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观英国各色族裔

2015-04-01韩小蕙

鸭绿江 2015年4期
关键词:白人黑人英国

韩小蕙,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进光明日报社,现为报社领衔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东城区作协主席,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出版《韩小蕙散文代表作》等二十六部个人作品集。主编出版《90年代散文选》等六十部散文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创先争优红旗手,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优秀编辑奖,两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两届冰心文学奖,两届老舍散文奖等。1994年入选伦敦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杰出人物大辞典》。2003年应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成为新中国首位在该馆演讲的作家和编辑,并获美国国会图书馆奖、美国国会参议员奖、旧金山市政府和市长奖等。

那天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我被自己的一个发现震惊了——

一队又一队小学生走过来,在这里现场教学。每个队伍数量不等,十几人二十几人最多三十几人。有很多队,穿着不同样式和颜色的校服,当然是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教师们的带领下,有的在听讲解,有的席地而坐临摹,年龄都在七八岁到十一二岁之间,男孩、女孩差不多各半。

可让我震惊的是,差不多每个队伍中,有色人种的孩子都已占据了一半左右。基本比例是这样的:白人孩子占三分之一,黑人孩子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是有色人种,其中最多的是棕色皮肤的印巴人;还有缅甸、菲律宾等东方人;华人孩子不多,有几个似乎是香港来的,中国大陆来的孩子基本没有。

也就是说,可以由此推算出来,英国本土白人的比例已经占到全国人口的少一半了。再过十几二十几年,英国国民的人种构成将会发生彻底的变化!

难怪,“种族歧视”现在在英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不,已经不能用“严肃”来涵盖,而要再加一个量级——“严重”。而且,这已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严重”到基本无人敢去触碰,闹不好,官员下台,企业破产,一般公民吃官司。

刚好就在笔者写文章的这两天,美国爆发了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种族抗议活动:2014年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县大陪审团做出决定,是年8月枪杀非洲裔青年迈克尔·布朗的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被免予起诉。这一决定立即在事发地弗格森镇引发抗议和骚乱,导致了至少12幢建筑物遭纵火,不少店铺被打砸抢,至少18人受伤,61人遭拘捕。示威活动还迅速扩散到全美多地,华盛顿、纽约、洛杉矶、西雅图、旧金山、波士顿、费城、匹兹堡、芝加哥等170多座城市,相继卷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局面似乎有点失控,以至于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24日晚宣布,尽管当地大陪审团做出不予起诉的决定,但司法部针对黑人青年布朗被枪杀的调查将继续进行。翌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谴责一切形式的暴力活动,呼吁相关各方一起努力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改变。我想,奥巴马和夫人米歇尔作为有色人种的后裔,其内心的惊澜狂涛应该也是难以平静的。

同样的种族骚乱事件,英国也不时发生:1993年4月,黑人青年劳伦斯,一名18岁的大学预科生在伦敦东南部的一个公共汽车站等车,被几名白人青年无端杀害。事后尽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没有人被定罪,此事引发了全国上下对英国的种族歧视,特别是政府和公务员队伍中种族歧视问题的激烈辩论。2001年5月,英国中部城镇奥尔德姆发生亚裔青年与白人青年冲突事件,事件本来不大,只是起因于两个都是15岁的青少年因为什么事吵了一架。但晚上7点多,白人孩子的母亲召唤了10多个白人青年狂砸附近亚裔住家的窗户和汽车,导致晚9时左右,100多名亚裔青年手执棍棒和汽油弹袭击了当地一家白人开设的名为“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酒吧,附近另一家酒吧也被纵火烧毁。骚乱者还向警察投掷石块、汽油弹等,有人在骚乱中使用了手枪。参加骚乱的亚裔青年多达500人,骚乱一直持续了7个小时。这是15年来在英国本岛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种族冲突事件,造成15名警察和10名群众受伤,有近20人在事件中被捕,引起全英上上下下的关注与深深焦虑……

至此,我似乎也才稍微明白了英国“种族问题”的严重性。回想起自己从伦敦希思罗机场一出来,直至走到英伦大地的各地各处,都能看到这样的一幅招贴画:5个肤色不同的孩子(或者是成人),肩并肩,手挽手,并成一排,露出八颗牙齿朝人们灿笑。他们背后的头顶上写着:Welcome to England(欢迎来到英国)。这当然是英国政府的主题宣传,就像我们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大干四化”“和谐发展”“和平崛起”“中国梦”一样,哪个国家都要张扬自己的主旋律。不过,我却从此中解读出了英国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英国已经完全离不开有色人种了,没有他们的工作和贡献,这个国家已经运转不下去。就像当年美国解放黑奴一样,这里面是有“平等”“人权”等的进步观念问题;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所有“观念”都是从“经济”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

回顾大不列颠发展史,特别是大英帝国得益于“工业革命”后的全球扩张和称霸,无疑都是一部白人统治的历史。这一点,大英和美国还有绝大的不同:当年欧洲白人登上美洲新大陆之后,除疯狂屠杀印第安土著外,又从非洲贩卖去大量黑奴。后因建设新国家大量亟须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美国实行了开放的移民政策,所以美利坚的国民构成,可以说基本上全是先先后后的移民。故此,美国的国家观念比较开明,以至于奥巴马这非洲人的后裔,竟然可以当上国家总统,米歇尔这黑皮肤女人,也可以当上总统夫人——可以想象一下,若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英国,天还不塌下来?

其实,英国从“老根儿”上就是一个民族和种族构成颇为多元的国度:伦敦最早还是由入侵者罗马大帝建立的,后来英国三岛又先后遭到丹麦人、来自德国和荷兰的撒克逊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的入侵。一波一波的“入侵者移民”留居下来,逐渐与土著居民通婚,一代一代生下混血的孩子。所以可以说,早至古代的英国,就已没有了所谓“纯种”的原住民,何况今人呢?谁又有资格歧视后来的移民呢?

我说这话的意思很明显,英国人口头上全都在反对种族歧视,可是在大英政府高官中,基本上全是白人,哪儿有几个有色面孔?这就是我本文所要探究的:在当下的英国,“种族歧视”究竟存在不存在?存在到什么程度?一般本土白人的后裔们(他们代表着今日英国主流社会)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不错,我刚到英国的时候,在大街上、商店里、公交车内、旅游景点、博物馆、火车站等等公共场合,没感到有什么“种族歧视”现象。别说“种族歧视”,在英国,即使对残疾人、胖子、老人、妇女、儿童的侮辱与伤害,也绝对是犯罪行为,不光要受道德谴责,也会受到刑罚的。在公共场合,在明面上,似乎所有人都对别人一视同仁,彬彬有礼。在我接触到的一些工作岗位,比如商店、超市的收银员,公共汽车司机等,都是既有白人,也有黑人或其他有色人。而汽车擦洗工、垃圾清运工、快递员等比较下层的工作,也有许多白人在干。再看大街上,有些白人穿得邋里邋遢,而有些黑人、黄种人、棕色人却西装革履,气度不凡,看来他们的生活是很不错的……不过,时间长了,有些细节就跳出来说明问题了——

在我家附近的Tesco超市(在中国叫作“乐购”),依据英国人的习惯,每天晚上七八点钟会减价售卖当天到期的食品和鲜花等等。由于可以大幅度减价到5%到10%,所以每天吸引来一些顾客抢购。我好几次都看到,Tesco的工作人员故意遮挡货品,不让有色人拿到,却把“好货”递到白人手里。其中特别可恶的是,有一黑人售货员对白人大献殷勤,却公然欺负印巴人和亚裔,是劣根性使然?

还有,女儿公司里有一打杂的女孩格瑞丝,来自肯尼亚,母亲、哥、妹妹,全家都来了。母亲在养老院做看护,妹妹做清洁工,娘仨的工资都很低,都只有1000多英镑。母亲带着格瑞丝和妹妹合租在一室一厅的房子里,格瑞丝多么希望能有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啊……

在英国近6300万人口中,黑人约有150万,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底层,没有高大上的工作职位,没有富余钱,没有真正被尊敬的幸福感可言。有天我去了伦敦的高档商业区,在著名的哈罗德百货内,见到中国人占50%,中东土豪占30%,英国人占10%,剩下的10%来自全世界,可却没有见到一个黑人。在被我们中国人称为“打折村”的比克斯特(BICSTER)名品购物中心,我也亲眼看见游客有50%是中国人,拎着大包小包排队缴款的80%是中国人,没有购物的黑人,只有保镖、清洁工等几个黑色的身影。

说到这里,不妨翻一下历史档案,那上面记载得清清楚楚:

大航海时代(公元13—15世纪),地球上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贩卖运动,而且还是合法的,欧洲很多国家都参与了那场惨绝人寰的罪恶。殖民者们凭借着手中的枪炮去非洲抢劫人口,一部分使用武力强抓,也有人是被绑架,还有一部分用武器或廉价商品从非洲部落酋长那里换来,然后卖到刚刚开发的美国获取暴利。在那次大贩卖中,英国和法国是中转站,英国更是当时美洲的殖民主,所以在中转过程中也有部分黑人流落到英国做奴隶。以后,一些零零星星的黑人投亲靠友,慢慢地把全家乃至整个家族搬了来,比如格瑞丝一家。这些移民均贫穷,文化水平不高,故此人生起点低,只能填补脏、乱、差、累、廉(价)的工作缺口,还背负着“不爱读书”“素质低”“犯罪率高”等等恶名,受尽白人的白眼和欺辱……

还有,在英国尚有为数不少的巴基斯坦人、印度人。曾经,印巴都是英联邦所属国家,国民所受到的官方语言教育是英语,所以20世纪当英国缺乏劳动力时,不列颠曾经打开国门,接纳了一大批巴基斯坦人入境。以后,聚沙成塔,一人引来整个家族、整个村庄,巴基斯坦人就越聚越多,似乎成为排在黑人之后的第二大外国族裔。巴基斯坦人的受教育程度也不高,来到英国后的谋生手段不外两大种,一是开小食品超市,二是开比萨和烤翅快餐店,现在英国的这两个行业已被他们垄断。不过同中国移民有点儿相似的是,巴基斯坦裔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已出现了奋发读书的青年才俊,英国各名校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了。可是,英国白人还是看不起他们,有媒体做过调查,据说有相当多的英国白人“最不喜欢巴基斯坦人”……

还有,近年来缅甸人也滚雪球似的,在英国越来越多。我曾亲眼看见,在第三大城市雷丁,靠近警察局后面有一个剧场,旁边有一条过道直通着一个农贸市场,每天都有几十位缅甸的老头老太婆聚在那里,无所事事地枯坐着,瞧着太阳从东方走向西方,直至落入暮云里面,拍屁股回家。尽管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但我从没看到过英国白人跟他们说话。英国人不喜欢他们,认为他们不工作,不纳税,还能享受英国的国民福利,视他们为一群“白吃货”“二赖子”,给英国增加了财政负担,拖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后腿,也影响了英国人的生活……

还有,我在拙文《英国民居的另一面》里提到过的:近十几二十几年来,英国涌入越进来越多的东欧打工者。他们做最劳累的工作,挣很少的钱,住在脏乱差的地方。他们中有合法工作签证的还好些,能找个超市收银员、快递员等工作,每月交完税后,能剩900镑多一点,除去衣食住行,每月能省下一二百镑寄回家乡,养活父母妻孥;至于没有合法工作证明的“黑人”,就只能打“黑工”,挣更少的钱,受更大的苦……英国人刚开始还同情他们,同时也可获得自己的心理优越感;但后来东欧打工者越来越多,还干下一些不法的事情,搅乱了英国的社会秩序,英国人就转变了态度。至于是什么不法的事?有一回恰让我碰上了:那天我到Lidl超市买了牛奶等货品,一共是1.79镑,我给了收银员10镑,他找了我8.21镑。一切都没错吧?可是,回家后我无意间瞥了一眼超市小票,却发现那位收银员打的是收了我20镑,找了我18.21镑。要知道Lidl超市是德国老板开的,收银机设计得十分精到,连收了多少钱、该找回多少钱——纸币多少、硬币多少,都显示得清清楚楚,错是不会错的。那10镑钱的空账,就是收银员玩的猫腻了!那位收银员50岁出头,东欧白人,天天在这家超市上班,是这家店的全职老员工而不是兼职,好像还负点儿小责。真是龙有龙道,虾有虾道,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啊!

最后,我要说到的是咱们中国人了:英国人喜欢中国人吗?英国人歧视中国人吗?英国人高兴中国人移民他们国家吗?英国人内心里对中国人是怎么认识的?英国人最看重中国人的是什么?英国人最不喜欢中国人的什么?英国人怎样看待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英国人真正了解中国人吗?……

据统计资料,截止到2013年7月,中国在英国约有38万人拥有英国国籍,其中24万是香港移民,来自大陆的有近10万人,来自台湾的有1.5万人,来自澳门的有8000人左右,其他的是东南亚裔华人。另外还有10万非法移民,大部分是来自中国福建的非法劳工。

这不算中国到英国的留学生。近年来中国学生到英国读高中、读大学、读硕士和博士的越来越多,一年比一年多,而且每年人数都有大幅度增长。留学生热已经蔓延到英国,到英国读小学的小留学生也涌现出来了。过去,由于留学英国费用昂贵,能到英国读书的基本都是官家富家子弟,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普通人家尽管还要东挪西措,但也还是跳着脚够着高地把孩子送到英国来读书。架不住这个方阵的基数庞大,所以这是一个越做越大的产业,为英国政府和有关教育机构创造出越来越高的利润,他们就偷着乐去吧!

再说近年来到英国的中国旅游者也越来越广泛了。罗浮宫、国会山、罗马斗兽场、科隆大教堂、阿尔卑斯山、尼亚加拉大瀑布、埃及金字塔……都去过了,该到英国来看看大英博物馆了。

中国人最早登陆美利坚是160年前的19世纪50年代,大批华工被骗去修铁路。估计华人最早来到英格兰的时间也大体差不多,他们的成分也基本上都是背井离乡到外域讨生活的农民和渔民,以福建人为主,因有交通的便利,以后逐渐成了风气。与在美利坚的华人一样,第一代登陆英伦的华人,以开餐馆、洗衣房为主要谋生手段,社会地位低下,受尽英国主流白人社会的欺压与盘剥。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英籍华人逐渐发生了社会结构性的变化:先是1949年从中国大陆来了一小拨人,多是逃离的军阀、资本家、商人、有钱人,他们也就是来此当寓公,社会影响很小。至1980年代,中国国门开放,首先来了一批公派和自费留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就留在英国工作,然后成家立业了。至19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深化,时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触动利益”的改革,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医疗社会化、企业转型、工龄赎买,致使大批工人下岗待业……因为东北是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企业多,下岗工人就多,据说有的家庭从父母到几个儿子、闺女全家都下岗,一时间待业等同于失业,重新就业非常难。就有一大批东三省下岗工人到海外谋生,男的女的都有,各种出国手段奇招迭现,险招环生。直到现在,在这批东北人的圈子里,还流传着“二姐”的故事,颇为典型:

“二姐”生于1960年代,原是辽宁一家工厂的工人。下岗后,摆过地摊,几度被城管罚没,最后横下一条心,通过假结婚来到了英国。初中毕业的她一没资金,二无技术,只能重操旧业——摆地摊。她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真货假货一起卖,也是被英国警察追得到处跑,进过局子,挨过罚款……后来她学“乖”了,挣点钱就寄回中国,攒够了首付就买房。现在她在国内好几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房,已成为千万富翁;英国国籍也拿到了,还利用英国的有关法律,拿到了英国政府补贴给穷人的房子……

虽然“二姐”的故事是非虚构,但在这个阶层的来英华人中,她只是凤毛麟角,只代表着一些人的“奋斗目标”。而绝大多数来英国的打工者,一落地不列颠,便已陷入无吃、无喝、无住、无钱的四无状态,有的恨不能一踏上英伦的土地,当天就得去餐馆端盘子洗碗。这部分人以福建偷渡者为多,基本都是东南沿海的渔民,更没有资金,更没有文化,但他们有老乡关系,就一带十、十带百地都来了。我曾在唐人街一家中餐馆和二厨聊过天,他如今已40来岁了,新世纪初年跟有关帮会借了3万英镑,并在他们的帮助下登陆英国。当时的汇率是1:16,3万镑就是48万人民币。他在中餐馆干了4年,终于还清了这笔账。

他说:“那时真苦啊!语言也不通,工作强度大,每天从早到晚干个不停。一个月才休息一天,我也没地方去,就跑到唐人街上去看女孩子。”

我说:“4年就还清了48万,还不错呢!那以后你挣的钱,不就全是你自己的啦。现在差不多小10年了,你至少也得是200万的富翁啦。”

他听了这话,呆愣愣地看着我,半天也没反应。我以为他不愿涉及私人财产的事,就闭了口。谁想他却突然叹了一口气,很用力地捶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恨恨地说:“还是没钱!还是没钱!这些年的辛辛苦苦,全都花掉了!”

花掉了?买房子了?娶老婆了?养孩子了?好呀,这是家丁兴旺,事业有成呀。他却再也不看我一眼,突然起身,走了。

出了餐馆,女儿跟我说,他肯定是去赌博了,辛苦钱全都交给赌场了。唐人街这里原来只有一家小赌场,就跟中国卖彩票的小门脸儿那么小。可是现在,已经开有五家大赌场了,是带夜总会的那种,有K歌、电影院、餐馆、电影院、赌厅……全方位,可以想见有多大的规模!英国商人知道中国人在这边寂寞,好在赌场上打发时间,他们就一家接一家地开,想方设法诱惑中国人去赌。为此,唐人街商会跟英国政府有关部门交涉过,请求他们禁止商人再在唐人街开赌场,可是英国政府根本就不管。像这位二厨一样赌光了辛苦钱的中国人可不是少数,有的把几百万都输光了,老婆离婚,倾家荡产,来英10年,又回到了一文不名的原点……

我问:“那英国白人有来赌的吗?”

女儿答:“也有,可他们都是几镑钱,顶多几十镑的小赌,没有像中国人这样押上身家性命的。”

“有听说谁赌赢了大钱的吗?”

“没有!没有!怎么可能呢,人家能让你把钱挣走吗?”

……

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时候,又有一批港人移民到了英国。除了少数有钱人之外,也有一些香港的下层人士,在香港混得不好,借机到英国找出路。这十几年过去,他们也算在英国安定下来了,可是富者未必继续富有,穷人却依然和在香港的状况差不多。说来奇怪,这批港人对中国大陆人不怎么友好,自视高人一等,自成一个小圈子。我在超市里看到过一些港裔家庭妇女,有的连“记者”是什么都不懂,显然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太好。她们之间叽哩呱啦说粤语,跟英国白人黑人棕色人一脸灿笑地说英语,可对中国大陆来的黄皮肤、黑头发的同胞,却满面冰霜,根本不搭理,就像前世有仇似的。不知道是她们忌妒中国大陆新移民比她们有钱有文化呢,还是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抑或观念问题,对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心存害怕——我想起女儿刚到英国的第一年,住在一对英国老夫妇家里,当时英国人还完全不知新中国是怎么一回事,以为中国人仍然是男人梳大辫子、女人裹小脚,以为中国共产党是红鼻子绿眼睛的江洋大盗,以为中国国内就是一个像纳粹奥斯维辛一样的集中营……有一次女儿在巴基斯坦人开的小小超市里买东西,一位英国白人老太太竟然走过来,毫不客气地问她:

“你们中国有这样的超市吗?”

把女儿气个半死,爱国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反唇相讥道:“我们中国哪儿有这么小的超市?我们中国全是比Tesco、Safeway、J Sainsburys、Asda都大得多的大超市!”

真是的,直到开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英国人才逐渐看清了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现在英国已降为世界排名第七大经济体,当年中国超越英国时,很多英国人都是心心念念的一肚子刻薄;但现在中国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了,把英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了,他们也就安之若素了。我想到:将来在英国的那些前香港人,也会以这样优美的心路历程,对待大陆来的中国同胞吧?

以上说的都还是下层的“劳动人民”。近些年,来英国的中国新一代移民加速提升着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一二十年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留学生,有的已成为知名的科学家、教授、人文学者等,跻身哈佛、剑桥等名校教职行列以及其他高级职位;新的技术移民为英国科技界、产业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投资移民拉升了英国萎靡不振的房市,以至于这两年英国的房价也有了好似北京房价直线飙升的“战绩”(这里面当然不排除中国贪腐、外逃官员们洗黑钱,转移资产;但更大量的是来自中国民间的资本,要知道仅仅在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那两个“三角”的民间,就“隐藏着”多少大大小小的“资本家”,他们的阔绰相当让人震惊);更不用说前面已提到的大批量来英旅游的中国游客和疯狂购物者群,他们为英国带来了日增的工作机会和滚滚英镑,以至于英国政府都坐不住了,一再简化入境审批的种种手续,缩短审批时间(从2014年7月开始把加急申请的审批提到了24小时,当然费用是天文数字的6000多元人民币),为把中国游客吸引到英国来提供最为便利的条件。

最给我印象深刻的、最让我感动的、最让我舒心解气的、最让我体会到自豪的一次“中国亮相”,还是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到欧洲那次:当奥运圣火传递到法国时,遇到一些反华邪恶势力的破坏,并扬言要继续破坏火炬传递。下一站传递到伦敦时,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们自发地采取了行动,这些“80后”孩子们互相通知,于是到了那一天,数万中国留学生从全英各地自费赶到伦敦,手挽手,肩并肩,护卫着奥运圣火顺利通过,他们用自己年轻的血肉之躯,向英国各界、向全世界彰显出了自己的力量!

以前在英国的黑人种群比较抱团,也比较厉害,英国白人不太敢欺惹他们,比如很著名的一个事件是:一次在英国某家超市的收银台,当时排队的人很多,可是正在付款的一位白人妇女磨磨蹭蹭,耽误了不少时间,后面排队的一位黑人姑娘忍不住提醒了一句“我们大家都在等你”,意思是让她动作快一点。那白人妇女非但不接受,反而出言不逊,惹得黑人姑娘不高兴了,劈头盖脸地给予她一顿暴骂,旁边还有别的黑人帮腔,直骂得白人妇女不敢还嘴,赶快闪了。而亚裔华人从身材上没有英国白人高大,也不团结,一般都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遇到事就躲,反倒成为软柿子,让有些坏人随心所欲地捏弄。今非昔比,“80后”“90后”年轻的中国新移民正在改变“不团结”“窝里斗”“不问政治”“与我无关,高高挂起”等的民族劣根性,以自己新的面貌、新的素质、新的文明、新的教养、新的世界观,重新塑造着中国人的新形象。他们也是赶上了好时候,天时,地利,人和,方方面面皆顺风顺水;再加之最主要的因素——背后有着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强大这座大靠山。这是最坚强、最稳固、最让人信心满满的大靠山,从而使华裔、华人,甚至包括亚裔族群在英的地位都一天比一天提高,总算一雪数百年的民族屈辱,堂堂正正地跻身那五位兄弟姐妹之间,与他们肩并肩、手挽手,一起灿烂笑着,大声说:“Welcome to England!”

说到这里,我想做个转折了,请大家跟我反思一下:记得女儿到英国读书的第二年,我问她有没有感到被英国人歧视?受白人同学的欺负吗?老师对中国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吗?……都是我坐在中国的家里,自己脑子里想象出来的“中国式思维”。把女儿问烦了,她干脆拽给我两句硬话:

“英国没有种族歧视。”

“中国人才最有种族歧视呢!”

我一下子被噎住了,到现在已经噎了七八年,这口大气还没喘过来呢。说“英国没有种族歧视”,这是她当时年纪小,少不更事;但说中国人才最有种族歧视,我只有缄口沉默了。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这个穴是死穴,让女儿给点中要害了。

回想一下,中国人的“崇洋”,其实只是崇的“欧美洋人”。而这“欧美洋人”的概念,绝对不包括欧美的黑人以及印巴裔、缅甸裔等等。女儿告诉过我,她的大学同学,一个从中国浙江来的女孩子,出国时候其母只对她提了一个要求,或者说下了一个死令:将来找丈夫,最好找个英国白人,退而找个中国留学生也可以,但绝对不可把其他人种的男孩带回家……

也是,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谁家女儿把一个黑人带回家结婚,全胡同的人还不都得指指戳戳?就是带个印巴博士也不行,家人还是觉得抬不起头来,除非女儿永远别回家!更难的是,如果生个混血黑皮肤或棕色的孩子,那还不得被其他中国孩子欺负死?!

在这一观念上,中国人与世界文明等级,还差得远。我在英国确实看见过一些黑人、白人夫妇,带着他们的混血孩子,无忧无虑地走在大街上,没有人多看他们两眼。至于黑人白人男女青年在一起亲亲热热地交往,聚餐、运动或坐在草地上晒太阳、聊天,那就是像花开草长一样平常的事。在英国的黑人一点儿也不自卑,两年前我来英国那次,被几个在街头碰上的华人邀请参加他们的《圣经》中文朗诵会,好奇心使我随之前往。原来那是一个什么宗教小团体组织的中文学习会,到场的大部分是中国人,也有英国白人和黑人。一位叫尼娜的黑人妇女特别活跃,她有30多岁,个子高高的,一个人住一套两居室公寓,中文讲得已经非常流利了。我问她为什么学中文?她居然回答说:“将来要到中国去,去拯救中国人。”我在心里“刻毒”地笑了,心想:你知道我们中国是怎么回事吗?你还想拯救我们,我们拯救你们还差不多!可是尼娜扬起她那像太极双鱼一样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清亮亮地看着我,那眼神“纯洁”极了,闪耀着自信的光辉。

那一刻,我被她的“自信”击中了,从民族劣根性深处生长出来的、无比固执的对黑人的“轻视”,也摇晃起来——我坦陈:我自己也有严重的“种族歧视症”。我也无端地看不起黑人,瞧不上印巴人,漠视东南亚人,讨厌日本人,悲悯朝鲜人……我知道,我离一个合格的文明的世界公民,还差得远!

过去年代,中国有一句流行语是:“革自己的命,最难……”

连日来天气都在降温,今天更是达到了低值的零下7度。一早起来,我看见远远近近的街道上、草地上、汽车顶上,都蒙上了一层白霜。空气干洌,没有一丝风,像是整个世界都被冻住了一般。然而,天空无比晴朗,万里APEC蓝的高天上,没有一丝丝白云,这对于每天流云滚滚的英伦三岛来说,是相当罕有的奇景。更兼太阳金亮亮地畅笑着,把她全部的光芒毫不吝啬地铺展在一切可以照耀到的地方,连喜鹊颈项上的羽毛都没有忽略,连狐狸耳根处的小毳都没有遗失,连墙角的小草尖儿都没有忘记——真好啊,这个世界!

我双手合十:衷心祝愿全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吧!

责任编辑 叶雪松

猜你喜欢

白人黑人英国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英国的环保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英国圣诞节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