭薄赋以安稳民心,巩固统治,在财政理财上则采取量入为出的思想,因此在财政收入减少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财政支出。《汉书》记载:“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管用,以赋于民。”正是在这种理财思想下,节约开支,使得西汉在初建时期渡过了难关,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逐步向强国迈进。到了汉文帝时期,当时的政论家,思想家贾谊提出了反对无为,主张节制的思想,以积存社会财富,这种量入为出的思想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随着隋朝的建立,中国再次形成统一的局面,虽然隋朝仅传二世,却繁盛一时,这与隋文帝杨坚的节用思想是分不开的。隋文帝即位之初,为争取民心,巩固国家政权,坚持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在轻徭薄赋的同时,能始终贯彻节俭之风,才出现了隋初“人庶殷繁,帑藏充实”的景象。
唐朝建立之初,唐太宗常以隋亡为鉴,因此在对待理财问题上,也是恪守量入为出的原则,“先王之治,度地以居人,均其沃瘠,差其贡赋,盖敛之必以道也。量入而为出,节用而爱人,度财省费,盖用之必有度也。是故既庶且赋,而教化行焉。”唐太宗这一举措也形成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繁荣盛世。安史之乱爆发后,翰林院大学士陆贽认为要巩固国之本,就要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而要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就应该坚持“量入为出”以达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宋朝虽是中国历史上积贫积弱至深的朝代之一,但其财政制度和财政思想也在不断演进之中。宋仁宗时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深感国家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方案以富国强兵,转变“年年亏短”的局面。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出了大量的改革方案,涉及到各个领域,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尤为成功。王安石认为只有生财,才有财可聚;只有聚财,才有财可用。他在财政改革中不断阐明量入为出这一原则,而他坚持的这些理财思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最明显的就是扭转了北宋王朝多年以来的财政亏空的局面,缓解了国家财政危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本身出身贫寒,深知贫困农民生活的不易,同时也产生了对百姓反抗剥削的畏惧之心,这便促使了他施仁政于百姓的思想。在朱元
(下转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