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电大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温州老年教育诗词欣赏课程为例
2015-03-31温州城市大学叶益定
温州城市大学 叶益定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发展,大学使命也由一元演变为多元。2012 年教师节,温州市政府于温州人民大会堂举行温州城市大学授牌仪式。温州城市大学是一所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举办,在原温州广播电视电大、温州老年大学、温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温州社区大学等基础上组建的专事于市民终身教育的地方开放型大学。2013年2月温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温市编[2013]11号)明确指出:“温州城市大学主要承担四项职责:①承担开放教育、远程教育和成人全日制学历教育;②承担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等在内的面向社会的各类非学历教育;③承担全市终身学习网站和老年教育网络课堂的开发、运行和维护;④承担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架构在内的开放式、全天候、网络型的全市终身教育服务系统的建设指导。”城市大学依据其性质、定位和职责,具有地方性、开放性、系统性、多元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等特点。新的职责和使命拓展了温州城市大学的办学功能和新的增长点,使温州城市大学成为构建温州市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角和骨干力量,但同时也给温州城市大学自身带来新的挑战,在多元化的使命中,如何建设城市大学,服务社会,办温州市人民满意的大学,这一大学的核心使命,必将成为城市大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研究、探讨的基本课题。
二、温州城市大学建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基于温州城市大学的定位和特点,构建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的教学团队,是城市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各类教育质量和提升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推进城市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城市大学独特的办学形式需要教学团队的建立。城市大学主要是建立在原温州电大办学基础上的。电大是系统办学,分级管理的。它采用逐级传递式和分布式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尽管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时间,但各级电大并没有行政上和财政上的必然联系,因此,电大的各类教师,包括教材主编、主持教师、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等,一直是以一种松散的、类似教学团队的形式存在着。温州城市大学延续了这种办学形式,也就是说城市大学不是单独的集中在一个校园内进行教学(在市内就有四个校区和若干个社区学习苑构成)。它是通过市总校、县社区学院(分院)、中心镇或街道教学中心、社区或企业教学点(学习苑)等四级教育网络进行教学的。这种分布式的教学形式导致教师之间联系松散,教师各自为战、基层学校专业力量不足,人员短缺,信息闭塞,沟通不畅等问题。这种单兵作战的教学特点,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而且也表现在教研活动、课题探讨和课程建设上。如老年教育“计算机基础操作”课程建设,申报该课程建设的就有12 个团队,内容大同小异,团队人员相互交叉,明显缺少沟通、协调和合作。
随着城市大学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单兵作战的教学特点,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近年来,县(市、区)级学院、教学中心,要求加强教师之间相互沟通、支援和调剂的呼声越来越强。构建教学团队,可以有效地汇聚全市教师资源,统一配置教师资源,加强教学过程的落实,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的现状要求建立教学团队。根据2013 年上半年全市在编在岗教师基本情况调研数据表明:全市近3 年参加面授教学的有136 名教师,而全市需要面授教学的学生(不包括远程教育和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有15532 人,师生比是1:114。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只能依靠外聘教师。如2013年秋学期,本校需要面授的开放教育学生有3534 人,开出课程数317 门,全日制脱产生432 人,开出课程86 门,校内专兼职教师55 人,外聘教师80 人,合计133 人,教师人均授课3 门,部分课程因无教师,只得作为自学课。市本级老年学员5715 人,开出班级数97 个,校内教师7 人,外聘教师139 人。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县级学院校内任课教师因无法支付课酬,依赖外聘教师会越来越严重。很显然,单纯靠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是明显不够的,但如果汇集全市系统教师资源,情况就有所不同。以老年教育“诗词欣赏”这门课程为例,教学计划暂定为三年,共6 个学期,每学期15 次,30 个学时,任课教师至少需要有6 个。市本级可以上课的中文教师有4 人,能上老年教育课程的可能只有1、2 个,但如果建立“诗词欣赏”课程教学团队,集全市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为一体,那么师资力量就不同了,据统计全市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教师20 人,其中高级教师8 人,中级教师8 人,助教3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 人,再补充几位校外资深教师,形成合力,就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3.教育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要求建立教学团队。温州城市大学是一所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各类成人教育的新型的开放性大学。它不仅要承担各类教育的面授教学任务,还承担“全市终身教育学习网站和老年教育网络课堂”的开发、维护和运行,以及所有开出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多样而富有挑战性,学员学习方式的选择空间,将大大的改变和拓宽。对于一门课程或同一个知识点,不仅要求提供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还应提供手机资源、网络资源等,这样才可以为学员学习提供多种选择,因此仅凭个人的力量或依赖外聘教师,特别是那些仍然利用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进行教学的教师,是难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也不能满足学员学习的多种选择。因此只有组建一支特长各异、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形成有效的合力机制,引导和帮助外聘教师熟悉城大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三、教学团队建设路径初探
本文主要以老年教育“诗词欣赏”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诗词欣赏”课程教学团队是老年教育“诗词欣赏”课程的数名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老年学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教学团队将充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学科知识、教学经验、课件制作技能及角色协同工作,达到完成教材编写,实施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老年学员审美能力的共同目标。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组织,成员之间不仅要经常互通信息,交流经验,而且需要自我学习与互相学习,以求超越自我,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教材编写能力和教学能力。自申报老年教育学习苑课程建设课题以来,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深入研究老年教育“诗词欣赏”课程的需求特征。老年教育对温州城市大学大部分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因此我们在组建“诗词欣赏”课程教学团队之前,对“诗词欣赏”班级的学员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55 份,收回有效问卷50 份,回收率为91%。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我们认为老年教育有如下特征:老年性;差异性;目的性明确;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安排;自主性。
2.明确课程教学团队的目标和任务。“诗词欣赏”教学团队要以先进的老年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通过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第一是提高团队整体教学水平;第二是打造“诗词欣赏”精品课程。
构建教学团队是城市大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极其复杂、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政策物质上的支持。特别是教学团队是一个去行政化,又没有人、财、物支配权的群众性的教学群体和学术组织,能有效构建和持续发展是各级电大近几年来教学团队建设的瓶颈问题,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取得突破,从整体上提高电大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1]姜玉莲.教学课程团队的建设与运行[J].中国远程教育,2013
[2]徐凤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以德州学院为例[J].计算机时代,2012
[3]陈世平,彭 瑶,谭 伟.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