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4-02李晓艳

关键词:舞台教学内容区域

李晓艳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现今开设音乐表演专业的地方高校越来越多,如湖北省就有二十几所院校。近年来音乐表演专业招生形势良好,迅速扩容,使在校学生近万人,诸多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泛化教学、粗放经营、人才培养质量瑕疵的现象比较突出,国内学者对此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直接服务于当前社会文化事业,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这是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本文拟探讨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如何与区域文化联动相对接的问题,以期对地方高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设置的意义

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下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需求。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强化教与学的演出实践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相结合的“教-学-演”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较强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新路子。这既可促进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社会市场舞台,培养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在社会对接中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1]。

据笔者调研,目前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都开设有实践教学课程,每个学期为16学时或32学时,有的是在两周左右的课程安排,实践内容主要包括新生观摩专业汇报、音乐基本功比赛、实地采风、对外艺术观摩、专业见习、各类周末音乐会、专业见习、毕业音乐会排练等实践环节,都是一种专业技能的展示或演出活动。经过实践课的演出锻炼,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课的基本技能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舞台演出流程,对音乐表演专业领域有一定的认知[2]。

全国高校进行资源整合后,一些地方高校相继开设有音乐表演专业,由于学生扩招,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方面普遍存在匮乏和发展不均衡等现象,高校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的定位不清晰,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强,一般实践教学的课程都安排在短学期完成。这样,实践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效果不佳,挂名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也都是形式存在并无实际成果产出,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构建

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构建方面,应严格遵循地方院校的教育实际和教学特点,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以培养应用性与实用型人才相结合的标准,制定和改革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要调整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是依据招收学生的实际水平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口径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因地制宜调整和丰富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结合自身特点紧扣音乐表演专业学科的学术前沿,参考和借鉴国内高一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专业教材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删减,编写出确实可行的能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特色教材。如声乐表演专业的舞台实践排练课程可选中外音乐剧、歌剧、戏曲的部分精彩片段,融入地方特色音乐元素及形式来作为教学内容;将舞台表演实践课程学习期限延长,丰富舞台实践教学内容,扩展舞台艺术实践的知识面[2]。另外还可聘请专业文艺团体的专职演员和群众文化馆的音乐表演专门人才,讲授音乐舞台表演课程,用他们自身丰富的舞台实战经验现身说法,提升学生舞台表演的实战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是舞台实践课程大纲的修订。对舞台实践课程和教材进行优化建设,使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内容系统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实用性、针对性,完善舞台实践课程的大纲修订、教材构建、教学内容建设。在教学环节的执行过程中,注重学生音乐综合基础知识、基本乐课理论、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为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执行1+3学习模式,即一年完成必修课,三年的限选课+专业课+实践课学习。

四是构建“教-学-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利用校内与校外两种实践资源,融演出实践与服务社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与社会文化市场对接能力。

三、区域文化联动与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互融

“区域文化联动”是指一个地域的文化资源共享,它是政府资源向基层的集中提供、城乡之间交互式供给,“区域文化联动”是在尊重群众、扶持群众,调动群众的主动参与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的一种项目实施,是创造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共享与共建的一种文化活动模式,有利于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经费资源紧张、演出设施落后、演艺人才短缺、艺术文化水准较低等一系列的难题,是一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力的创举[3]。作为培育高素质音乐人才的地方高校,搭建与区域之间的文化联动合作,给高校舞台实践社会化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载体和平台。在区域文化联动中实施课堂教学舞台化及实践教学社会化的目标,是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演”的教学实践观摩的重要环节,便于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音乐技能的学习与专业实践之间形成互利关系,兼顾和处理好教学实践环节的真正落实,提升教师对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弥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强技能、轻表演的缺陷。音乐表演专业实施“教-学-演”一体化,全方位整合师资结构,合理规划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把理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支撑,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相互依托,促进和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互补作用,科学合理地规划实践教学内容,把舞台演出实践活动作为对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一种检验,转化为教学成果的展示,创新演艺联动教育体系及演艺基地构建等音乐表演实践教学平台,创建具有开发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合作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融入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联动,把“教-学-演”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践,让市场来检验教学,使演艺实践促进教学,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化联动模式。如: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类的舞台实践教学就是注重三个结合,即教学内容课内课外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小课堂与演出实践大课堂教学相结合,综合理论素养学习与社会实践创新相结合,探索实践教学与区域联动的创新模式[4]。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在于解决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与社会舞台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解决音乐表演专业人才重课堂教学轻舞台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解决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与社会文化舞台脱节的问题;解决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对接等问题,整合各类资源为音乐表演的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的联动构建内容设置与演出平台,使演艺实践与演艺市场需求对接并形成长效机制。

作为培养音乐表演专门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区域文化联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服务、繁荣和传承区域文化应责无旁贷。目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造成诸多“技能机器人”的出现,这种根深蒂固的老套教育模式成了一张无形的网,使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思维观念和“手脚”被捆绑,游离于社会实际的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实践,远离于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活动,“金屋藏娇”的教学模式正在使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走向死胡同。如何在促进社会文化繁荣中强化音乐表演人才的文化服务意识,切实提高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质量,探索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寻求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演”的教学规律,值得当下每位音乐表演教育工作者探讨和研究。

[1] 杨宏伟.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0):5.

[2] 邓 勤.试论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特色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世界,2014(6):25.

[3] 程天赐,吴 江.区域文化联动“走亲”忙[N].农民日报,2013-05-04.

[4] 李晓艳.地方综合大学音乐类专业素质拓展教学研究——以三峡大学音乐类专业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猜你喜欢

舞台教学内容区域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分割区域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