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5-04-02邵琳艳
邵琳艳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高教所,江苏 苏州 215009)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邵琳艳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高教所,江苏 苏州 21500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校企合作能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发展策略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面的“辅助性校企合作”,即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学生课程实践教学、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人员培训等方面,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和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意愿为85%,实际参与仅占44.8%;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实习的情况不理想.另外,高职院校在为合作企业开展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能力较弱[1].由此,有必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发现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原因,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1 校企合作模式的积极成效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转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观念,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的合作,为各行各业输送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校企合作促进了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同时,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都积极探索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提升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性.因此许多高职院校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完善和改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
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总体上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提升,同时获取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学生人数呈显著增长,学生就业的数量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2 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校企合作缺乏持续性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更需要企业的配合,需要校企双方的持续性合作.然而,现行的校企合作却不够理想,合作的效果不容乐观.很多合作处于“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即“学校热,企业冷”.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寻求合作,但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并不高,合作的意愿也不强烈,导致合作的进度缓慢,未能达到合作的效果,甚至即便建立起一些临时性的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缺乏积极主动的配合,导致合作形同虚设[3].
虽然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并没有有效地执行,校企双方依然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究其原因,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实体,要考虑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否为企业带来利益,而校企合作又是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的一种合作,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设备共享等十分有限,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这些都是长远利益或者隐形利益,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
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每年都要与一些新的企业进行联系洽谈,签订实践教学协议或者就业实习协议,为了争取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跨省区去寻求合作对象,校企双方缺乏了解,加上地域限制导致的沟通障碍,致使学生在实践岗位上产生各种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再加上校企合作成本的增大,合作效果的不理想,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延续.
2.2 校企双方优势发挥不足
在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本应该是校企通力合作,实现校企共赢,完成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实际上却大相径庭,学校没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学科研优势,企业利益导向性明显,导致校企合作没能发挥各自的作用[4].
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合作的过程中,虽然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实验设备、课程实施等方面有优势,但从目前校企合作情况看,学校的教学资源没有完全得以运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造成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还有一些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学生没有完成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就匆忙地放到企业去实习,导致了学生实习前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不足,实习目标缺乏,实习效果差,甚至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反感.还有的学校实习实训场地不足,为获得在企业实践教学的支持,不得不接受一种被动的、机械的实践教学,导致了学生对校企合作的不信任、不合作,使实践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决定着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据需求和自身运行情况对学生进行安排,导致一些学生从事了与专业无关的一些工作,还有一些企业对学校提供的学生进行挑选,导致剩下的学生实习难以落实,即便是安排实习的,大多数也只是学到皮毛,没办法获得专业系统的训练.更有甚者,个别企业仅仅从经济利益出发,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者身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教学产生倦怠感.
2.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校企合作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为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合作基地培养模式,形式上缺乏多样性、开放性和创新性[4].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第三年进入企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各项工作的安排,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岗位.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在学院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的前提下,要求企业为高职院校提出人才需求计划,高职院校再根据人才需要计划进行定向招生,学生免费进行学习,完成学业后需到企业进行一定年限的有偿服务.所谓“合作基地”是指学院在企业建立挂牌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将学生输送到基地实习;而企业也在学院建立挂牌人才培养基地,定期来学院选拔学生或进行员工培训.校企合作模式的单一性,使得校企合作缺乏活力和生机,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展示自身的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不能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和优势,难以获得企业最大限度的支持,企业未能获得期望的研发指导、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利益,校企合作的效果不佳.
2.4 校企合作的管理尚不规范
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机构对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多数高职院校教务处或就业处负责校企合作事宜,有的甚至放在系部进行自主管理,校企合作运行难度大,运行过程混乱,运行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实践实习教学的情况进行过程化的管理、监控、评价,突出反映在毕业实习阶段,一些学生从事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实习工作,学校没能及时发现问题,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导致实习效果不够理想[4].
3 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续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健全管理评价机制
合作企业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效果的优劣,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合作企业进行相应的评估[4].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合作条件、合作方法、合作内容、合作保障措施等项目,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为参考依据来选择合作企业,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理想的企业进行合作.
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校企合作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特点,为应对这样的变化,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应该设立专门的常规机构来对校企合作事宜进行统一的管理,主要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保证校企合作顺利、有序地进行,具体涉及校企合作的审批、审定、安排、评价等工作.
3.2 形成双方共赢意识
要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必须意识到校企合作是一种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完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增强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推广企业的文化、理念,增强企业的吸引力,获得人才选择优势,节约宣传成本,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
3.3 探索创新合作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顶岗实习、建立双挂牌基地以及订单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在完善这些传统的模式以外,可以进行一些突破和创新.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吸引一些当地的企业将办事机构设立在学校内,让学生与企业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促进校企的融合.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情况创办一些校企,尝试做到“企业即学校”,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形成、发展、运作等方面实情.为推动校企的共同发展,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出资,建立新的合作主体,整合双方的优势,以提高校企合作的时效,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5].学校可以拟定相关规定,使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技能训练并行,即一周内同时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形成熟练的技能.
3.4 搭建多维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应该打破合作的模式和框架,转变合作内容、形式的单一性,在人才方案、师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广泛的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高职院校应该成立由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6],通过与企业专家面对面地交流,才能真正了解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开设或调整专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人才培养更符合技能型人才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强,实践技能较弱,所以“双师型”教师[7]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校企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使教师实地接触到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积累课程教学案例,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促进学生对新设备、技术、工艺的掌握,促进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可选派一些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语言表达力强的专家到高职院校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促进实践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增进对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补充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更为合理,使课堂教学更贴合企业生产生活实际[8].
3.5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的经验还不足,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必要借鉴美、德、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校企合作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9].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进行的岗位技能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政府通过立法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教育,相对学校专职教师而言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多.而德国经济的发展与它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极大的关系,学校招生以企业需求为主,校企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考核,政府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日本则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以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委托培训为主要方式进行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从美、德、日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来看,我国政府必须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联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校企共赢,高职院校与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训练机会.
[1] 杨峰俊.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效性调研与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1(18):118-121.
[2] 陈水生,翟伟杰. 浅谈“换工式”校企合作对培养目标的影响[J]. 成人教育,2006(6):30-32.
[3] 孙百鸣.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1(9):84-86.
[4] 宋安顺,糜湘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以湖南保险职业学院为例[J]. 职教论坛,2013(15):16-19.
[5] 周登超. 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 湖北社会科学,2013(6):1-5.
[6] 纪婧.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途径[J]. 职业教育,2011(1):102-104.
[7] 李辉秋,周祥.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以九江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0(9):84-86.
[8] 邱璐轶. 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 教育探索,2014(4):156-157.
[9] 王慧. 国际比较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前景[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86-88.
Study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Training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AO Lin-yan
(Higer Education Institute,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and Commerce,Suzhou 215009,Chin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s,training skilled talents cannot do withou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ly effectiv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change the concept of training talents,optimiz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and improve talent training talents.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training skill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t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training skill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colleg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training skilled talents;camses development strategy
G718.5
A
1008-5475(2015)01-0062-04
2014-11-18;
2014-12-12
邵琳艳(1985-),女,江苏宜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