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课余体育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

2015-03-31朱永杰白永惠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模式高校

朱永杰 白永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不断下滑的现状,立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课余体育的辩证关系分析,提出了高校课余体育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课程 改革 课余体育 发展 模式

顾渊彦在其所著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认为现代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是一种大课程概念。大学体育不应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实践要求,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应该且必须对全体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多种类型的竞赛活动,加强课外体育环节教学。因为课余体育可以拓展学生体育学习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同时增进健康水平,进而弥补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现实。

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时现状

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二十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以下四个方面尤为突出,第一、学生体能(柔韧性、速度、耐力)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第二、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第三、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第四、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中,小学生三成,初中生六成,高中生接近八成,大学生高达八成。体力活动不足和体育锻炼不够是当前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问题。在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学校体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二)课余体育活动现状

2007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教育部也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体育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课余体育的重要性。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在有组织的课余体育活动上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高校课余体育锻炼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自发进行的,大部分高校没有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创设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忽视了学校体育另一有机组成部分:课余体育。

二、高校课余体育发展模式

(一)体育竞赛发展模式

通过体育社团、协会、俱乐部组织大量的体育竞赛,以此来加大各个项目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育技能的积极性,通过观看、欣赏比赛体会体育竞赛的精神及乐趣。以期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健身体育发展模式

不仅重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还重视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不仅让学生参加运动,同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调节身心,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乐观、自信、开朗的价值观。

(三)社会责任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有各种不同的水平。第一、要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而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尝试,不轻言放弃;第三、使学生从内心知道怎样去参与,怎样去努力,同时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对社会有利的事;第四、培养学生从只关心自己转到关心他人,能够学会换位思考;第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跨学科、跨学校联合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联合起来,如日常保健、医学常识等,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们共同努力。同时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充公利用高教园区的教学资源和地域环境,大力开展校际间的体育竞赛,体育观摩,体育欣赏,体育交流,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使学生充分享受体育带了的乐趣,从而逐步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高校课余体育发展模式对策及建议

(一)我们应该从更大的视野来整合构建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涵盖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广阔,不仅包括体育教学还应该包括课余体育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我们以前只把体育教学作为高校课程,而现在的体育课程观则把課余体育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把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显性课程。

(二)高校课余体育的活动组织形式采取学生自治

课余体育学生自治有利于课余体育锻炼的集群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开发功能上具有综合性、民族性、时代性的体育场馆,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并满足更多体育项目的开展与竞赛的要求。

(三)加强课余体育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

这是课余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未来的中国高校课余体育必将顺应世界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潮流,使校内外课余体育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赵相周.中美两国高校课余体育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 张来明.普通高校/三自主0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体大学报.2005.28.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模式高校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