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小组式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2015-04-01邓彩霞
摘要:高中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很重要。笔者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组织学生开展收集资料、课堂辩论、办小报、课外实践等教学活动,尝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而我们现在面对的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这个时代特有的品质,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协作精神,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合作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的组织形式上,建立小组式的交流合作关系是一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形成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地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形式展开,全班按自愿组合原则分为6-8人的合作小组,最好使合作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都要有一种身份和职责。根据学生特点: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合作小组组长;乐于与人交往的学生担任外交组长;擅长写作的学生担任文字组长;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当主讲……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特长,使整个小组成为一个团结而富有战斗力的团队。组员不仅要实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其他组员达到目标,起到了兵帮兵的效果。 [2]这样就把学生间的个体竞争变成了组内合作、组内竞争,也使得原来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一起学习活动,彼此协作,形成团队意识。随着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团队凝聚力会逐渐增强,小组同学会感到难以离开这个群体,会达成默契更愿意、乐于与他人密切交往。
二、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创设合作交流平台
结合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教师精心设计,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可说、可演、可唱、可跳、可写、可画、可做,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他们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如地理课堂上开展小组搜集资料、小组讨论或辩论式教学、小组游戏、以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或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内合作动手进行地理小制作、办地理小报及模拟实验等。通过教学实践以下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1.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为合作交流开拓更大的空间。除文献收集资料,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的利用,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网络搜索或网上交流,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合作学习。论坛上的短信功能,形成网上社群,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合作,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实践性强,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发表各自见解,最后达成共识,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交流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式课堂学习
将教材中难度不大,但存在两面性的内容设置成辩题,也可以是一节或一个单元的内容。如必修1教材中寒潮的“功与过”,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探究意识,简单明了易操作。辩题要有新意,具有趣味性、时代性、热点性等特点,这样才能辩之有趣,辩之有理,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理论、事实和逻辑等方面没有倾向性,这样对正反方学生才公正、公平。每学期开展2-3次辩论式课堂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课堂上开展15-30分钟的辩论。辩论式课堂活动使参与人员最大化,学生能主动参与分工协作准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积极参与辩论活动,尝试、锻炼、竞争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锻炼了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还有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3.小组合作办地理知识小报
小组合作办地理知识小报,组内同学明确分工,分别收集资料、写、画、设计、编辑,小组同学共同劳动产生一份小报。相比单一总结或做练习学生更感兴趣,刺激他们的头脑,达成共识。每个单元知识结束后都可以让学生将重点,难点知识、地理图等以合作办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各个小组还可以进行评比。一张小报涵盖小组每位同学的劳动成果,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既巩固单元知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提高写、画设计能力 ;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增强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走出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青海水资源利用现状方面或西宁汽车尾气等结合乡土地理的社会调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调查、走访、写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或空气质量等现状,关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活动,彼此之间协作、交流的能力和实践锻炼的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同学合作讨论以“学生教学生”,小组成员人人参加,取长补短,既解决了课堂知识,也培养了与他人协作共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合作学习能力,增加了学习地理课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注重过程,师生一起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中需要交流,学会合作离不开交流。 [3]认知过程是一个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成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学习。理解学生的“荒唐”,善待学生的错误,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失败的不馁,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可以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的机会,如让学生面对全班学生演讲、开展不同题材的辩论会、研讨会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还可使口头表达能力、说服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较大提高。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通过小组式学习,使我们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并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也为将来踏入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