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恢复及研究要点分析

2015-03-31孟欣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恢复运动员

孟欣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本文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后的恢复和对于心理疲劳的研究加以评述,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运动员 恢复 研究要点

一、心理疲劳的概念

刘芳琳、张力为(2002)的研究中发现,区别于运动心理领域所盛行的心理耗竭概念,心理疲劳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的现象,并且还对心理疲劳进行了分区为真性心理疲劳和假性心理疲劳。刘芳琳(2005)的研究指出,心理疲劳是人们应对内源性疲劳和外源性疲劳时,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水平的现象,具体可表现在情绪、认知、动力、生理四个维度上的改变。尹小琳(2007)认为:心理疲劳是在认知和情感意志上的持续消耗,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一般伴随认知下降、情绪低落等。

二、恢复手段及应用

(一)恢复手段

针对心理疲劳的恢复,很多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如众所周知的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注意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注意用脑卫生、运用音乐疗法、戒掉不良嗜好、精神开朗乐观等。另外,也有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提出相应的恢复手段,如张力为认为,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应从外源性因素入手,具体做法如变换训练方式、变换休息方式、提供社会支持、设置短期目标、诚心悦纳自我、注意营养补充等。而任永芳针对图书馆流通馆员给出如下对策:1.心理诱导;2.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工作动机,增强工作兴趣;3.克服自卑心理,梳理自信心;4.优化和改善工作环境;5.提高流通馆员自身素质;6.调节情绪、放松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很好途径。

(二)运动员心理疲劳调节

赵元吉(2004)等从体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剖析,总结出应对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要在认知上,准确把握训练规则上和激励手段上加以干预和调节。许昭(2009)认为,运用心率变异性反馈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放松能力,有助于缓解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并要长期坚持。

心理疲劳是伴随运动员一直存在的,如何恢复对于训练效果和比赛结果至关重要。从心理疲劳的因素入手,针对要因,给予具体的应对办法,在认知上、训练上、恢复上都采用相应的干预机制,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

三、评述

(一)研究方法

心理疲劳的研究中目前较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有反应时、两点阈、闪光融合频率等。研究表明,被试疲劳时会伴有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的延长,两点阈的加大,闪光融合率的下降。这些检验简单易行,量化程度较高,但测验的可靠性极大地依赖于被试测验时的配合程度,测验时被试是否认认真、积极,是保证测验可靠、有效的关键。

一些心理测验也用于测量疲劳,包括注意测验,估计测验,加法运算等。心理测验的一个不利之处在于对被试要求过多,使大脑活动水平增高,可能会暂时掩盖了可能的疲劳迹象,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任务设计非常多样,难度也各不相同,研究结果不具可比性。

(二)研究内容

张力为等人曾设想,如果心理疲劳伴有训练兴趣的下降,或许可以采用训练场景作为图片刺激,并利用内隐认知实验的图片—词汇匹配任务,观察被试者是否将更多的消极词汇和训练场景匹配,以确定其心理疲劳程度,但暂时未见到具体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指标也被用来测查被试者的心理疲劳程度,如心率、心率变异性、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呼吸率、眨眼、瞳孔直径、肌电、皮肤电阻、体温等,但多数只是限于实验室中研究,实际中很少应用。

(三)研究的生理机制

从应激、情绪、过度训练、慢性疲劳综合症、中枢疲劳等与心理疲劳相关现象的生化机制和生化反应的研究结果来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脱氢表睾酮水平降低,细胞与体液免疫机能下降,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血乳酸、尿素氮等水平升高,神经内分泌的平衡扰乱等也都可能是心理疲劳检测的发展方向之一[4]。

(四)研究局限性

由于客观的评定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只能在实验室内完成,而且一些指标本身还尚处于摸索阶段,暂时无法推广应用,而问卷法的陈述式问答及多维结构也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疲劳主观性,多维度的性质,加之施测和计分的简便经济,所以,目前心理疲劳的评定仍是以问卷法为主。

从心理疲劳的概念入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作者认为从应激源、人的主观意识和评价标准要素入手,能够解释心理疲劳的含义,从而运用目前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和影响因素入手,科学地给予有效的干预,从心理疲劳的预防到恢复调节,从始至终都能够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员适应和制定训练计划,主要是从运动员自身感受入手,最终达到在比赛中能以正常的状态参加,取得好的成绩。

不过,随着训练手段的不断进步和运动员素质的不断变化,彻底制定出一套能够应对广泛的心理干预机制还有待研究,哪种心理品质对于心理疲劳更具有代表性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值得运动心理学家探索的六个问题[J].心理学报.2004(01).

[2] 馬进.健康青年脑力疲劳认知能力评定指标的实验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

[3] 张力为等.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01).

[4] 刘芳琳.运动情境中心理疲劳的性质、原因及应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

[5] 林岭等.可以用生理生化指标监测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吗[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06).

[6] 崔浩澜等.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心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猜你喜欢

恢复运动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男女运动员各有几名
少了几号运动员
NUB恢复ORACLE数据库
利用存储系统恢复服务器系统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