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人性化特征及其实现途径初探

2015-04-01李明珍

关键词:实现途径新型城镇化人性化

李明珍

摘要:从分析国内外城镇化过程化经验教训入手,初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中人性化的涵义及其特征体现,提出了以人性化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途径及政策取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人性化  实现途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概括为是一项“具有集中化、组织化、规模化、公共化、便利化、人性化六个特征”的系统工程。新型城镇化六个方面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人性化,即“人的城镇化”(甘露,马振涛)。为此,有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人性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学习借鉴他人研究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中人性化的涵义、特征及实现途径作一些思考。

1 传统城镇化的主要弊端

在国外,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在发达国家已有200多年历史,进入21 世纪,欧美、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等许多国家完成了加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如美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80%,日本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西欧国家城镇化水平都达到了70%以上,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22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总数超过了3 亿,平均城镇化率高达71.4%等。

在国外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在学习借鉴其经验的同时,更应注意其弊端和教训。国外城镇化的弊端及教训,可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自由放任的城镇化,如美国,政府没有及时对资本加以有效的引导,任由市场需求推进城镇发展,造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城市病”等代价。二是“过度城镇化”,如拉美,“过度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导致诸如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和两极分化、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城市环境恶化、贫民窟问题突出等社会问题。三是欠缺总体规划,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导致社区管理乏力、环境污染严重、垃圾蔓延一直困扰着欧洲各国政府。四是重视“物”而忽视“人”的城镇化,出现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城市人员中道德伦理缺失、人格扭曲、重商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成为这些国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针对过去城镇化的问题和教训,国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传统的城市化进行反省,普遍持“反大都市化”理念,纷纷提出要“回归自然”,强调走“生态保障型”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与实现路径。

在国内,城镇化已有60 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发展的过程。我国城镇化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提高,其城镇化水平2013年达到52.6%。但是,在城镇化体系方面,我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在追求城镇化速度方面,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地区只注重城镇化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行忽视了城镇化质量,进而出现盲目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和扩大城市地域面积,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落后,进而出现交通拥堵、住房不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而“大城市无序发展,中小城镇有城无市”等“伪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

2 新型城镇化的人性化涵义

2.1 人性化的概念

“人性化”即 “Humanize”,英文释义指人的属性( 尤指美德),还有博爱、仁慈、人道主义精神等多种含义。在汉语中,“人性化”由“人性”加“化”组成。对于“人性”的定义,在辞海中是指人类的共性,与神性、兽性、非人性等概念相对,人性往往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现在许多人都认为,“人性化”是指协调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围绕人的需求而发展技术。这里所指的技术是广义上的技术,不单单指的是某一领域。随着“人性化”在众多领域的运用,实践中出现了管理人性化、法律人性化、服务人性化、设计人性化、景观人性化等。尽管在不同领域的人性化有特定的含义,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承认人性的自然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自然属性中的基本要求;同时承认,思想意识支配着人性的社会属性,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自然属性和其心灵意识中,承认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性质。

2.2 新型城镇化的人性化界定

新型城镇化的人性化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研讨。由于所处角度不同,各界对其内涵、特征等还存在多种理解,甚至至今还没有给出一个共识的定义。如安桂花等(2014)认为,“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这就需要对农村居民的居住、生产环境进行不断地改善,一方面建立宜居、人性化的城镇,另一方面需要对居民多样化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增大其选择的空间;张占斌认为“人的城镇化”,首要需要将农民工、农村人口市民化,在硬件方面,市政建设需要抛弃农村水平的管理模式,进而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汪玉凯提出,人性化的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城乡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生活水平上城乡居民要趋同,进一步规避“造城运动”带来的巨大风险等。这些认识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城镇化中人性化的本质作了高度概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综合各方面的观点,认为新型城镇化的人性化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市场化机制为动力,实现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聚,建设产业结构合理的城镇化过程。这一概括,突出了城镇化的“人性”要求和城镇化“为人”的根本目的,体现了城镇化过程中目标、动力、内容、机制和途径等方面的人本理念和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传统城镇化“重物轻人”、“半城镇化”的现象。

3 新型城镇化的人性化特征

3.1 突出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产业、建筑、环境、基础设施等都要以人为核心,为人服务,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的需求,体现人的价值。

3.2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尊重市场,尊重农民的产权、自由迁徙权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在城乡之间强调人口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城镇规划、公共服务、秩序维护等方面政府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市场对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进行管理。endprint

3.3 注重城镇化质量和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也不是没有生命的建筑堆积物,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等方面,由“乡”逐渐升级为“城”,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3.4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完备,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城镇的主要功能是居住,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有完善的、高质量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撑,要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对全部居民进行覆盖。

3.5 城镇化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消除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城镇发展和城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和智能化。

3.6 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覆盖各领域。城镇化进程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镇经济生活的主流,产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通过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小区等来共同构建宜居、人性化的城镇。

总之,基于人性化特征的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重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突出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等方面,由“乡”逐渐升级到“城”,一方面改善人们的居住、生产环境,建立宜居、人性化的城镇,另一方面注重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要,增加其选择的空间。新型城镇化最终的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舒适,城镇化的主要受益者是人。

4 基于人性化的新型城镇化途径及政策取向

4.1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制定城镇化规划

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确保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对土地分布、产业发展等相关事务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同时制定出合理的城市规划;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地域和民族特色不同的特点,倡导城镇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形成不同地域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城镇体系;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和城镇化形态,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

4.2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推动作用,但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而改革是目前和将来一段时期城镇化的最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消除机制、体制、制度方面的束缚和障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改革城市户籍制度,破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公民自由迁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主体,放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让土地依法在各个产权主体和市场主体间自由、有序地流转;第三,创新财税体制,利用财税制度对产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3 引领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支撑

对于城镇来说,如果失去产业的支撑,只能成为“空城”。农民进城后需要享受城市里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些需要依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让城镇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空心城镇化”。

4.4 合理构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城镇的主要功能就是居住,完善的、高质量的城市设施是支撑高品质生活的基础,因此城镇的规模和质量受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影响和制约。在推进城镇化时,需要把“宜居”放在首位,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质量;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破题人口城镇化,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居民。

4.5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实行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镇化全过程中,需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以及绿色增长和绿色消费观;通过限制资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可以进一步协调经济运行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用法制建设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用生态文化引领制度创新,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生态绩效评价体系等。

4.6 推行人性化管理,提升现代化城镇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需要加大精细化力度,满足日益拓展和深化的城镇功能和服务需求;注重以人为本,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中衍生的更多人性化需求;着眼经济全球化趋势潮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对接,提高对外开放度,提升城镇管理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甘露,马振涛.推进城镇化进程需创新体制机制[N].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12-09-20.

[2]薛风平.国外城镇化的模式、经验教训与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J].山东,青岛: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03):62-64.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5):42-43.

[4]张占斌.中国城镇化转型与新兴经济体间的服务业合作——在2014新兴经济体智库经济政策论坛主题演讲[R].中国改革论坛网,2014-1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新型城镇化人性化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