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15-04-01李保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培养我国高端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显露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总体表现在学术水平下降、创新愿望不足等。通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会,对生源质量、培养过程、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见解。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15)03-0257-03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3.012
Reflection on Problems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Li Baoguo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made giant achievement in china.In recent years,however,there appear some problems abou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such as the declin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 and the phenomenon of innovation deficiency and so on.In this paper,the author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discusses the graduate matriculate quality,process and aim of education with some proposals.
Key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reflection
收稿日期: 2014-03-08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保国(1961-),男,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与研究。E-mail: lbaoguo@126.com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培养我国高端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对“十二五”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社会各界反映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显露的一些问题,例如:研究生总体学术水平下降、创新愿望不足、创新能力匮乏等值得关注。有相当部分研究生满足于跟踪别人的研究工作,忽视原始创新,缺乏国际视野和对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较难胜任开拓性和自主创新性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作者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十余年,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也有同感。本文就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与复试过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考研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选择,研究生扩招人数连年攀升,2013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76万,录取率达到53.9万,这也是1994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是1994年报考人数的15.4倍,录取率的12.8倍,1994年只有11.4万人报考,录取率为4.2万。如此大量扩招,造成研究生生源总体质量下降,尤其对于非重点高校和学科,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大部分靠调剂来完成招生任务,加上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属于分数至上的全国统考模式,一些创新能力一般的学生,为了“改换门庭”,早早加入了考研大军,在大三甚至大二就准备考研,为考研而考研,学习目的不明确,所以存在高分低能生源问题 [1]。
研究生录取还要过复试关,复试是弥补初试偏差,甄别身份和能力以及进一步结合专业及研究方向考核考生综合科研素质,但实际上目前研究生复试多流于形式,由于生源不够,需要调剂等问题,为满足扩招需要,几乎采取等额复试的方式,或只刷下极个别考生 [2]。在面试过程中,当问到毕业设计(论文)做什么课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对自己从事的研究进行明确阐述,有相当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从知道考研分数后,就开始准备复试和面试。网上查一些面试攻略,死记硬背一些面试内容,如用英语自我介绍等。而对于面试随机提出的知识点问题,难以准确回答,复试环节中考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重视,导致选拔的“应试型”考生占了较大比例。虽然考分不低但基础较差,创新能力不强。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方式与本科阶段也全然不同,前者以“研”为主,后者则以“学”为主。因此,研究生教学应以研究为导向,以创新精神或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 [3]。但目前研究生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偏离专业实际和研究需要;有些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课程教师授课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有效启发学生;有些教师学术敏感性较差,未能把握学术前沿,授课的内容照搬本科生的授课内容;还有一些导师随意调、停课,有的教师授课“偷工减料”,课时“缩水”。对于研究生而言,由于扩招人数增加,一些研究生学风较差,存在对学习重视不够,旷课、课堂玩手机等“混文凭”的现象,个别学生心浮气躁,安不下心来学习,忙于社会兼职、到单位实习等,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 [4]。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求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之前要完成开题报告,目前部分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学分后就到单位兼职,开题报告应付了事,例如在开题报告中对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只会笼统的综合,缺少分析评述的能力,对于课题研究只会模仿,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会提炼。所以到了中期检查阶段,大部分研究生没有深入研究课题,难以达到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生论文答辩过程的问题
由于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又有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将大量时间用在本专业学科领域以外的其他方面。导致研究生研究工作不深入,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甚至存在抄袭现象。根据自己培养研究生的体会,由于浮躁心理和混文凭思想,再加上社会兼职和毕业找工作等,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已不能在两年半内完成论文答辩,有些学生首先是考虑找工作,然后再写学位论文,导师不仅在论文研究内容上要把关,而且在写作规范性方面也要不止一遍的指出,有些学生对于导师批注的审阅修改意见只是简单接受修订,连批注都接受,反映出研究生对待学位论文极不认真。
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各高校都加大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计算机查重和盲审。但是,计算机查重只能查出抄袭问题,对于研究内容是否有创新无能为力。盲审似乎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但论文盲审只是抽查个别论文,而且由于论文盲审大多是送到同行手中,若不是太差,通常也会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是由导师邀请的同行专家,对于有责任心的答辩委员,会对论文认真审阅,提出不足和修改的问题,希望答辩后能够修改完善,所以答辩不会有不通过的现象。
二、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一)严把研究生生源与复试关
在研究生招考过程中要坚持考试成绩和能力并重,建议改革招生机制,扩大接收优秀推荐免试生比例。因推免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和同学都对其了解,考核的学习成绩是四年的综合绩点,再加上是否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学术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考核,选拔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另外,加大差额复试力度。在研究生复试中建立一套可具操作性、公开透明的复试程序和公示制度,将复试方式、程序、原则、评分标准、面试结果、初试与复试成绩进行公示,接受师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监督。将那些真正具有科研创新潜能的学生选拔出来,减少高分低能和缺乏创新潜能的学生比例。此外,在招生过程中赋予导师权利,强化导师招生自主权。在考试以及复试通过后,增加让导师选择学生的程序,导师经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可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够提高录取的公正性。
(二)建立研究生培养中期考核淘汰制
淘汰制是国外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实行的制度。在美国,一般研究生院的淘汰率在10%~15%,著名大学可达30%~40%,而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淘汰率很低,出现了入学前拼命学习,入学后得过且过的怪现象 [5]。因此,要使研究生教育有活力,就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建立起激励机制以鼓励优秀研究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在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各个环节引入淘汰分流机制。特别是加强中期考核力度,对研究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只有通过中期考核者方可进行后续的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或予以淘汰,或实行分流为课程硕士研究生,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实行宽进严出,建立多样化培养目标
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发表学术论文,最后完成学位论文。经过上述各个环节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性较强学科的研究生,应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建立稳定的研究生创新实习基地,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锻炼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6]。研究生培养要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目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已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专业型”两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标志着我国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的开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针对社会需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求偏重于基础理论的创新,发表科研论文;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应重点考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个别缺乏研究潜质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可以授予课程硕士。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兴趣和专长有不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根据其能力、专长分类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当属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全面实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本文就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生源质量,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增加复试比例,严把生源质量关,实行宽进严出,中期考核淘汰制,建立多样化培养目标等,以期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出现的问题解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