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条件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2015-03-31信阳师范学院耿晓菊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办学协同实验教学

信阳师范学院 耿晓菊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需要不断地加快发展自主创新的道路,通过集成创新、消化创新和协同创新,不断完善我国知识经济的体系,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国家知识战略相关政策的出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已成为知识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协同创新必将成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高校长期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其在办学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如何在协同创新条件下发挥高校进行知识创新的优势,加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就是整合新资源的各种要素,解决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过程中所出现的知识壁垒问题,进而有效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技术创新资源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达到深度融合与合作的关系。协同创新是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其主要是依托高校科研研究的技术基础,通过政府等中介平台,达到技术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同的关系,进而确保知识、技术创新等各要素能够进行资源整合,产生知识创新的叠加效应。

高校协同创新一般是指高校依托其知识资源条件,企业依托其技术产业转化能力,政府依托其中介协同作用,通过三者的相互融合,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企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同时,高校通过协同创新来不断满足高校的知识转化需要,培养人才,提高对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知识经济在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赢过程。

二、协同创新条件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当前,我国高校过于注重招生,忽视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导致高校的规模和办学条件日益提高,但学生的素质却呈现了整体下降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应付各种课程的考试考核,而对学校所开展的各种技术科研创新兴趣不足,被动学习普遍,主动学习不足。同时,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进一步启发了学生进行自我创新的能力,教师也能积极地进行引导,但在具体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往往缺乏科研毅力,导致虎头蛇尾,不能持续进行知识创新活动。

2.教育体制缺陷。首先,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为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往往只依靠学生的高考成绩来评判优劣,这成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这种教育体制下,容易致使中学阶段的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仅通过学习课本知识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应试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固化了学习内容,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培养。

其次,我国高校入学率接近40%,已经从传统的高校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大众教学阶段更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的实践教学。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定位仍处于精英教学阶段,高校办学特色不明显,教育中的知识资源转化不足,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我国目前教育方式存在问题,高校教育体系仍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要求。高校办学中课程设置存在过细和过全的问题,这使得高校之间同质化较为明显。他们更多倾向开设热门专业,而对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能力开发不足,容易使大学生滋生浮躁心理。

3.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教育是社会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促进了对社会合格人才的输送,而社会合格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对转型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知识性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同时对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利用的要求也将促使高校进行知识成果创新和转化,进而实现社会协同创新发展。因此,高校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三、协同创新条件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1.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资源的重要结合体,是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高校在社会协同创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的社会规律性,在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各个社会环节的相互配合和衔接,进而可以推动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全面开展。在高校进行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加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应用型的培养,注重实验教学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根据知识经济下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学科的设置,进而减少各个高校之间的同质性,较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个高校要依托于自身的办学实践和办学特色,从国家知识战略发展和企业知识转化的需要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入手,通过积极地协同创新不断推动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进而确立国家和社会以及高校之间的协作关系,搭建相互开放和共享平台资源。

2.选择协同创新模式。在高校协同创新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高校需按照其不同的发展情况,根据层次需求来确定改革的重点,同时需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高校内部资源条件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进行重大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实验的落实。一方面,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要求,进行技术创新的整合,尽快把各类技术资源进行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将高校的实验教学延伸到企业中去,从而提高技术转化的效果,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大学在协同创新的定位之间的关系。

3.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可以使协同创新体之间创新的核心要素形成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从而形成创新的新优势。在发展过程中,高校的重点任务是提高办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可以解决传统高校办学对学生教育过于理论化和程序化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技术科研水平。当前,产学研合作多是基于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的共同需求,这类合作缺乏政府参与,缺乏战略层面的谋划,没有形成政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产学研结合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和突破,需要各个创新主体进行资源共享、开展跨机构多项目合作、构建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这是新时期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4.构建协同创新环境。坚持政府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先行先试,积累协同创新经验,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充分认识我国高校在承担国家技术转化成果方面所能释放出来的重要作用,进而充分利用资源和条件水平以进行科技开发。中央财政可为此设立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重点用于推动改革的成本。对于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技术的开发,地方政府、各行各业、特色高校等应根据实际需求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以保障其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以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进行协同研究,根据行业产业需求的改变而进行动态的调整。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对研究人员采用聘任制,实现人员流动不调动。

从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1]王 树.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大学(学术版),2013

[2]祁艳朝.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3]崔 倩.关于高校协同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3

[4]袭著燕,李星洲,迟考勒.金融介入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2012

猜你喜欢

办学协同实验教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