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015-04-01韩金荣
韩金荣
(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谈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韩金荣*
(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教学中存在着未考量学生的知识储备、缺失复习提问环节、不能洞察学生疑惑和没有科学思维方式的归纳等培养误区,应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很好地培养学生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高中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基本理念[1],提出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现行高考的地理学科命题,也很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存在诸多误区,因此要审视问题并提出应对的方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此种能力。
一、培养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误区
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是探究地理问题的一般步骤。如“荒漠化的防治”是高中地理“必修3”中第一个关于地理环境问题的教学案例[2],该特殊性使中学生在高二上学期、高三的复习课中都必须学习这一内容。现以“荒漠化的防治”一课为例,审视目前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所存在的误区。
1.未考量学生知识储备
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思维过程的基础是拥有存量的地理知识。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加涅将问题解决看作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习者发现一个由先前习得规则所组成的联合[3],并计划用这些规则去获取一个新的问题情境的答案。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学情,评估学生的知识存量,而这正是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常常被教师忽视的环节。观察目前的地理课堂,高二和高三的同一教学内容常常发现同样的教学过程处理,违背学习规律、忽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地理学习的不同阶段,没有因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来确定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也未以学生各阶段的知识基础为教学起点。
2.缺失复习提问环节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如上述内容的教学中,在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之前,学生对“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应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课前的复习应设置三个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间的因果关系”,但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缺失复习提问的环节或是流于形式,提问环节中问题的设置也缺少两种导向:供学生们讨论解决课前普遍存在的疑惑;引导学生们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
3.不能洞察学习困惑
学生作为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他们在课堂活动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一个地理概念、一种答题方法,甚至是对地理景观的不熟悉,都会导致问题解决进程的阻滞。但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问题,未能倾听学生的疑惑,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充当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以及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4.没有科学思维方式的归纳
任何一个地理问题都会有一个相对标准的答案,即使是开放性试题,也具有问题的情境和原理限定下的相对开放的答案。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最终表现为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发生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的认识结果,都有相对合理的答案。但目前地理课堂中,普遍存在两种不当做法:其一是由学生们探究出问题的答案,由教师评价,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但完整的答案是口述进行的,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展示;其二用多媒体或者其他形式展示完整答案学生校对。以上两种做法都缺少归纳总结解决地理问题特有的科学思维方式的过程。地理课堂中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层次仍普遍较低,对地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系统性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就是因为缺少了思维点拨的过程。
二、培养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培养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误区,就应该选择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
1.以学生已有地理知识为教学起点
教师在课前,必须掌握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已知情况,对课堂教学作出充分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才能有效地展开,使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最后学生才能获得预设性的发展,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课前教师在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针对课堂上学生的探究任务,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具备解决新情境中地理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学生在自主预习中了解和掌握了哪些知识,有没有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思维内化;哪些知识不需要在课前课上讲解;哪些重点、难点的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讲解。如在学生初次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一课时,要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资料,将重点放在理解荒漠化概念、读图文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西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等人类活动特征”等方面;而在高三再次学习这一课,其重点是将解决一类土地退化问题的规则放在新的情境——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地区中运用的过程。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分组探究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成因及对应的解决措施。合作探究的前提是对课本中给出的“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以地理案例的理解为教学基础
通过对地理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联系地理实际多角度地分析地理问题,掌握分析图文资料的方法,扩散思维,形成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地理案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同便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而理解过程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有失偏颇的。教材所列的是典型案例,由于其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较尊重地理事实,是相对科学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合作讨论,在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的目标不是学生是否能记忆解决一类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得出结论的分析过程。对典型案例的理解是进一步合作学习科学探究解决迁移情境中地理问题的基础。如高三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中的案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应以课前提问的方式出现,教师在电子屏幕中展示西北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梳理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与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影响以及与防治措施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说出理解的过程而非记忆的结果。
3.以地理思维的形成为教学重点
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培养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将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作为教学重点。地理思维是指主体在解决和思考地理问题时的习惯性思路、方法和程序的总和。例如在做区域问题分析时,能够充分反映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及差异等内容。认识到对任何地理事物的认识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脱离了地域特定条件的分析,就脱离了对地理事物的正确认识。展现思维逻辑的轨道和思考问题的框架,对事物及其所发出的信息具有同化作用,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展现地理思维过程,是指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答案的线索和过程等用语言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展现思维过程在于强调思考地理问题和解答地理问题的过程,可以依托结果来进行设问。例如,当教师提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解决措施”这一地理问题后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依托机械记忆的结果,一种是有意义建构的结果。教师要能在其回答过程中进行诊断并通过思维引导进行思维定向。当学生回答出某一问题后,追问学生如何得到问题的答案或怎样分析和概括出现有的结论。这样,能增加学生的直接感知,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
4.以运用评价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看学生能否在迁移的地理情境中,运用其能力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否将从典型案例中获得的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操作步骤运用到迁移案例当中。具体的是可否提出相应的地理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提出存在的地理问题;探索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探究是尊重地理事实基础上对地理法则的再认识而绝非增加记忆量。如上例中,若学生已经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掌握了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方法及对应的解决措施,且教师在此过程中有专业的学法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意于搭建回答问题的“脚手架”,学生便会有针对性地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相关的人类活动信息,分析西北、西南、华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教师观察学生探究过程和结果,在具体运用中评估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操作性强。
综上所述,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只有采取正确的策略,才能走出这种误区,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3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
[3]R·M·Gagne.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郑威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2.
[责任编辑:阅文]
On Training of Students’Ability of Solving Geography Questions
HAN Jin-rong
(Center of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China 116021)
In geography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the ability to solve geography questions.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are as follows:failure to take students’knowledge reserve into consideration;lack of question-raising part in review;failure to be aware of students’confusion;students’lack of scientific induction thinking,etc.Teachers should adopt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train students’ability to solve geography questions.
highschoolstudent;abilityofsolvinggeographyquestion;trainingstrategy
G633.55
A
1008-388X(2015)01-0033-03
2015-03-07
韩金荣(1980-),女,辽宁瓦房店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