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微量重金属在线复合传感器研究
2015-03-31吴俊吴平
吴俊+吴平
摘 要:工业净水需求在线传感监测微量重金属。针对此方向,创新研究长光程吸收光度传感器,以固体激光(650 nm)为单色光源,无色稳定络合剂EDTA为增敏显色剂。制作槽式传感器如“饭盒”型状体积,可检测自来水铜离子最低达0.1 mg/L。昼夜在线监测可采用GPRS无线数据传输。
关键词:长光程光度传感器;水质微量重金属;EDTA试剂;污水净化
中图分类号:TP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3-00-02
0 引 言
工业用水、污水净化及管网自来水等广泛需求水质微量重金属的在线传感。目前,国内开展的此课题研究工作较少,在线传感的资料也不多见。针对此方向,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多视角的试验研究,研究出专用长光程光度传感器,可以进行在线水质重金属离子(铜,铬,镍)复合总量的灵敏分析,检测结果稳定,精准效果明显。采用500 mm长光程光度传感器,以低浊自来水为水质样本,铜离子浓度的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0.1 mg/L。传感器(包括槽型光电发送器,微泵及试剂)如“饭盒”型状体积,是创新的检测应用技术。
1 水中微量重金属离子浓度传感概述
1.1 检测水中重金属原理
EDTA试剂是特效的氨羧络合剂,是无色、无毒、稳定、安全的化学试剂。它能够和很多金属离子生成水溶性螯合物,应该特别强调:无色的金属离子溶液,生成的螯合物仍旧没有颜色。而对于铜、铬、镍等重金属离子溶液,其表现的原本颜色是浅蓝色,当溶液加入EDTA并发生络合作用后,表现的蓝色会进一步加深,形成强化的增敏作用,增敏的兰色极其稳定[1]。依据EDTA这种特效作用,使水中微量重金属检测灵敏度有了较高的提升。
此方法不能选择性地进行单组分浓度监测,它只能检测铜铬镍等有害重金属的复合总量。在较多实际水样中,普遍存在单个重金属的情形。此方法优点较多,试剂价廉又很稳定,测定只需消耗1滴剂量,另外,制作的光度传感器较可靠实用,非常适用水质在线的自动监测和预警[2]。
1.2 标准试剂配制
铜标准贮备溶液:称取硫酸铜(CuSO4·5H2O)0.392 9 g,溶于水中,加入1 mL硫酸(1+4)酸化,以水稀释至1 L。此液浓度为100 mg/L。
铜标准使用溶液1 mg/L:吸取上述的贮备液10.0 mL,以水准确稀释到1 L。
EDTA溶液5%(m/V):称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简称EDTA)50 g溶于1 L水中。
1.3 光度吸收检测(朗伯-比耳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A=a*b*c (1)
其中: A为吸光值,a为吸收系数,b为光程长度,c为溶液浓度。
吸光度A的量值由溶液吸收光度的光电池光强I0和I计算得到。
A=lg·I0/I
其中:I0为比色皿入射光强,I为溶液透射光强。
A的量值基本在1.000以下范围内,测定溶液时,由式(1)可知:a为常数,c为检测溶液的浓度,若要求检测低微量组分的浓度(c为低值),必须加大光程长度b值(mm),才能保证A值的灵敏读出(应有小数点后三位有效数字的精度),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加大光程长度,也是检测水中痕量重金属的有效措施。
2 长光程光度传感器研究
2.1 流动式在线管式传感器
内套为直径10 mm长度500 mm的玻璃管,两端用光学圆状玻璃片封口,两端有两个进出水的玻璃接口。外套采用不锈钢材质加工而成,起到避光和加固作用。一端固定固体激光器(+5 V,2 mW),单色光波长为650 nm。另一端的光学玻片外固定硅兰光电池(R10)附加直流放大器(输出0~200 mV)。
在线自动监测自来水管网水质可以昼夜连续进行,每隔数小时运行一次,其工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运行时,实时开启电磁阀,水样自动进入管式传感器进行空白参比检测。随后开动低量微型恒流泵(1 mL/min)5 s,水样和EDTA试剂自动混合(显蓝色),关电磁阀并测量显色吸光值。激光光源发出的650 nm线状单色光,透射长管内水溶液,光电池接收透射的光强I,并放大电流输出,DAM-70型模数转换A/D电子模块,实现数据RS 232的串行输出。握手联接的WINCE嵌入式触控PC机内装采样应用程序(C#语言编制),采集到实时检测的信号数据后,完成吸光值及回归统计运算,计算得到的水中重金属浓度值结果,由GPRS数据发送器通过GSM无线传输网发送到远端服务器。
图1 管网水质重金属在线自动监测示意图
2.2 在线槽式光度传感器
这种槽式传感器适合无压力的工业用水或饮用水源的在线监控,如图2所示。槽式传感器利用玻璃镀膜直角棱镜进行光线直角折射,使单色光直射进入溶液并让光线折返,实现加长光程的光度吸收的目的。槽式传感器的优点是可以减小长结构空间,制成的“饭盒”型状体积(包含试剂瓶),便于现场安装。
3 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检测研究
3.1 配制系列标准浓度液并显色
采用1.2配制的铜标准使用溶液(1 mg/L),分别吸取0,2.50,5.00,10.00,25.00 mL加入一组50 mL具塞玻璃比色管中,分别加0.1 mL EDTA(5%)溶液,加水至刻度,加塞摇匀。由此构成不同标准的低浓度显色溶液(0,0.05 mg/L,0.10 mg/L,0.20 mg/L,0.50 mg/L,1.0 mg/L)。
图2 在线槽式光度传感器简图
3.2 长光程(500 mm)光度传感检测实验
采用500 mm和30 mm光程的两种光度传感,在650 nm激光单色光处,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光程的吸光值测定
水样(mg/L) 0 0.05 0.10 0.20 0.50 1.00
30 mm光程 0 0.00 0.00 0.00 0.01 0.02
500 mm光程 0 0.01 0.02 0.04 0.092 0.165
采用30 mm短光程的试验效果差,灵敏度低,误差大。采用500 mm长光程光度传感的检测灵敏度大增,效果较好,最低检测限可达0.1 mg/L,数据回归方程:y=0.1648x+0.0037;相关系数:0.999 62。
图3 两种光程光度测定的回归图
3.3 长光程(500 mm)吸收光度检测精确度分析
长光程不同试剂吸收光度检测结果如表2~表4所示。
表2 不同试剂量的检测结果(标样1.00 mg/L,50 ml水样)
EDTA(5%)加入量(ml) 0.1 0.2 0.3 0.5
吸光值 0.165 0.170 0.160 0.170
表3 精密度(重复性)分析(标样1.00 mg/L)
重复检测数 1 2 3 4 5 6 7 8
浓度测定值(mg/L) 1.01 1.02 1.01 1.00 1.02 1.03 1.00 1.01
8次重复测定均值:1.01 mg/L,标准方差S:0.015,估测最低检测限XL=Xb+3S=0.01 +3·0.015=0.055 mg/L,其中Xb为空白值,S为标准差。
表4 加标准确度分析
项目 标样
(mg/L) 加标
(mg/L) 加标后测定值(mg/L) 回收率(%)
试验1 1.00 1.00 2.04 102
试验2 1.00 0.20 1.17 97.5
4 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传输(GSM-GPRS技术)
水质微量重金属在线复合传感器星罗棋布,可构成区域水体节点的感知网监控[3]。而网络传输层可以采取GPRS为无线通信协议,它的大量IP地址以及优等通信技术(漏误码低,采集小流量数据迅速等),形成了GSM-GPRS突出优点。传感器嵌入式WINCE触控PC机的接口A,接收采集的数据输入,接口B连接GPRS数据发送器。C#语言编制的信号接收程序代码如下:(B口发送数据的代码从略)
SPort sp1 = new SPort(“COM1”, 9600, Parity.None, 8, StopBits.One);
sp1.Open();
byte[] t1 = new byte[4] { 0x23, 0x30, 0x31, 0x0D };
double[,] data = new double[10, 10];
double[] avgtemp = new double[10];
double sum = 0.0;
string temp;
progressBar1.Value = 0;
for (int i = 0; i < 10; i++)
{
sum = 0.0;
for (int j = 0; j < 10; j++)
{
temp = “”;
sp1.Send(t1);
Thread.Sleep(100);
temp = sp1.Recieve(50);
temp = temp.Trim(‘>);
data[i, j] = Convert.ToDouble(temp);
sum = sum + data[i, j];
this.progressBar1.Value += 1;
}
avgtemp[i] = sum / 10.0;
}
sp1.Close();
sum = 0.0;
for (int i = 0; i < 10; i++)
{
sum = sum + avgtemp[i];
}
sum /= 10.0;
textBox1.Text = sum.ToString();
5 结 语
工业净水及管网自来水等现场,普遍需求在线传感监测微量重金属。我们所努力的研究项目——长光程光度传感器专门针对水中微量重金属离子(铜铬镍)检测,也可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传感器辅助的EDTA是一种无色无毒的特效试剂,具有耗量少,显色稳等特点。槽式长光程传感器增强了吸收光度灵敏性,水中微量铜离子浓度的最低检测能达到0.1 mg/L,具备了创新的研究特点。
参考文献
[1]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胜广,张之津.感知城市——物联网在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安防,2010(7):42-44.
[3]张标标,樊锦祥,林学昕,等.智慧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