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对策研究
2015-03-31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王学强
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王学强 丁 宁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对策研究
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王学强 丁 宁
全球一体化时代,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势在必行。目前,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应从高校课程设置和英语教材选择、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大学生自身意识、高校跨文化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对指导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跨文化交流 文化素养 教育理念 策略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已不可避免。因此,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他们的专业是什么,未来的职业是什么,他们都应该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知识。
我国跨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开展都比较晚,在传统英语课程之中英语的“工具性”的功能被过度的强调,而其“交流性”的功能却被忽视。在当前社会急需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1. 跨文化交际学(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即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种族背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活动。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际是指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流”概念是由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他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萨默瓦和波特对“跨文化交流”作了具体的界定: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进行相互交流。
跨文化交际学就是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学科。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研究内容除了文化与交流之间的关系之外,还研究干扰交流正常进行的文化因素,包括语言与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从语言的交流能力培养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两方面进行的。
2. 国内高校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现状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对此进行的深入研究,跨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进和发展。但受到教育传统模式的影响,跨文化教学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跨文化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教材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教材的选择与科学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参照标准。目前的英语教材文章多为故事性或科技性的文章,不利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大学公共英语课极少有专门的跨文化课程设置,同样导致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欠缺和匮乏。另外,跨文化交流要求学生掌握两种及以上不同文化的知识和交际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材和课程设置上尽可能的给学生多元化的文化输入,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对跨文化交流知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导致跨文化交流能力难以提高。
(2)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观念薄弱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观念不强,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词句和语法等传统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跨文化交流知识的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只重视词汇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学习,忽略了英语文化的学习,导致跨文化交流知识严重匮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欠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相关的教学活动应积极重视起来。
(3)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测评方式和制度的缺乏
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如何进行测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大学英语水平的测评方式比较多,各种各样的考试也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正是这些单纯以测评英语水平的考试导致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只注重与考试技能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跨文化交流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语言学习的目的是用来交流,并非是参加考试取得好成绩。忽视语言的具体运用而只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影响教师和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视程度。因此,制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测评方式和制度是目前解决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普遍较低的有效手段。
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的对策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进行顺利的交流,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在于对文化拥有足够的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合力”。在目前高校跨文化交流课程薄弱,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1. 高校课程设置的改变和英语教材选择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围绕各学科专业的培养方向设置课程,极少有关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公共课程。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上缺乏先天性的指导和学习。其次,作为公共课的英语的教材选择缺乏时代性,更新周期长,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缺乏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
无论大学生所学的是何种专业,在当前国际化进程加快与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他们都应该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因此,高校可以开设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公共课程或选修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学、商务社交礼仪、西方文化鉴赏等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将为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改变当前高校跨文化交流培养薄弱的缺陷。科学合理的跨文化教学内容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保证。因此,英语教材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系统性和时代气息教材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授课内容,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 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的提升
培养具有较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知识的高低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生的关键因素。针对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观念不强的问题,培养具有较高跨文化能力的教师队伍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利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开拓新的资源进行学习,以提高和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
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知识结构存在一些不足,当大学英语教师教育观念的落伍或落后了其他教师时,其理论知识的不足就会成为改进教学实践的障碍。教师应积极地开发新的教学计划,方法和教材,以符合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为了加强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从教师自身而言,大学教师应具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应为英语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教材的适配、教法的更新、文化素养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提升,都是培养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必备条件。
3. 大学生自身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意识
在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从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已成为随处可见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学生要加强跨文化交流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以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从自身加强学习和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意识;只有意识提高了,才能对外来文产生更大兴趣,主动学习外来文化,接受文化差异,进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大学生要培养自己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要面对中外文化的融合、碰撞与交流,分辨外来文化的良莠是非,这就需要对中外文化差异有充分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看待和评判其他文化,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变换视角来看待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4. 高校跨文化交流的氛围和环境的建立
高校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导致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就使得学到的知识无“用武之地”。在高校中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氛围和环境能够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给他们展示和实践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在高校开展学术报告、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与跨文化知识应用相关的活动,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必定可以吸引大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汲取跨文化知识,并主动地锻炼个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促进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组织和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在高校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氛围和环境,既可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又能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知识运用的信心,真正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势在必行。英语教师和大学生都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加强跨文化交流知识的学习,增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的条件,积极建设跨文化交流的校园氛围和环境。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促进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最终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对优秀外语大学生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点。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2]姚君伟,张向阳,张伊娜.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教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孟凡臣.跨文化教育及其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江 波.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
(此文系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度课题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4031902)
ISSN2095-6711/Z01-2015-04-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