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的随州实践
2015-04-02杨华涛
杨华涛
近年来,随州市以促进平安和谐为基础,以建设幸福社区为目标,实行发展民主、高效服务、共治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方式,取得了创新社会管理、拓展为民服务、巩固基层政权的初步成效。
一、把发展民主作为基层自治的创新工程
随州市创新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有效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社会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确保社会管理管得住、管得好。
1、创新民主选举机制。为改变过去“上面定人头,党员举拳头,群众皱眉头”的状况,把社区干部的提名权、选择权交还给党员群众,由党委“定标准”,党员群众“选干部”。一是夯实群众基础。在全市范围内采取“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的“两票制”办法产生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群众信任票得票率均在80%以上。二是拓宽选人范围。在居委会换届选举中,主任、副主任、委员预备人选,由辖区居民根据选委会提出的条件自主申报,经充分酝酿后,直接提交居民大会选举产生。三是规范选举流程。在社区“两委”换届中,各社区严格执行承诺、公示、演讲、质询、表决五步工作法,选举成功率100%。通过事前公示、竞职演讲、代表(群众)质询,加深了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增强了干部“为民干事”的责任。
2、规范民主决策行为。为改变过去干部决策“费力不讨好”的局面,以“群众提、群众议、群众定”为核心内容的群众工作法,妥善处理基层党组织“主导”和群众“主角”的关系。一是议题大家提。社区采取党员干部联系走访居民、设立信箱和楼栋留言箱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诉求,梳理归类,提出议题。二是方案大家议。围绕议题,社区党委召集相关利害关系人、单位及居民代表,进行议事恳谈,提出解决办法草案;在提交居民或居民代表充分讨论,并征求相关法律、社会管理专业人士意见后,修订形成具体实施方案,提高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决议大家定。方案形成后,提交居民代表大会表决,获得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后形成决议,由社区“两委”干部根据分工负责实施。
3、丰富民主管理形式。为改变过去管理干部唱“独角戏”现象,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公众参与的有效协同。一是“有话就说”促和谐。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深化“说事”制度,让居民有处说事、有话就说、说事必应;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机关干部、社区干部联系居民和周询月访制度,使大多数矛盾纠纷在社区得到消化解决。二是“自助”服务管物业。依靠群众智慧,在零散老旧小区创造了“自助”服务模式,由社区居委会招聘乐于奉献、有一定服务能力的社会人士,成立社区物业服务中心,按照非营利模式为居民提供物业服务。随州主城区共成立159个自助物业服务中心,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区物业服务难题。三是志愿服务进万家。每个社区招募社区志愿者100人以上,志愿者坚持流动服务与阵地服务、特色服务与公益服务相结合,设立购物配送、家政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点430多个,实现了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品牌化,辐射社区每个角落。
二、把高效服务作为凝心聚力的固本工程
1、领导干部沉到社区带着干。建立健全市“四大家”领导和市、区、街道三级联系包保社区制度。市委书记刘晓鸣带领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先后深入联系点社区召开现场办公会5次,切实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参与民情沟通2000多次,为群众兴办实事2000多件,帮助解决资金1800多万元。八里岔社区棉花小区原属棉花中心站,在单位改制后一度无人管理,居住环境恶劣,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永红的协调下,小区改造工程启动,市住建委投资31万元修建化粪池,曾都区政府投入资金近30万元硬化场地,曾都区长佳蔬菜公司总经理张大棒捐赠7万余元绿化小区,小区102个居户都很满意,欢乐开怀。
2、代表委员走进社区促着干。出台《“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工作制度》,社区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分别设立代表委员工作室,每个社区进驻10名左右市县两级“两代表一委员”,每月28日定期进社区,听民意、解民忧。截至目前,市级“两代表一委员”共为社区解决具体问题1896个,既探索了“两代表一委员”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又畅通了民情民意表达渠道。根据代表委员的提议,市委、市政府为中心城区每个社区筹集100-200万元的爱心救助基金,资金总规模达到4940万元,其中市、区财政筹集资金3330万元;每个社区根据本金不同,年收益在6.4万元-12.8万元之间,增强了社区帮扶困难群众的实力。
3、社区干部植根群众扎实干。社区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居民的幸福指数。草店子社区成立关爱癌症患者协会,积极为19名患有癌症、脑瘤、偏瘫等疾病的协会成员争取救助资金;社区党委书记刘锦华经常前往家中询长问短,进行鼓励和开导;定期组织他们召开座谈会或邀请他们观看社区举办的文艺活动,“关爱康复会”真正成为居民的连心桥。飞来土社区党支部书记胡自英带领一班人,坚持为居民解难、为党委政府分忧,在社区位于城区中心、拆迁量大的情况下,十年来社区没有出现群众到市、区上访事件。蒋家岗社区干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清扫活动,新建垃圾池26个,新增垃圾箱14个,把昔日的“垃圾场”变成了居民休闲的“大舞台”。
三、把共治社会作为创新发展的拓展工程
1、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注重研判社会发展趋势,注重制度设计和民生保障的落实,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将群众想办而办不了的事项抓在手上予以解决。一是代办服务进社区。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梳理民政优抚、劳动保障、计生户籍、综合服务四大项、32个公共服务项目下放社区,其中10项“立等可取”,17项“限时办结”,5项“定期办理”,变以前“群众跑路”为现在“干部跑腿”。二是平安创建进社区。坚持人防、技防、群防相结合,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实行“一区一警”、“一格一员”,构建了覆盖城区的视频监控网、专职民警参与的治安巡逻网、群防群治的社区防控网,形成了完善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三是洁美家园进社区。筹资1200余万元,开展背街小巷亮化、泥巴路硬化、厕所洁化、垃圾清运快捷化“四化”工作。市级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专项用于补贴主城区背街小巷的垃圾清扫,居民们拍手称赞。四是互助关爱进社区。开展“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信心”春风行动,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设立办事服务大厅、居民说事室、电子阅览室、文体娱乐室;设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2、发挥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行以“组织设置网络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管理一体化、投入保障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工作模式,不断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建立了“社区大党委—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架构,构建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长(网格员)—楼栋长—楼门信息员”四级居民自治网络,完善了社区群团体系和共驻共建体系。通过社区大党委,把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把物业服务企业(中心)党支部、网格党支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支部纳入管理,激活“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党建要素,发挥要素的“细胞”活力,为社区有效拓展服务、加强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3、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街道从主导型角色转为指导型角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加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依托各类社会组织,组建文体团队、志愿者组织、业主委员会、企业家联谊会等公益性、智趣性、自治性组织,以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全新组织方式,打造出一批特色社区。如齿轮社区结合退休老年人多的特点,创建“金色夕阳幸福社区”,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组建腰鼓队、秧歌队、合唱团,开展居民喜闻乐见、形式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把社区打造成了老年人的“金色港湾”。双龙寺社区结合辖区书画家较多的特点,成立书画协会,致力打造“书情画意双龙寺”,吸引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积极参与。目前,全市社区组建各类群众性文化团队100多个,定期举办“周末大舞台”、“能工巧匠绝活比`
赛”和重要节日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满足了居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