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考试中高中生文字表述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5-03-31阎浩
摘要:地理高考对高中生的文字语言表述要求很高,但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反映出学生的表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学生在文字表述中经常出现的五类问题,并提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对策略,以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一、引言
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试题中,主观题所占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而恰恰又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地理教师在平时的试题批阅中也经常发现,学生对于试题的出题意图和试题考察的知识点是能够理清的,但在具体的书面表述时却总是“疙疙瘩瘩”,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写了很多但却无法得全分甚至得零分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学生考试中综合题失分较高的原因之一。而江苏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指出:考查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因此,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值得广大地理教师重视的。
二、高中地理学生书面语言表述存在的问题
学生答案:该岛西侧以高原地形为主,且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适合多汁牧草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
该学生的答案,很好地按照试题的要求从三个因素上来分析了原因,但是仔细分析下来,降水和光照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出现了错误,事实上我们知道在降水丰富的地区往往光照条件是不太好的。该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明显没有关注答案各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想当然的书写答案。
3.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试题:第30次南极科考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出发,2014年5月15日归来。这段时间内,上海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学生答案:从2013年11月7日到2013年冬至日上海昼变短,夜变长,从2013年冬至日到2014年5月15日昼变长,夜变短。
从该生的答案来看,本身描述的现象是正确的,但回答是却是这段时间内上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没有按照试题的要求来回答上海的昼夜长短状况。明显是由于学生在审题时没有看清试题的答题要求,造成了答非所问的情况。
4.主语缺失,指向不明
试题:请以连云港或云南为例,就其对接“一带一路”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
学生答案:①优化交通运输条件。②承接产业转移。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⑤发展贸易,提高经济水平。
从学生答案来看,无论是从答案的要点看,还是
本文作者就平时的试卷批改中学生所出现的答题案例来说明一些常见问题。
1.口语严重,脱离专业
试题: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学生答案:飞机运输、海洋运输。
从以上答案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其描述中的“飞机运输”明显是属于口语化的答案,没有按照地理的专业术语“航空运输”来回答。这样的答案虽然在意思上是正确的,但无法反映出地理学科的特性,在试卷批阅中视为错答。
2.逻辑混乱,条理不清
试题:该岛的西侧以畜牧业为主,请从地形、降水、光照方面分析此农业分布的原因。从语言的表达看,都是回答的很不错的,但是却没有标明其回答的是连云港还是云南的发展措施,从而使批阅教师无法给分。说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并没有注意到主语的重要性。
5.考虑不周,对而不全
试题:简述7、8月台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学生答案:强风吹折树木,摧毁房屋及基础设施,暴雨可引发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从该生的答案看,似乎答的是很到位的,但是要知道,很多地理表述试题都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角度。对于影响,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来回答,而该生的答案只字未提台风能够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由于伏旱天气带来的酷暑和旱情的积极意义,从而导致答题不完整的情况。
三、高中地理学生书面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对策
学生在试题表述中出现以上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师生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书面表达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认为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就能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忽略了书面表述方式的引导,很少对相应的答题方法、思维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平时相应的书面表述的训练不够,在试题的讲评过程中只讲答案本身而不探究答案的逻辑关系和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提升,并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表达习惯。
因此,教师应针对以上这些原因,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述能力。对于地理学科来说,由于学科地位等原因,课后能够利用的时间有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述能力,主要还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对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对策如下:
1.教师的潜移默化
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正所谓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就要从教师自身做起,起到示范的作用。
首先,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规范用语,使用地理语言来进行讲解,从而传递正确的地理信息。例如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时,经常会使用一些方向性语言,如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等。如果教师在讲解中不注意自己语言,讲解成向上移动,长期下来,学生在表达时也会形成这样的措辞。相反,如教师平时的语言非常规范,学生在表达时自然也会注意到自己语言的正确性。
其次,地理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精炼易懂和逻辑上的准确性。地理答案的语言表述都是有一定的前后逻辑关系,或者说是因果联系的。如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气候条件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的养分积累”。如果教师在讲解中不注意自己的语言的前后逻辑性,学生“依葫芦画瓢”,就会在试卷中出现“作物养分积累较好,光照足,温差大”这样的前后逻辑混乱的答案了。
2.暴露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是一时就能够培养起来,其表达的错误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面对学生的这些表达问题,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来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修正。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展示是一种暴露问题的很好方式。
展示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前后黑板,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书写在黑板上;可以利用教室中的投影设备将学生的答案投射至屏幕上;可以教师在课前拍摄学生答案的照片,通过多媒体设备将照片展示在屏幕上等等。
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充分暴露出来。一方面,教师在讲解试题时就有了依据,分析错因更有针对性,也可以训练学生自己在这些答案中寻找错误,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学生对这些典型错因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也是好面子的一段时期,地理教师也能够利用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学生为了不让自己的错误答案多展示在全班面前而丢面子,自然也就会在作业中认真斟酌自己答案的语言表达,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3.调动学生的嘴巴
“以学生为主体”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要训练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给予学生一定的表达机会也是很重要的,正所谓“会说才能会写,会写才能会考试”,意在通过调动学生的嘴巴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让学生开口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不能总是让固定的几个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其他的学生总是沦为看客。其次,教师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要多肯定学生,而不是因为学生讲述的不好而进行责备,反而打击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应该耐心的正确引导和点拨。 [1]再次,尽量由其他学生来点评答案,从而让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找出其错误所在,对于点评的同学来讲也是一次训练的机会。
(下转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