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语文 走向生活

2015-03-31河北省石家庄高新区东羊市小学李小虎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堂人文

河北省石家庄高新区东羊市小学 李小虎

从教十几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语文教学。虽然如此,但仍免不了心头会有这样的困惑:语文课堂上,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现在的语文重视什么,导向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应该清楚,语文教学目标就是高考这根总指挥棒挥舞出来的弧线——语文教育必须体现它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同时,可以看到,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也在不断改革变化着,如今它更加趋向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这也恰恰就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的: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使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必须从最基本的抓起。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何谓其工具性,就是基础,就是听、说、读、写。笔者认为它们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互相促进、互相体现的一个过程。

首先,在平常的教学和交谈中,笔者经常提醒学生要养成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要会听,要抓住重点,这既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培养和锻炼,因为学会倾听也是一种美德。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美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读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陶冶了情操,修炼了品质。例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导学生动情地读,美美地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天窗》一课,学生没有经历过文中的生活,没有见过那种窗子,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想象朗读,闭眼想象,驰骋在脑海当中的绝对是和作者当时相同的影像。如此去读,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

说是语文课堂的另一主要活动方式。笔者特别提倡学生多说,不管是课前说新闻,还是课堂中谈感受,笔者都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言。学生的说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果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或观察的景物能够有中心、有条理,说完之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把想说的内容写下来,这就是一个由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的飞跃。正像吕叔湘先生所说:“一个人口头上词句贴切,干净利落,写下来就不会残缺错乱,拖沓累赘;口头上有条有理,细致严密,写下来的就不会颠三倒四、矛盾百出。基本上照着口头上说的去写,写出来的当然还需加工润饰,然而并不费力;相反,说话支离破碎,语无伦次,提起笔来才去遣词造句,调整思路,作文成了苦事,写出来的再修改也艰巨。”

刚才谈到的只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它是很重要的,因为掌握这些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但是,它并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教书育人,最重要的还是育人,教学生学会做人,比学知识更为重要。而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育要超越知识与技能,超越工具价值,直接点击人生。这也正是前几年我们谈到的“大语文观”,不能仅仅把语文看作是语文课本,语文课堂。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整个生活相等,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语文,只要有生活就有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

回首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历程真是感受颇多。记得那是一个初秋时节,笔者和学生一起读了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这堂课,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妈妈是多么地爱自己,更重要的是唤醒了他们心中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妈妈的爱,孩子们熟记于心,那么对于深沉厚重的父爱,孩子们又能体会多少呢?笔者精心准备了另一课《奇迹的名字叫父亲》。透过文中的字字句句,透过那一组组平凡却又极其感人的画面,透过学生心中那一句句真切的话语,笔者认为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体会到了父爱不像母爱那样洋溢在外,但却一样深厚宽广如海洋。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居多,他们身上体现出自私、冷漠的一面,对父母的感恩情怀还不够,因此,笔者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开展了“感恩的心”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宽容、学会尊重,这也是语文课堂应该教给学生的。

让语文走出课本,走出校园,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走进课堂,走进语文,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学习中享受美好与幸福,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

[1]谭淑红.强化高职学生作文语言训练的途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

[2]李惠娟.新课程打响学生对课堂的“争夺战”[J].成才,2004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堂人文
人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