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改革的企业基础

2015-03-31岳长宏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会计改革职业

岳长宏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行业正在逐渐地与其他专业相融合并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为会计从业者在以后的发展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会计是非常讲究实际经验和专业技巧的职业,入职门槛较低,但发展却是有难度的。会计发展是以实战经验为主。会计岗位上,要想有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巧,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关键词]会计改革;企业基础;职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23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033-02

会计行业是商品买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会计行业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力体现并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会计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了解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必然,是我国众多民族性企业走向世界、扩大市场的必然要求。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受到旧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及对相关情况缺乏深刻的了解,我国的经济管理基础及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会计行业的基础也是相对比较薄弱的。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改革正在不断进行,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会计行业所经受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巨大的。下面将结合我国的相关情况来对会计行业进行分析探讨。

1 改革探索期的企业与企业会计

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会计的唯一使用者。相关的会计信息是逐级由基层企业向上汇报并最终送达政府相关部门,所呈现的是纵向的流动式格局。企业所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给政府制定相关的生产计划、资源配置等相关决策提供资料支持,会计信息的核查则是以监督国家计划经济执行的目标完成情况为中心的。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施的是三大会计制度,即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这三种会计制定并不是理想的会计制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三种制度自身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对相同事项的处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预计存货变现损失的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额等。另外,由于计划经济的主体是政府而非企业,加之当时会计信息在企业之间的横向披露不方便,造成行业内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往往呈封闭状态,缺乏对整个市场环境的准确把握和了解,反过来又导致企业向上级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显著,存在片面性和滞后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享有极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供求情况和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自主对企业的资产配置、产品生产、商品销售和定价等重大生产经营项目做出决策。企业作为市场竞争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必然要了解同行业、甚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流动形式从过去纵向流动转变为现在的横向流通,使得企业和行业由封闭转向公开,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另外,也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横向流动和公开化,我国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在我国已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便对会计信息提出了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等要求,促使会计行业变得更加实际、灵活、规范和全面。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信息越来越公开化的同时也对企业报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所提供会计信息要具有相关科性比且可靠外,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报告等)还必须接受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查鉴定,以保证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

2 改革突破期的企业与企业会计

对会计信息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不仅是会计标准制定者的责任,也是所有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共同的责任。同时,无论是会计标准的提供者还是使用者,都应当对会计信息标准具有充分的理解,为此,在中国会计标准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不断提升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对会计标准的理解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另外,会计信息应当由具备一定会计知识的人理解,所以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在制定会计标准的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信息监管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理解新的会计标准,以便提高会计标准执行的有效性。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能与之适应的会计信息体制和标准,我国开展了关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示会计研究内容应当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更加紧密联系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初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们便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低、资金短缺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相关的问题研究和对策探讨,为国有企业摆脱困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又开始了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会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此后,人力资源的会计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会计和网络财务报告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另外,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学者们即围绕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展开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也使得会计信息制度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企业改革的进行,企业产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及企业融资的渠道日益呈现多样化,企业所面临的会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所汇总制定的会计信息报告的具体使用者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性机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更加倾向于使用企业会计信息来为自身制定更加科学的决策提供指导,这些新的使用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服务对象。然而由于当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偏低,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加之缺乏有效的使用方法,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和效果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今,更多的企业把重点放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学术界也把如何整顿会计行业秩序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自身研究的重点课题。一些学者从完善会计规范、强化对会计信息发布及整理的监管等角度来探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见,学术界在进行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联系我国财务与会计实务的现状,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我国会计信息制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endprint

3 对企业会计改革历史发展的认识

由于在历史发展中,中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现在的各种市场体制改革能够改变旧有制度的影响,但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尚未彻底消除,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对改革的进程和效果产生影响。会计信息制度的改革需要结合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及相关国情来科学合理地推进,把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更加合理的会计改革路径。且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克服旧有的会计标准、习惯对人们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方面的束缚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建立新的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及企业、行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会计新标准。再者,由于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这些新标准的了解、掌握及运用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段,所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实施需要在不断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进行。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始终以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需求为基准,以夯实上市公司资产、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目标,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不断发布或修订会计制度和准则,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至国有企业。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渐进式过程,与其经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相适应,避免了由于会计政策的变更和调整引发的市场震荡,也避免了所有企业齐步走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在1993年“两则”“两制”时期,要求所有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估计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即将原由国家财务制度统一规定的企业折旧政策改由企业自行确定,很可能会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和税收征管的困难。且从实际情况看,在2001年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时,某些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由公司自行确定仍然处在适应阶段,在实务中也出现了诸多随意调整折旧政策的现象。

从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可见,会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是渐进的过程,而会计标准的实施也采取渐进的方式,即新发布的会计标准首先在上市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并根据情况逐步扩大到所有企业,这种渐进式的实施策略符合中国的国情,不仅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也考虑到了社会各界的接受程度。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体现出中国会计标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标准的制定必然要与相关的经济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资本市场的需求相契合并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同步发展,并且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做出调整和适应,以达到为企业和国家的相关决策服务的目的。我国的会计标准制度正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且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的目标始终贯穿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计改革职业
PHONEY WAR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有关事业单位税务会计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会计价值观与会计改革的关系分析
基于预算和财务双重需求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
探讨新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工作
初探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有效建议
职业尊严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