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效性探究

2015-03-31王亚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主导作用理论课政治

王亚娟

(黄河科技学院,郑州 450006)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但其重要性与其教学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学生的到课率,特别听课率相对较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现实之须。但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雷声大、雨点小。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和要求,还是教师个人的探索和努力,可以说高校教育系统上上下下都在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但是很多改革却局限在会议讨论、理论探索,实践落实的很少。二是个人行动多,集体协作少。改革开放后,在我国高校,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科研工作基本上都是教师独立完成,同样教学改革也多是教师个人行为,缺少团队支撑和集体协作,各自为政的局面既造成简单重复,又浪费人力资源。三是局部改革多、全面改革少。单兵作战的教师,根据自身对教学情况的掌握,从不同的点切入进行改革,但无论是课程间的内容整合,还是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革新,很多都是局部的修修补补,缺少通盘统筹。四是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效果不彰而饱受诟病,为回避教师“一言堂”的弊端,改革侧重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在此过程中很多却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上述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注意事项

(一)目的纯: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服务

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职业素养,都有获得成功喜悦和社会赞许的需要,都想使自己的授课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因此,调整、更新、改革成为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改革中,有的教师增加了授课的趣味性,比如讲授过程中使用诙谐幽默的话语,穿插历史故事或者笑话等;有的教师调整了教学方法,如由教师主讲变为学生主讲,由理论阐述改为讨论研讨等;有的老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的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这些改革尝试有些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却变成了哗众取宠。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大讲袁世凯的妻妾、胡适的爱情……;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长时间播放影视剧;等,这些虽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但却冲淡了教学内容,虽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受到了一些学生的欢迎,但是学生却没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由教师主讲转为学生主讲是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但是有些却忽视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前期缺少教师的提纲挈领式地讲解,后期缺少教师的总结点评和理论升华,再加上督促和监督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下列情况:一是学习积极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但学习不积极的学生却置之度外,兼顾不全;二是很多尚还能听进教师讲课的学生,由于同辈人的不屑,却根本不听同学的讲授;三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体系的限制,可能某个学生知识理解比较深刻或者使用案例比较新颖,但绝大多数学生却很难把知识点讲清楚,更难引向深入。

总之,无论是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手段的改革,都不是为了追求新奇、刺激,而是必须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服务,否则,改革则流于形式,归于失败。

(二)方向正:围绕课程教学目的

冯友兰先生在谈到哲学的功能时曾讲到:“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同样,与专业课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于使学生“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不是使学生获得安身立命谋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是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理想,综合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都是专家经过多方论证的,每门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课程间相辅相成,互相支撑,为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服务。因此,教学改革必须围绕课程教学目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是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视的,不能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忽略共性,两者要兼顾。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时,有老师建议结合学生的专业,讲专门法。可以说任课教师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但是这种想法、做法却不可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是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与增强法律意识,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举例可以,但如果讲成专门法,就达不到其普法教育的教学目的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史讲论,以论为主,国史、国情的讲述,是为使学生弄清四个为什么,即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所以不能过多纠缠于历史细节,改成历史专业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很多内容和时事相联,但是更多的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所以不能改成《形势与政策》课。

(三)中心实:坚持学生需要原则

教学要真正起到实效,一定要坚持学生需要原则。一要弄清学生想要什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取向,合理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二要弄清学生应要什么。有些学生认为教师在老生常谈,教师说的他们都懂,实际懂不懂,细问之下,他们并不懂,更没有形成稳定的思想认识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举个例子,高校门口乘坐公交,学生不排队插队,抢位占位的现象非常严重,难道他们不缺社会公德教育么?他们缺,但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所以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学生想要什么,还要兼顾他们应要什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该给予他们什么,使他们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得到什么样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通过学生的想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以此为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从而教授他们应要的知识,这样一方面既能起到教育人的目的,另一方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四)两手硬: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手抓

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活动过程,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的学,没有教师的教,只能称为自学,不能称之为教学。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教师符合一定逻辑的讲述会使学生全面、清晰地掌握知识的脉络和结构体系,才能保证理论知识的完整性,才能使理论知识更具魅力和说服力,这是学生自学所达不到的。但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借口,搞“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也是错误的,教师的“教”不是“填”和“灌”,而是“导”和“引”。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是学生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或顾问。教师不是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不是在于如何让学生背会知识,而是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提高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在于设计融洽、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设计知识点的导入、展示,帮助学生获得和内化知识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既要积极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顾此失彼。

(五)力量强:坚持集体协作

团结就是力量,要提高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集体协作的原则。教师教学中的感悟和体验,会激发教师自发地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个人的精力、时间、能力、注意力等相对于系统的教学改革是非常有限的。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但会出现简单重复,而且容易造成力量的分散。而集体协作,力量强大,则可通盘考虑、谋篇布局,分工合作,各攻一方,使改革不失全面和深刻,形成系统。

三、结语

理论的探讨不但需要实践的验证,而且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不能只纸上谈兵,而要落到实处,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也不能天马行空,而应该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立足于可用的现有资源,这样才能为改革提供保障,否则纵使想法再好,也难以推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还必须与时俱进,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引入改革之中,把学科前沿、理论动态汇入教学内容,把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到教学之中。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方重视,组织协调教师力量加强理论探讨和实践践行,不断增强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主导作用理论课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党校主导作用下的红色文化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浅析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