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纽约时报》是草船借箭?
2015-04-01瑞春
瑞春
大家都知道,《纽约时报》可非同一般,它 1851年9月18日创刊,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日报,在全世界发行,发行量每天100万多份,有相当的影响力,是美国高级报纸和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土豪作秀?
针对陈光标收购《纽约时报》的各种声音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一种是“土豪作秀说”。二是“挺标说”,就是支持陈光标的报道和言论。第三种是“转移资本说”。
各种评论中,第一种声音似乎一度最为强大。那些直接开骂的,拿他名片说事的就不提了。一些比较平和的文章称,《纽约时报》不是陈光标想买就能买。目前,《纽约时报》公司股价约为16美元,市值23.3亿到23.5亿美元。陈光标开的价只有10亿美元,加上香港富商承诺的6亿美元也与《纽约时报》公司市值相差甚多。而现在《纽约时报》业绩正在逐渐改善,《纽约时报》股东和董事会不会傻到以区区16亿美元将《纽约时报》贱价出售。
不少文章还拿默多克当年收购《华尔街日报》母公司道琼斯公司作比较,称当时道琼斯市值30亿美元,而默多克直接开出50亿美元报价,溢价60%以上。没有溢价是不可能打动《纽约时报》股东和董事会的。所以陈光标想要拿下《纽约时报》应该拿出30多亿美元。
还有文章给陈光标和普通读者普及经济常识,称:《纽约时报》执行的是双层股权制,陈光标买了也说不上话。《纽约时报》由奥克斯·苏兹贝格(Ochs-Sulzberger)家族经营,至今已经117年。该家族通过B级股牢固地掌握着这家公司。这些股份并没有在任何公开市场上交易。此前也有人声称希望收购《纽约时报》,但同样被拒绝。就算陈光标成功买下目前市值23亿美元的所有《纽约时报》上市交易的A类股,如果奥克斯家族不出售B类股,陈光标就只能获得99.4%的公司分红,投票权也只有30%,在公司里也是说了不算的。
在收购《纽约时报》这件事上,陈光标并不认可别人说他作秀。他曾说,“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看来,做文化产业是一件很有面子、很有品位、很有尊严的事情。”这应该是他的真心话。
此次,陈光标更是用爱国情怀来解释自己收购《纽约时报》的目的,以示郑重:“我发现美国社会和民众对发展进步、文明开放的中国知之甚少。而《纽约时报》的传统和作风,让他们很难对中国作出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分析。倘若我们能收购它,则可以推动其风气发生改变。
而钱少也不是问题,他解释说自己估算《纽约时报》现在市值就是10亿美元。哪怕不能“买断”《纽约时报》,控股、参股,或买其中的一个版面也行。
陈光标想要收购《纽约时报》应该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陈光标自己说,从2008年自己在《纽约时报》自费刊发广告,申明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时,就强烈感受到了《纽约时报》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就萌生了收购《纽约时报》的念头,不是一时念起。
“挺标说”
有的分析文章将陈光标收购《纽约时报》的行为上升到了“中国资产开拓海外市场”、“中国资本逆袭国际传媒业”的高度。
单从经济角度来说,陈光标有收购《纽约时报》的理由。历史上,《纽约时报》就曾被多次收购。2008年12月《纽约时报》公司受到次级房贷风暴和延伸的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出现资金周转问题,将总部大楼抵押贷但该报仍连年亏损。董事会不断通过出卖非核心资产来增加主营业务竞争力。
过去两年内,《纽约时报》公司卖了很多资产,包括:2012年1月6日,以1.4亿美元现金卖掉包括16张地方报纸在内的地区报纸集团the Regional Media Group;2012年2月和5月,以93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芬威体育集团的股权;2012年9月24日,以3亿美元现金卖掉问答网站About.com;2013年2月,以7000万美元现金将《波士顿环球报》和新英格兰媒体集团其他业务出售给体育大亨约翰·亨利。但去年1到9月,该公司仍亏损4370万美元。
有消息称纽约地产大亨特朗普号称目前正在积极召开会议,也在谈判收购《纽约时报》事宜。
既然《纽约时报》在亏损,既然别人想要收购它,为什么陈光标不能收购呢?陈光标自己就说:“为什么中国人收购美国报纸的行为就是‘传言呢?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时空背景下,在各国间合作突破诸多禁区的当今世界,这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事实上,近十几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日前公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2003年到2012年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1.6%。2012年中国直接对外投资流量达到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也介绍说,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境外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遍布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行业涉及国民经济所有的行业类别。
从这个大背景下看过去,陈光标收购《纽约时报》的行为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作儿戏。至于第三种“转移资本说”,这种说法目前仅停留在猜测阶段,并没有事实依据。
陈光标的理想和务实
敢于收购百年主流媒体《纽约时报》的陈光标到底有多少家底?有什么底气让他敢说这样的豪言壮语呢?其实,陈光标的出身并没有任何官商背景,他生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一户贫困农民家庭,祖籍安徽五河县。他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大学,现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从赤贫起家,靠做环保业积累了大量财富,他自己估算是10亿美元。
最近几年,陈光标又多次因别出心裁地“高调做慈善”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即使是他“砸奔驰”、“改名陈光盘”、“垒钱墙”、“戴绿帽倡环保”等搞怪举措,也成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
所以,有媒体评论认为陈光标是一位成功的“广告营销专家”,而陈光标则强调说自己是“媒体营销专家”。陈光标用以上这些事证实给大家,说自己有掌控《纽约时报》的智慧,自己若经营《纽约时报》,首先要使其挣钱。他说自己的“情商和智商都适合跟犹太人打交道”。这里的“犹太人”当然不仅指向了控制《纽约时报》公司的奥克斯家族,还指向了包括默多克在内的控制美国经济的犹太商人们。endprint
实事求是地说,陈光标此前表现出来的智慧确实是不容否定的。从小,他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敢为人先,思维超前,做事优于同龄学生,不同于别的孩子。”
陈光标的“思维超前”,在他自己的文章中也有体现。2012年6月14日他在新浪博客上发布的文章就用这种超前思维,表达了自己进军文化产业的理想:“过去我们常误认为,抓文化是国家的事。这话并不完全。文化崛起是国家的事,更是社会的事,民营企业理应是其中的主力。因为民营企业拥有大量资金,机制灵活,对市场嗅觉与民间的文化动态更有感知力。”
不能不说,陈光标作为商人,在拥有理想的同时又是是务实的,很会变通的。这从他以往的经历也能看出,他卖过水、卖过粮食、摆过小摊、开过诊所……早年曲折的经历教会他,不能头撞南墙不回头。所以,当奥克斯家族宣布不出售《纽约时报》,甚至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陈光标时,陈光标也不恼。他很快便显示出了自己的变通性。他迅速表示:“那就收购《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或CNN吧,CNN太贵(买不起),哪怕参股控股也行。”典型的中国式思维:“东方不亮西方亮”、“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你若关注,他便赢了
陈光标不愧是做环保的,一张机票办三件事,节约又务实。今年1月3日去美国,头一件事当然是收购《纽约时报》。他说,“还有两件更重要的事”,第二件事是:给一对严重烧伤的母女治疗;第三件事是:洽谈旧金山新海湾大桥旧桥的拆迁工程。这后两件事涉及陈光标近年一直倡导的慈善业和他的主业环保,一个有助于提升他中国知名慈善家的美誉度,一个是他挣钱养家的饭碗。
所以,即使是《纽约时报》断然拒绝了陈光标的收购意图,由于全球媒体的关注,陈光标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也打出去了。他自己估计,收购《纽约时报》事件的广告效果,是20亿元投入才能产生的。他认为自己现在是中国商人在国外知名度最高的一位。
如此说来,这就是一套组合拳:陈光标此行第一件事提高了他在国外的知名度,第二件事提高了他的美誉度。而此行前一星期,陈光标在国内用16亿元人民币垒钱墙助推经济普查又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财力。那么,他此行的第三件事又凭什么做不成功呢?
当然,陈光标若能承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旧桥的拆迁工程,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也不能说他就处心积虑,或搞“阴谋诡计”了。慈善家有更多实力才能有更多的奉献。
尽管目前有不少关于陈光标做慈善的质疑报道,但还是有不少人称赞他。从小看着陈光标长大的小学老师也曾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文章,表扬陈光标:“他是一个秉性好,与人为善,脾气好的人。”
即使是在一篇质疑陈光标浮夸的文章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个中国男人与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区别:“面对本刊记者追问,陈光标坦言,和第二任妻子白红离婚时,他依然是一穷二白——‘房子、汽车全都给了老婆,‘身上只带了3000元,开始重新创业。”
起码,陈光标这个比默多克年轻很多、又英俊很多的中国男人,在进军美国市场时,没有休妻再娶一位美国太太,生两个混血娃娃。当然,他也就不会在撤出美国市场之前再一脚把这个美国妻子踹掉。甚至,陈光标还表示自己不会在美国买房。
纷纷扰扰的各种文章和帖子,让人想到了“草船借箭”这个典故: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趁大雾驾二十只草船前往曹营袭扰。曹操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一边船舷被射满了箭,诸葛亮便命调转船身,让另一边也射满了箭。不多时,十万支雕翎箭就归了诸葛孔明。
所以,当各种板砖拍向陈光标时,他知道这些都伤不了他。这些板砖拍出去,就像飞往草船的雕翎箭一样。所以,他说,这些天,他做梦都会笑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