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西体育观比较研究
2015-04-01谢耀良,孟娟
摘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人文主义不同的起源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中西方人文体育观的差异及互相影响的因素。西方体育观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它提倡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主体;而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人文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强调文化意境,注重艺术性的特点。随着“西学东渐”浪潮,中国的人文体育观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价值观。比照中西方体育观的差异,可以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提供更多哲学文化的视野。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15)03-0287-05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3.019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Views of Humanism from the Concep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Xie Yaoliang,Meng Juan
(Dep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by mean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religions and other factors.The study reveal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umanistic sports view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each other.Western sports view is influenced by humanism of the Renaissance,it is people-centered,respects values of individual,and highlights humn as subject; where as China sports culture in the long-term i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humanism,emphasizes the artistic culture,pays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But with the“Western learning”tide,Chinese humanistic sports view gradually changed and formed its own unique view of sports value.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oncepts will provide a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visio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Keywords: humanism; sports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收稿日期: 2014-06-30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哲社基金项目(14HJ-00-019)
作者简介:谢耀良(1979-),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 ureean@ aliyun.com
体育观是个人或社会对体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是个人的价值观长期社会化和内化的结果。中西方体育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形成的两种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其体育观也受到其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人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体育观,它的兴衰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对中西方不同的体育观作比较研究可以有助于认识中国体育的普遍规律,更好地了解中国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同时有助于体育政策的制定。
一、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背景
西方人文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虽然从他的思想内容来看具有简陋性、偏狭性,但在14世纪,人文主义借助了古希腊罗马的精神,在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即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思想有一个共同的基点:“个体本位”所构成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精神统一破坏后的产物,要理智与信仰分离,每个人的意识再也不假借士林哲学的传统理论,要自己直接解决自己的问题,支配自己的行为。其主要标志是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反对人被边缘化,强调人在宇宙中心的主体性,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功能取向,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是权利和责任的主体,描述人内心的丰富、刚毅和身体美。
二、人文体育观的特质
(一)肯定和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体育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它提倡通过体育成为完美、有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切与中世纪教会把人视为生而有罪、卑微、消极的存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批判经院主义,恢复体育地位
中世纪的经院主义视肉体为“灵魂的监狱”,忽视体育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家首先恢复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崇拜古希腊人的健康生活,强调身体与精神协调发展,主张培养具有各种造诣的全面发展的人,以此用以批判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基督教教育目标的狭隘性。
三、西方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一)城市的发展为人文主义者提供沃土
10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带动了意大利经济的发展,商业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同时,市民阶级日益壮大,成为一股独立主宰意大利诸城市国家政治舞台的社会力量。意大利城市蓬勃向上的活力,使其在政治、经济上都占有优势。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文化开始出现,新兴的、富有的资产阶级创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在市民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市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迫切需要一种不同于封建传统的文化思想体系来肯定本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活动。他们根据时代和阶级需要,进行文化消费,合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效养分,努力构建新文化。大学和城市学校的世俗教育相继出现,人文主义者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诞生的。
(二)人文主义者提出人文体育观概念
14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古典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复兴的时代。在复兴古典人文主义的浪潮中,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弗吉里奥是第一个系统地表述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人,他提出了博雅教育的新教育思想。他的博雅教育建立在对古典人文教育的坚持和创新上,主要是以培养德、智、体、美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为宗旨的,包括体育竞技在内的多种知识技能的教授,才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弗吉里奥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全面认识和尊重人的价值,塑造人的本身,训练人的身体和灵魂都趋于完美。博雅教育造就的不是中世纪的骑士或神职人员,也不是训练人的某种特殊技能,而是最大可能地发掘人的潜质和创造力。另外,弗吉里奥对休闲娱乐活动也有了新的定义,他强调的是一种明智的休闲,认为运动是最好的休闲方式,打猎、各种球类、钓鱼、骑马皆能使疲倦的身体重新获得动力。
15、16世纪开始,英国也受到了人文主义“新学术”传播的影响。文艺复兴下的人文主义教育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绅士教育,“新学术”的传播导致了英国教育理念和内容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就体现为绅士教育目标的确立。
英国人文主义教育家埃利奥特所著的《统治者之书》中的统治者即绅士,他认为这些人除了接受文化教育,学习处世之道以外,还必须具备强壮的身体,接受体育训练,进行户外活动,学习角力、游泳、赛跑、骑射等,必要时还能用剑参加战斗。艾利奥特把体育视作绅士教育的重要方面。关于绅士的身体锻炼,艾礼奥特讲了很多,而且写过专门论述健康法则的论文。他要求贵族子弟的运动项目应遵循符合绅士人格,能增强体力、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有助于脱离困境等原则。此外他也认为应学习下棋和跳舞,因为下棋是复杂的大脑活动,它可以使智慧敏锐,锻炼记忆力;跳舞则可以培养节奏感和高贵的品质,也是社交的必要手段 [1]。从艾利奥特对绅士教育内容的倡导来看,绅士教育理想是人文主义和英国传统贵族、骑士精神结合的产物。
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蒙田认为,教育内容中的德育和体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德育思想以其伦理学为基础。蒙田以享乐主义来同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抗衡,他的享乐主义继承了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的某些传统,但蒙田主张的是以自然为准绳的享乐。他认为人不应该按基督教教义所讲的那样把生活看做罪恶,而应该按照人的自然的要求去过现实的生活。所以游戏和体育活动就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娱乐途径。蒙田的思想和拉伯雷一样,重视实际行动,主张培养理解力和判断力,这一切都是对经院主义教育的否定。另外,蒙田也已经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体格锻炼的重要性。他强调应把儿童培养成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不光要锻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我就深有体会。” [2]
(三)教会对人文体育观的影响
马丁·路德虽然是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但他对于教育问题的系列新思想和主张,仍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倾向。他指责教会长期垄断了教育,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虽然路德是一位基督徒,但是他的思想与中世纪的教育思想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路德认为不仅要重视教育的宗教化目标,同时还要强调教育的世俗化,也指出了体育在初等教育中开展的重要性。他在书中写到:“花费十倍的时间在射弩、玩球、跑步和摔跤活动。同这样的方式一样,女孩应该每天有一小时去学校,除了睡觉、跳舞和游戏之外需要更多的身体锻炼。” [3]
(四)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所有这些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行为都显露出人文体育重要的观念,就是必须恢复“人”的正常概念,绝对不能视为是“物”的象征。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反映出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体育观念的更新。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作为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最值得关注的主体,而对自身的关注才是人关心自然和关心社会的基本前提。体育价值观与个人的自我体育目标是一致的,人们只有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才有可能主动地利用它去满足自身的体育需要。所以,人文主义者立足于现实,通过对基督教上帝创世、造人的思想与传统美德的重新解释和阐述来批判中世纪教会神学中那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冲破神本主义宗教观的束缚,确立了新型的人文体育观。
四、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体育观
(一)中国人文思想兴起的背景
如果以普罗泰戈拉为西方人文主义之祖,代表西方人文主义的第一阶段思想,那么,代表中国第一阶段人文思想的则是孔子的儒学。这样就可以看到中西人文思想本源上的不同。中国古代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人重抽象思辨;中国人知足常乐、守成务实,西方人冒险创新、放荡不羁 [4]。所以,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会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化、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5]。儒家重视积极的正面的道德教育,使社会重仁重义,重孝重力,人生楷模是君子仁人。儒家的君子讲忠和恕,忠者的楷模对人生持非常严肃的态度。他的人生目标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儒家思想要求个人利益与集体或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当个人利益跟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一般都倾向要求人们为了社会的共同理想而牺牲个人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社会是通过牺牲与社会利益相左的个人利益而建成的。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主要精神始终是解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于伦理价值观的作用,具体的个人显得毫无意义,人的个性几乎消失在整体性中,人在社会中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人格出现,而总是被动地去接受一些力量的驱使,现实社会中人的喜怒哀乐完全被一种理想的是与非的伦理价值判断所代替,这对体育的影响极大。
(二)中国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1.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文体育观的影响
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色。儒家文化强调文化意境,更多地注重艺术性。八卦、太极、形意中的意境强调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意境表现的一种反映。中国体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人体,对身体的发展并不作过高的要求,仅仅以养护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重保健养生和健康生命。所以,中国传统体育是以人格形成为主的价值取向,注重对身体文化之外的拓展性价值,重视对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忽略体育文化的本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主义历史时期,它的伦理观念、理欲之辨等都是服从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社会这个根本。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形成宗教和神道传统,确实源于传统人文主义对宗教和神学的抑制。所以,在宗教和神学被抑制之后,中国的君主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君主的权利相当于欧洲中世纪的君主和教会权利的总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不具备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所以,重义轻利的体育观念历代相传,渗透于人们精神意识的深层,把人们伦理生活置于物质生活之上,把伦理原则和人们的物质利益对立起来。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是崇尚体育的伦理价值而贬低体育实用价值,直到今天仍可以在人们的体育观念中找到它的踪迹。
2.西方人文精神对中国人文体育观的影响
19世纪中叶,在新的世界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渐加强,中国人文传统获得时代性变换的机遇,并构成中国现代精神的有机部分,成为吸纳、选择外来文化的主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现代西方哲人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提供启示。由此,人们的价值观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得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共存成为可能,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也逐渐加强。同时,文化功能日益膨胀,对社会生活形成了广泛冲击。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的关注从属于对集体的关注之中,但不管怎样,现代社会对人的关注也逐渐的立足于人的个体价值,对人的价值的突出和尊重也将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浪潮中,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介绍到中国,《国粹学报》屡称文艺复兴为“文学复古”;也有学者体悟到,文艺复兴在“复古”外观下包藏的“开新”深意,认识到历史的“进步又非为一直线”,“其像如一螺线” [6],并以此比附清学,认为清初、清中叶、清末几次学术转折与文艺复兴相类似,均是“以复古为解放” [7]。西方的价值观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以文化和体育为载体传入我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经历了论争、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东西方融合的体育核心价值体系。但回顾五四时期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它采取的不是本民族古典文化复兴的路线,而是完全采用来自西方的近代文明的替代策略。这种完全推倒重来的策略,正是可利用的思想资源,甚至政治、经济资源严重匮乏的一种痛苦表征。它已经丧失了为一种新生的思想提供养料的能力。这种简单的替代策略没有考虑到异质文化在本土的适应性问题,所以这一次的失败是必然的。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体育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也影响着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从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来看,西方文化的个体性与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存在差异,特别是基督教教义中上帝创世主导下的自由、民主的精神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存在差异。在这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影响下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体系,人文体育观的差异也主要是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差异。所以,在制定体育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当时的文化导向等因素,这样才能对体育发展的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在西方人文主义体育价值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现代体育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我国体育价值核心体系,逐渐确立了自身的体育价值取向,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这一切表明中国已经初步认识到体育自身的价值,摆脱了长期以来限于“工具”的局限性。所以,透视中西文化以及体育观的异同,分析其相互的影响,可以为我们思考中西体育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