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5-03-31李德立柏雪梅

经济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外延指标体系内涵

李德立 柏雪梅

摘 要:推进“以人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进程,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为了对高等教育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基础。基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内涵与外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将高等教育水平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充分挖掘高等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于高等教育投入、过程和产出三维度组建了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水平 内涵 外延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3-026-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促进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地位,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人才、制造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职能,所以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盛程度。这时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如何测度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及热议的话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各有各的不同之处,但总的来说还不够全面、完善,不能完整地体现高等教育水平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由于如何界定高等教育水平、如何挖掘高等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还不能达成统一口径。因此,归根结底是要全面充分了解高等教育水平的内涵与外延,从中提炼出能够真正反映高等教育水平的因素,用其衡量高等教育水平。以“以人为本”作为时代背景,阐述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评价高等教育水平选取指标时注重人的重要性,以人为主线建立指标体系。

一、高等教育水平的内涵

(一)高等教育水平的定义

《教育管理辞典》把教育水平定义为“一定社会条件下,各级各类教育的结构体系及其数量与质量的总和所体现的教育发展达到的程度”。{1}因此,高等教育水平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及其数量与质量的总和与所体现的高等教育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从“水平”方面对高等教育水平的特点进行概括,进一步说明高等教育水平的实质:

1.存在事实。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运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是否进行对比分析,它的水平也是既定事实,只是通过比较来评判它的高低才能体现其现实意义。例如,2011年、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了3167万人、3325万人,这两个数字表示了在2011、2012两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数据。

2.发展事实。发展无分高低、大小,变化即发展。从时间的视角将高等教育相关要素进行自我比较,得到的就是发展的水平。仍以在校生人数为例,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158万人。

3.相对事实。单纯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水平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它是好还是坏、是高还是低,但我们对其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后得出它的相对水平,从而确定其在整体范围内的位置。例如,将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他各国高等教育水平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各国高等教育的相对水平,从而观察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4.动态事实。在评价高等教育水平时,假如选择的参考标准不同,得到的结论是有差异的。例如,选择的比较时间点不同、比较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都有可能不同。

(二)人作为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1.时代背景。“以人为本”是个顺应时代发展的主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迅猛发展,“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渐渐地被人们重视、研究和讨论,人们将之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付诸于实践。近年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几乎都在强调以人为本。我国在执政方面也一直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治国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前知识经济引领全球,世界各国拼的已经不是物质,而是具有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储量。究其根本,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也是基础、前提要求。

2.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最终的根据和本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内在要求明确把人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根据和本质。{2}从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来看,高等教育是将人作为培养对象的社会活动,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从头到尾都由人来参与完成,人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人的自身價值。“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中的“本”其实质就是根本、动力、目的,说的就是社会活动中要把人看成是发展的根本要素、动力源泉、最终目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这一点正迎合了“以人为本”的内涵。由于人才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

目前被国际上或是国内广大专家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高等教育具有三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将人才培养视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必要的、科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在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人才培养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后而演化出的新的职能,并且也都包含着人才培养的本质内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实力。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3}所以培养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始能”也是高等教育的“核能”。

3.评价中“人”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永恒主题,也是人类不懈追求而又永无止境的目标。{4}高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注重“人”的社会性,因此活动水平的高与低就要以“人”作为评价基础,针对人的发展情况做相应的分析。

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人们各自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根本性质,是人们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个人社会特质、群体社会特质。{5}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此活动“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和教师。“以人为本”高等教育是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动力,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把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的指标作为重中之重,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以生为本: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高等教育水平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评价高等教育水平归根结底是对学生各方面水平的评价。

二是以师为辅: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研究为何强调教师方面?因为教师是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劳动者,是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力量。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拥有高素质、高效能、高创新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使高校人力资本循环模式良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的各方面水平是保障优质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高等教育水平的外延

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通过对人的培养过程的研究,探寻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外延。高等教育水平的外延包括高等教育投入水平、高等教育过程水平、高等教育产出水平。

本文将人的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投入、过程、产出。因此,从对人的培养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过程和高等教育产出三个基本要素。高等教育投入为高等教育水平的形成提供了入口保证,为高等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是保障高等教育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它制约着高等教育过程的实施及高等教育产出的实现,直接对高等教育的水平产生影响。高等教育过程是实现高等教育水平的途径,为高等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平台,对高等教育水平起到了长期影响作用。高等教育产出是高等教育带来的结果,是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的最重要依据。

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基于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过程的内涵和外延的合理认识,从影响和关系高等教育的种种因素中去分析概括。结合以生为本和以师为辅两方面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等教育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建立了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的目标层是高等教育水平;准则层由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组成;子准则层分别将学生和教师下设三个维度即投入、过程、产出;指标层在上述三个方面细分为若干个终极指标。通过对高等教育的理论分析、研究文献及专家咨询,对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进行了初选和完善,初步的指标体系作为预选指标集包括23个指标(如表1)。

结合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原则,并且体现文章的主旨思想“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笔者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指标构成了符合高等教育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方面:在“投入”这一子准则层中剔除“生均专项补助经费”,更换成“专项补助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比重”这一指标,专项补助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值能够综合反映出政府对高等教育特定项目、特定领域的重视程度,确保专款专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入“城镇在校生与农村在校生人数之比”揭示了国家或地方对高等教育的普及状况,若城镇新生的比例过高,说明高等教育对农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体现国家的宏观战略思想“公平正义”。在“过程”中加入“获得奖学金人数比例”,设计合理的奖学金获得比例会增强激励作用。在“产出”中加入“岗位需求数与相关专业毕业人数契合度”,我国高等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对接等问题。岗位需求数与相关专业毕业人数契合度能够真实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在哪些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不足,所以我们可以用其作为评价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教師方面:在“过程”子准则层中加入三个新的指标,包括“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奖励制度的合理性”、“考评制度的合理性”。高等教育管理是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入窘境。例如: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交叉课程过多、方法雷同,导致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无异,不能更好地选拔人才,(下转第32页)(上接第27页)区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才能达到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目的。用教学方案的合理性来反映这一现象,并从中得到改进的启示。如果针对教师的奖励制度和考评制度公正合理,就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最终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最终确定的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构成(如表2)。

四、总结

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内涵与外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将高等教育水平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分别于高等教育投入、过程和产出三维度组建了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是一套错综复杂的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后,还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层指标设定权重、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等环节的工作。

注释:

{1}俞家庆.教育管理辞典[Z].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2}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J].河北学刊,2004(3)

{3}李亚青.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职能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3)

{4}高文兵.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5}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张海英.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1)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李德立(1964-),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计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通讯作者:柏雪梅(1988-),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计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外延指标体系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入坑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