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视阈下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2015-04-02成秀萍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科校园文化院校

成秀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与艺术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气神”,是学校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随着网络文化对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渗透,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生活信念、科技发明、文化热点、行为方式相互交融,对高职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归根结蒂,“现代高职教育之本在育人,核心在人才培养质量,活力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

毋庸讳言,互联网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比2013年增长了1%.手机网民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 672万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5%、73.2%和69.2%,高于手机的其他应用增长幅度.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互联网应用呈上升态势.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应用,使用率达到90.6%[2].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特别是自2011年1月21日微信面世以来,用户已超3亿,并呈不断增长之势.“其使用群体多为18~24岁的年轻人、学生族,还有其他网民、书刊读者、广播听众、影视观众等,他们总是力求节奏上的明快和传递上的便捷.”[3]笔者曾选择了江苏省内10所工科类高职院校做过相关调研,工科类高职生的微信使用率达60%.

1 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作为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对此,国学大师张岱年精辟地指出:“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文学以及社会心理、民间风俗.其中社会心理、民间风俗是最低层次,科学、技术、文学是中间层次,哲学和宗教是最高层次.”[4]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梁漱溟也有过类似的阐释:“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5]

校园文化,同样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更多地被赋予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语境.校园文化的最早提法是“学校文化”.早在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在其专著《教育社会学》(The Sociology Teaching)中首次提出“学校文化”一词,认为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办学历史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为广大师生认同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文化价值、校风校训和学生文化的总和.

工科类高职院校,是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集聚之所,也是各种生活方式、民风习俗、地域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之地.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校园文化向社会文化转化的中介作用、引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助推作用.

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别于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既有高等性又具职业性,是教育和经济的双重融合.就本质而言,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物化环境、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多地融入了诸多新要素,如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等.毕竟,“‘跨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它的实现路径就是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6]

2 网络文化对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源于文化,是文化在网络时空的当代体现.目前对网络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并无定论,但有一点不谋而合,即网络文化与网络相生相伴,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日趋繁荣的文化.从这层意义上讲,网络文化是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产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总和.文化根植于生活,又忠实地反映生活.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累积而成的.网络文化基于网络,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快捷性、娱乐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大众性等[7].网络文化的这些特征,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1 机遇—拓宽了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

网络文化的快捷性、交互性、娱乐性等特征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两微一端”成为新模式.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移动校园、QQ群、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逐步成为校园文化展示的新天地和学生工作的新助手.2012年12月,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启动了高校团组织“微博建设”工程,要求以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博、省级团委学校部官方微博、校级团委官方微博、高校班级团支部微博这四个层次建设高校团组织微博体系[8].这表明,网络在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系统和深入.

2.2 挑战—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带来的新问题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既给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一些黄、赌、毒的有害信息也鱼贯而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至上、疯狂追星、庸俗无聊等充斥其间,对工科类高职生提出了新的考验,给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

3 创新网络文化视阈下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以校园网络平台为载体传递核心价值观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工科类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放大和倍增工科特色,扶持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担当进取、自主自信、向善向上”的网络舆论平台,畅通并及时更新校园微信、微博,不断完善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校园论坛、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网络电视台等,在狠抓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同时,引导师生在互动交流中传递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与青春梦、中国梦与青年学生的成才梦、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等深刻内涵,激励学生在积极参与网络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不断提升对主流价值文化的思想认同和积极的践履努力.

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学文化建设,一直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9]

事实上,学习永远是校园的主流文化,终身学习更是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南通大学设“礼”文化教育为“第二课堂”.无论是“礼乐文化弘扬与传承”座谈还是“传统礼仪”名家讲坛,无论是“礼乐青春大学生辩论赛”还是“颂经典、铸礼乐”诵读大赛,从年初到年尾,关于“礼”的活动连唱不休、好戏不断,让全校3万多名学生共享审美情趣、综合素养、道德情操的人文大“礼”,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软实力.”[10]在这方面,工科类高职院校更要创新工作思路,利用现代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再赋予国旗下讲话、微党课、班会、晨会、社团、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特别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学校、宣传校友的典型事迹、宣传身边的先进师生的事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求真务实,学有榜样、做有目标、创有标杆.

3.3 以企业文化助推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与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工科类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为密切.“职业教育的产业性特征,要求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行业、企业、岗位的需求,注意与之对接”[11].以地方名企的先进文化,助推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校企文化协同育人;以校园环境为载体,植入企业文化;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感悟企业文化;以职业素质课程为基础,浸润企业文化;以企业班主任为纽带,汲取企业文化;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渗透企业文化.

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高职院校始终践行“地方性”、“职业性”、“应用性”的人才培养原则,校企共建冠名班和订单班共育一线人才.工科类高职院校尤其如此.为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每个专业都配有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双导师,每个班级都配有校企双班主任,每位学生三年在校是“学生”,有专任教师“教”;在企业又是“学徒”,有企业导师“带”,入学伊始就感知到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精神和未来职业岗位的规范、能力要求及沟通、协调、团队、纪律等[12].通过校企合作开设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指导实习实训,让企业一线真实的案例和素材进教材、进教程、进课堂、进宿舍,以强化学生的企业意识、滋养学生的企业文化、提前培养“准员工”和“职业人”的意识.在学习课程企业化、实习实训企业化、制度管理企业化、素质拓展企业化的进程中,学生顺利完成由“学习者”向“职业人”的转变,教师从中也更懂产业、更懂企业、更懂职业,最终更懂专业、更爱职业、更爱学生.

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魂”与“根”,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2013年11月26日,习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时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校训是大学的“魂”与“根”,是大学文化的浓缩,彰显了大学的特质与品格.目前,不少大学的校训出自《四书五经》,集中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与本科院校相比,不少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建校历史还不长,文化积淀还不那么厚重,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特性,体现在学院精神和育人理念的方方面面,都要格外注重学用并举、理实一体,但贯穿始终的主线都是育人.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仁爱、求真、笃行、拓新”,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德业并进,自强不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厚德、重能、规范、创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明德尚行”等等.这些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训,源自于经典,不仅根扎得深,言近旨远,辞约义丰,文化意蕴深厚,而且借助经典的力量,易于传诵、朗朗上口,为师生喜闻乐道,读起来亲切自然.

3.5 以地域文化滋养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主要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工科类高职院校更是服务于区域经济主战场,依据产业办专业,对接岗位育人才.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地域文化的养分,而地域文化反过来通过校园文化的“发酵”、“催化”和“辐射”得以创新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融.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这些为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精神滋养”.因此,要将地域文化精髓融入办学理念,将地域文化精华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地域文化精神融入学生素质的养成,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最终练就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美国的纽约银行街教育学院,始建于1916年,是一所小小的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门学院,但在幼儿教育界世界有名;解放初期我国的立信会计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堪称一流、全国闻名.同样,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在学校的层次,而在办出特色、在人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3.6 以制度文化保障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一流大学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应当体现甚至引领社会的核心价值.作为核心价值和理念的集中体现,大学章程承载大学精神、昭示大学使命,所以是大学的根本大法.工科类高职院校,应顺应这一潮流,加快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全面系统地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以有效弥补制度上的不健全、文化底蕴不厚实,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工科类高职院校不缺制度规章,大学章程也即将出炉,关键在执行、在落实.在落实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按章办事、坚持凝魂聚气.这其中,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是主人、主体,在制度文化保证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在合力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并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育文化人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在网络上完善日常教学、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师访学、学生党建等保障制度,以制度引导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特别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全体师生员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进一步浓郁“制度上网,我在乎你”的服务人、培育人的氛围.

4 结语

20世纪9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凃又光教授曾提出有趣的“泡菜坛”理论,认为校园文化是泡菜水,大学生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会腌制出什么样的泡菜.在网络“泡菜坛”时代,面对学生“一人一手机、思想多元化、生活虚拟化、交往工具化”的现状,要大力加强“红色网站”的建设,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弘扬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宿舍、进社团、进头脑;要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志愿活动,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国防教育、重大节日、主题班会、网上论坛、企业实习、志愿献血、义务征兵等开展主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把个人前途同学校发展、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唐祥金. 基于高职应用外语专业群的“一本四联”育人机制的创新实践[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2-9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2015-02-10].http://111.208.73.197/cache5/ca/6b/6f/73/c2/e6/ec/53/45/a2/66/bc/34/78/eb/b1/P020150203548852631921.pdf.

[3]唐祥金. 当代网络文化中流行的表人新名词及其理据[J].南通大学学报,2014(2):61-64.

[4]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5]梁漱冥.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8.

[6]王明伦. 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的培育路径[N]. 光明日报,2014-06-03(14).

[7]成秀萍. 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与应用价值[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6-88.

[8]成秀萍. 工科高职生网络阅读与网络消费的现状调查分析[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4(4):66-67.

[9]王宏泽.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 光明日报,2014-07-09(7).

[10]郭小川. 南通大学设“礼”文化第二课堂[N]. 扬子晚报,2014-07-09(A11).

[11]唐祥金. 基于工作过程“三室三岗”工学结合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4.

[12]唐祥金. “三室三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做创联贯机制的创新实践[J]. 承德石油高专学院,2014(4):72-75.

猜你喜欢

工科校园文化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