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重角色下的跨界校史研究——读《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今世》

2015-04-02

张 佳

(上海理工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093)



双重角色下的跨界校史研究
——读《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今世》

张佳

(上海理工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093)

摘要:《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今世》是一本有特色、有味道的校史研究著作和图书馆事业史书,其中不乏出彩之处。解读《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今世》一书中“巨人肩膀”的涵义,介绍此书关于图书馆实践的一些真知灼见,指出此书是一本跨界的校史研究著作,为“后代人”与“当代人”的双重角色下研究图书馆史提供一个范例,并能让读者深刻体味到图书馆史就是一部由具体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小人物”即普通图书馆馆员写就的历史。

关键词:湛恩纪念图书馆;巨人肩膀;图书馆史;图书馆实践

图书馆对一所大学的不可或缺性,古今中外的学人均有论说。梁启超曾言:“要考察一个学校里学生的学习程度,只要跑到他们的图书馆里去翻视各种书籍,就可以知道。”[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吉尔曼(Daniel C.Gilman)指出:“大学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若心脏衰弱,各部都要受累,若心脏强壮,各部都能兴奋。”[2]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身沪江大学图书馆的首倡者、沪江大学校长魏馥兰(Francis J.White)对大学图书馆则有更深刻的认识:“任何一所大学都不能没有图书馆;只要有了图书馆,不管其他的是否缺乏,大学均可照常运行;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3]可见,图书馆对大学的重要。王细荣博士的新著《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今世》(以下简称《丰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或许能帮助人们对大学图书馆有新的认识。《丰碑》一书共八章,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历史的和当下的,即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和“今世”。本书是一本有特色、有味道的校史研究著作和图书馆事业史书,其中不乏出彩之处(如此书书名与之前的著作《栋梁气贯大世界》相呼应,并将湛恩纪念图书馆定为“大世界”*“大世界”是指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516号主校区,源于20世纪20年代沪江大学理科主任、化学教授梅佩礼(F.C.Mabee)所引用美国浸礼会海外差会干事弗兰克林(J.H.Franklin,1872—1961,20世纪20年代任沪江大学校董)博士的那句名言:“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中的丰碑)。下面谈谈是笔者阅读此书后的几点感悟。

一、他种意义上解读“巨人肩膀”

现今各类文献中所言的“巨人肩膀”或“巨人的肩膀”,大都指之前伟人的工作或留下来的文献资料。该术语最早出自于12世纪的学者沙特尔的伯纳德(Bernard of Chartres)的一句话:“同古人相比,我们好像是坐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4]五个世纪后,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得“巨人肩膀”为世人耳熟能详。殊不知,牛顿的这句话却是用来挖苦发明显微镜、提出胡克定律的英国力学家胡克(Robert Hooke)的。当时牛顿和胡克因为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交恶,书信往来掐架不已。针对一封胡克挖苦自己的来信,牛顿回信说:“(关于光学)笛卡儿往前迈了不错的一步,您在很多方面又对其做了丰富,特别是把对薄板颜色的思考引入哲学。如果我能看得更远的话,那也是因为我站在您这样的巨人的肩膀上。” 在这里,牛顿表面上称赞胡克是“巨人”,其实是在讽刺胡克。不仅因为胡克在光学的成就还称不上巨人,而且因为大家都知道胡克这个人身材矮小,可能还有些驼背[5]。抛开所谓的嘲讽成分,牛顿认为胡克在光学的成就只是“小人物”,但牛顿的研究成果确实离不开一些“小人物”的工作。实际上,人类“认知进化”(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些不太为人知的“小人物”也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6]。所以牛顿此语,也还算是写实。《丰碑》的作者是科学史专业博士,自然熟悉牛顿这句名言的语境,故《丰碑》中的“巨人肩膀”就是在此种意义上指称湛恩纪念图书馆中那些普通图书馆员的工作的。关于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浏览《丰碑》的《人名索引》看出,因为本书涉及的人,虽然不乏名人大佬,但占绝大多数的还是那些在图书馆工作的普通图书馆员。

二、图书馆实践的真知灼见

《丰碑》不是图书馆史志,也不是纯粹的图书馆学专著,而是一本关于图书馆实践的著作。其中的一些关于图书馆实践的论述,堪为真知灼见。

第八章第二节《“利剑”的磨砺》中有云:图书馆需要建设一支多学科、高学历的图书馆馆员队伍,强调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是“办馆之利剑”。这些与顾廷龙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任上海图书馆馆长期间所强调 “图书馆是—个综合性人才场所,什么学科都需要” 的观点可谓异曲同工。

第八章第一节,作者效仿清末民初的藏书家章钰曾命名自己的书斋为“四当斋”,提出“‘四当’图书馆”之说:作为高校图书馆,读者饥来之可以当食,寒来之可以当裘,孤寂而来之可以当友朋,幽忧而来之可以当金石琴瑟,即要将图书馆打造为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衣、食、师、友”。这与近年风行的“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运动,不谋而合,也与几年前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安迪·伯纳姆(Andy Burnham)所提出“图书馆应该成为一个供家人朋友相聚聊天,放松心情享受欢乐的场所……成为治疗‘社会孤僻症’的一剂良药”[7]的大胆设想非常契合。

第八章第六节中,有关践行“世界图书馆”理念的叙述,涉及纸本文献资源建设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两个方面,而目的则是力求将传统的图书馆建设成为包罗万象、超越时空的“世界图书馆”。关于“世界图书馆”的主题,《丰碑》的作者之前曾发表一系列的研究论文[8-10]。可见,本书中有关“世界图书馆”实践的内容,是作者多年关于“世界图书馆”的历史研究在图书馆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湛恩纪念图书馆作为一座丰碑来纪念刘湛恩烈士的最好方式,正所谓:“图书馆网站上的资源和服务,借助学校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通道的功能,可使传统的图书馆越来越接近于突破时空限制的复合型、现代化图书馆,让上海理工大学的师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利用其资源与服务,从而使凝聚当今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人热情的‘世界图书馆’梦与各个历史时段‘大世界’里的师生对刘湛恩校长的怀念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象征刘湛恩校长伟大人格的湛恩纪念图书馆之‘培养公德’和‘开启民智’的双重功能。”[11]158

三、跨界的校史研究著作

目前,业界对图书馆史研究的热情并不高,一般仅在馆庆或校庆(如上海理工大学50周年或100周年校庆)期间稍显活跃。《丰碑》一书,不仅在拓宽我国大学图书馆史研究的广度方面有所贡献,而且打破馆庆或校庆时撰写图书馆史的惯例,即《丰碑》的作者是自己费时近八年,基于自己的学术兴趣,在图书情报工作与校史研究实践中而自然问世的,即作者自己所谓的“水到渠成”[11]18。另外,作者将《丰碑》一书定位为《栋梁气贯大世界——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百年》(王细荣系通讯作者,署名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校史研究室”)的姊妹篇,故《丰碑》一书无疑是一部校史研究著作。正因为如此,《上海理工大学报》从第252期(2014年9月25日出版)起,其“校史钩沉”栏目连载了《丰碑》一书中的部分内容[12]。

湛恩纪念图书馆是一所高校图书馆,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末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抗日烈士刘湛恩先生而命名的,故她自然与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也与上海乃至全国图书馆事业不可分割。因此,《丰碑》作为一校史研究的著作,必然要横跨图书馆学、历史学、高等教育学等学科。另外,阅读此书,也不难发现其作者科学的治学态度,即注重事实,对搜集到的诸多史料,详加考证,客观述说,不为尊者讳,不为偏好囿。

《丰碑》一书也充分彰显了高校纪念图书馆兼具梁启超所倡导的“培养公德”和“开启民智”之双重功能。诚如著名文艺理论家、原上海市作协主席、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所言:“此书不仅对图书馆学、历史学、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和图书馆从业者有参考价值,而且对广大青年学子也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当然,书中表达的纪念图书馆是纪念馆和通俗图书馆结合的思想,以及所介绍的馆藏建设、经费筹措、管理模式和服务育人等方面的经验,对于当今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也被定位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补充读物,对将高校纪念图书馆史列为图书馆用户教育或大学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四、双重角色下图书馆史研究的一个范例

在《丰碑》一书中,其作者明确指出:“本书虽然总体上是一部图书馆建设实践的著作,但它同时也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图书馆史书。”[11]8大学图书馆馆史乃图书馆历经多年的人文、历史积淀及内涵、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一所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思想、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其内涵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值得认真仔细地加以深入研究,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馆中之馆”——湛恩纪念图书馆自不例外。《丰碑》一书以湛恩纪念图书馆的源流为线索,介绍该馆的前生今世,同时述说其各个时段的馆舍建筑、文献资源建设、服务提供、文化氛围营造、人才“利剑”磨砺等情形。由于“历史是以时间轴展开的一系列事件,既包括过去,也包括正在发生的现在,还包括即将发生的未来”[14],故本书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后代人”与“当代人”双重角色书写的图书馆史。

《丰碑》的作者是2004年入职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故针对湛恩纪念图书馆2004年以前的历史,他是“后代人”,而针对2004年后湛恩纪念图书馆的一些事情,他则是“当代人”。著名的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研究专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先生指出:“无论当代人也好,后代人也好,其实各有各的‘时代局限性’……当代人和后代人所写的历史,各有各的优点……历史研究工作者中有一部分人把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时代、亲眼看到或直接听到过的历史(这也算是‘所见世’、‘所闻世’和一部分‘所传闻世’吧)在经过严肃研究后写下来,实在是一种无可推托的历史责任。”[15]本书作者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一员,通过查阅一些有关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史料和他自己“所见世”、“所闻世”和一部分“所传闻世”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了湛恩纪念图书馆历史当中典型且永恒的一瞬,一些有关图书馆过去、当下的事和人,从而为“后代人”与“当代人”的双重角色下研究图书馆史提供一个范例。

五、结束语

总之,阅读《丰碑》一书,不仅能知晓湛恩纪念图书馆的故事、故人和梁启超所倡导的“培养公德”、“开启民智”之双重功能,而且能深刻体味到图书馆史就是一部由具体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小人物”即普通图书馆员写就的历史。当然,此书也有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本书第三章介绍的专业图书馆中,“音乐图书馆”,似乎和刘湛恩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不过,瑕不掩瑜。作者浸润在此书字里行间的图书馆实践和学术研究的激情,使得此书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读者均有相当的魅力和功效,正如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宏光教授在此书的序言中所言:“我们图书馆员阅读此书,会有如重游故乡的感觉;其他读者若浏览此书,也一定会对我们图书馆甚至整个图书馆事业有新的认识;如果此书作为我们图书馆用户教育的补充读物,也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6]笔者作为这“大世界”里的一员,作为湛恩纪念图书馆中的小人物,读罢此书,感觉置身其中,责任重大。也许,这就是王宏光馆长谓之的“润物细无声”吧。

参考文献:

[1]唐锡如.本校添置中文图书之商榷[J].天籁,1927,17(2):2-5.

[2]吕绍虞.我国教育前途与图书馆[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2,4(1):29-38.

[3]White F J.A Christain College in China:The 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rom the year 1906 to the year 1934(私立沪江大学年史)[A].上海: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Q242-1-515):40.

[4][美]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8.

[5]三百年的误读——牛顿:我站在巨人的肩上[J].报林,2007(7):57.

[6][德]于尔根·雷恩.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M].关洪,方在庆,译 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9:2.

[7]江雪晴.英国要建能聊天的图书馆[N].环球时报,2008-10-10(4).

[8]王细荣.莱布尼茨的图书馆学思想及其科学基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5):18-23.

[9]王细荣.“世界图书馆”理念及其实践述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5):39-45,76.

[10]王细荣.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图书馆之打造:以海涅时代格廷根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6):70-75,94.

[11]王细荣.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今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12]王细荣.校史钩沉·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一)[N].上海理工大学报,2014-09-25(4).

[13]徐中玉.序一[M]∥王细荣.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今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i.

[14]孙洪刚.在现实中追忆历史 在历史中建构未来——《外国古代建筑史》课程简介[DB/OL].[2014-03-26].http:∥naoce.sjtu.edu.cn/teaching/arch/intro/08-4.pdf.

[15]萧今.金冲及:当代人写好当代史是无可推托的[N].北京日报,2014-05-19(19).

[18]王宏光.序二[M]∥王细荣.大世界里的丰碑: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生今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ii.

(编辑: 巩红晓)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History from a Dual-role Perspective—ReadingTheMonumentinaLargeWorld:PastandPresentoftheZhan’enMemorialLibraryZhangJia

(Library,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The new bookTheMonumentinaLargeWorld:PastandPresentoftheZhan’enMemorialLibrary,is a distinctive and remarkable research monograph of university and library history owing to the wonderful narration in it.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inTheMonumentinaLargeWorld:PastandPresentoftheZhan’enMemorialLibrary,introduces its insights into library practice,and presents the history of USST across the disciplines of library science,history,higher education,etc.It is a good example of research on library history as dual roles of “posterity” and “contemporary”,inform the reader that the history of library is a history written by some people,especially by “unimportant person”i.e. an ordinary librarian.

Keywords:Zhan’en Memorial Library;the shoulders of giants;library history;library practice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4.018

中图分类号:G 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15)04-0388-04

作者简介:张佳(1979-),女,工程师。研究方向: 图书馆学。E-mail:1055774102@qq.com

收稿日期:20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