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蝉 小剧场话剧大导演
2015-03-31王碧清
王碧清
午后的北京,凝滞的空气中少了一丝寒意。在咖啡厅的一角,记者如约见到了“80后”青年导演兼编剧王蝉。她身形虽然清瘦,却透着挡不住的精神劲儿。谈到她对戏剧的热爱和舞台上的点滴积累,她说她是幸运的,所以一定要对得起脚下的舞台。而在她干练而又逻辑性极强的言谈中,记者仿佛看到了舞台上,她勾勒的光影形象长出了翅膀,充满力量。
2009年,她的话剧处女作《一个人的战争》重磅出击,这位青年导演从女性的角度剖析人性;之后在2011年青年戏剧节,她又以浓墨重彩的《夜上浓妆》向先锋戏剧家萨拉凯恩致敬;2012年《蝴蝶,飞吧!》轻盈灵动,如诗一样唯美;2013年,她用富有浪漫现实主义的《风带我来到这个地方》将人物的命运立体呈现,《命若琴弦》更是韵味淋漓、引爆剧场……
除了活跃在小剧场话剧舞台,她的广播剧《青鸟》《小盒子里的大秘密》等次第花开;而她的儿童剧《阿里巴巴与十四大盗》《愿望树》等大剧场诚意之作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甚至有的观众守在散场的门口,只为亲口对她说一声“谢谢”……
“每一步都有提升”
王蝉到现在还记得童年时第一次与妈妈走进剧场看戏。舞台上的一切对于她来说都是新奇的:人竟然可以从天而降,花儿骤然开放,甚至光束中飞舞的尘埃……故事的情节早已模糊不清,只剩下聚光灯下的“小红帽”,而演出中那些神秘莫测的变幻燃起了她对舞台的好奇与兴奋感。
王蝉成长在文艺之家:母亲是当地的文艺骨干,唱歌跳舞都非常出众,而她的父亲也曾是当地的播音员。从小耳濡目染,她也是热爱跳舞、喜欢听广播、在家属院里给大家讲故事的文艺精灵。
那时的学校要求“前十名的学生才可以进文艺队”,热爱音乐、有着浓厚表演热情的她自然是校园的文艺骨干。学习生涯当中,由于成绩优秀,王蝉曾三次跳级,还拿了很多奖项,无论表演还是辩论赛场都活跃着她的身影。
为了学习到更加专业的知识 ,她报考了向往已久的中国传媒大学导演表演系攻读硕士学位。
进入传媒大学学习后,王蝉的视野更加宽广。在一次参加国际大师的工作坊中,百老汇的演员、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指导老师等杰出国际名家的出席,让王蝉深受震动:“那真是豁然开朗的一次交流,所有的眼界、格局都被打开。”
“我特别幸运,在不同时期,遇到的老师都特别好,他们的思维都很超前,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学生时代的王蝉在同学眼中,敢想敢做、既认真又积极,充满了能量。在学生戏剧的排练当中,王蝉的导演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她说:“戏剧是舞台上的生活,相比站在聚光灯下,我更想做一个掌灯的人。”
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之后,王蝉开始担任中央广播艺术团导演。随后,酷爱戏剧的她与同事成立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年话剧社,除了艺术团的孩子们之外,还由广播电台的主持人组成。
“话剧社的主播们在台词处理上特别棒,有一些主播甚至之前是学表演的。”成员们身上的能量给了王蝉很大启示,“既然大家都喜欢,为什么不一起玩呢。”尽管并非都是表演系出身,但大家都非常刻苦,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表演。“他们的文学素养都很高,有很多积累,与他们沟通非常容易。”
“而真正能站在舞台上的,都是极其热爱舞台的。能在这个时期遇到那些志同道合、那么纯粹的人,特别幸福!小时候问《幸福是什么》,现在不需要问,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幸福!”
从《一个人的战争》《夜上浓妆》开始,王蝉便被贴上了女权标签。对此王蝉丝毫不介意,她希望通过女性更为细腻的视角为女性发声。她的作品探讨了外部生存环境对人的影响,手法多样,却细腻深刻。
她的《蝴蝶,飞吧!》则是两种极端评价:剧结束,有的人泣不成声;有的人则觉得都是女人的事,没有多少感觉。王蝉用碎片化的时光处理,探讨女性背后不可承受之负荷;舞台风格则更加浪漫唯美。尽管朋友对她导戏风格的转变颇有不适,她还是坚持内心却并不盲目。她希望通过戏剧可以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每一步都有提升。
“如此值得”
一次在外地巡演,剧场的侧台堆满了杂物。“我当时想,舞台是多么神圣的地方,有多少人为了登上舞台付出努力,怎么能这样呢!”身为导演的她便开始收拾侧台,剧场的工作人员面色尴尬,过来帮忙,被王蝉拒绝了。“大家都各有分工,布景装灯之类都忙到深夜,我正好有空,而且我很开心去干这件事情。把舞台收拾得很干净、舒服,我特别幸福!也是那次经历才我让明白我是如此深爱舞台!”
在孙维世导演诞辰九十一周年时,王蝉获得机会采访游本昌、蓝天野、石维坚等老一辈戏剧表演艺术家,完成《唯有赤子心》一书,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表演艺术家——“红色公主”孙维世。与老前辈们聊到与孙维世导演的点点滴滴,他们无一例外,涕泗横流,他们愿意把艺术生命都交给孙维世导演。
而时隔多年,那些老一辈艺术家,骨子里都是戏剧,像酒越沉越香。说到动情之处,他们会情不自禁把当年排练的场景示范给这位年轻的话剧导演看。
“都说国外的戏剧演员好,中国的演员一点都不比他们差。80多岁的游本昌爷爷在台上,旁边有好多人给他配戏。即使没有台词时,他的一个微小动作,别人的目光都离不开他。”王蝉的声音格外激动,神情充满敬重。
这些艺术家的素养、孙维世导演对他们的影响,让王蝉更深切地体会到“舞台的魅力”“导演的意义”。她在微博上写道:
“几个月来,你的名字萦绕在耳畔。从未有一个人,让我以如此的方式去接近,我不停地听到并写下你。每一次感动、惋惜、追忆及落笔前的去伪存真……某夜,我为你痛苦不已,而当杜撰澄清,我竟欣喜若狂……以客观的态度去书写你,的确,我是这样,却被深深地折服……照片里,你淡淡的微笑,任凭后人追忆与思念。”
王蝉眼眸泛着光:“那一刻,我认识到导演这项工作,可以做得如此,值得。”
每当她看到观众慢慢入场、落座,便会问自己,在这90分钟里,可以给观众带来什么,给他们的孩子们留下怎样的记忆?“有了这些感悟,之后每次上台前,我会对演员说,你们要把它当成生命中最后一场演出。”
有一次,她为创作体验生活,在培智学校的一个操场上,孩子们正在做游戏。一个孩子突然停下来盯着王蝉,她有些不知所措。大概停顿了几秒后,他笑着和王蝉招手:“你好。”那一刻,生活向她打开了另一扇门。她的思绪疼痛、感动而抽泣着,她想要创作一部充满善意、正能量的作品。
她在《愿望树》的导演阐述中说:“可能是职业的原因,特教老师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像夜空的星星。而那些同样拥有梦想的孩子们,之所以被称作‘是星星的孩子,我想正如同苍穹与星星。星星从未离去,只是黑夜到来时,才凸显它的光明!”
《愿望树》演出结束后,王蝉正在后台开会总结,听到工作人员说有观众很激动想要见她。王蝉在想“是有什么问题吗”?她走出门口发现有两家人在门口等着她。一位阿姨想要和她拍照,一位阿姨眼含着泪对王蝉说自己家也有自闭症的孩子:“谢谢你花时间,排了这么一部戏。谢谢你,姑娘!”当时,王蝉内心酸涩:“阿姨,您比我伟大多了,您一直陪着孩子,我只是排了一部戏。”
演员们都说工作中的她非常严格,每次她都提早到剧场。她待人很好但工作中对演员要求都很高。王蝉笑着说:“可能是受到孙维世导演的影响,她工作中严格得不得了,但是演员们都很爱她。”在排《命若琴弦》时,王蝉读了史铁生先生所有的著作,并要求演员们除了原著之外,还有几部作品必读。其中,原著中三弦琴的唱段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王蝉便联系到三弦琴世家为唱词谱曲,要求对方看剧本,并为对方讲史铁生先生的故事。
与朋友聊天,对方问王蝉:“如果没有恐惧,你会做什么?”当时这句话直指王蝉内心的困境,她身边不少当初一起做戏剧的青年同仁,正逐渐离开戏剧圈子,进入看似前景更加广阔的影视行业。毕竟,戏剧相对于影视,未来被赋予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或许干上一辈子,世俗的收获也没有别人拍一部影视剧来的多。她很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如果没有恐惧,我会更愿意去做戏剧,对舞台的热爱让我更坚定地走下去。”
“这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坏的时期”
王蝉坦言,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期,国内的话剧小剧场虽然有井喷式的繁荣,然而依旧缺乏一个良好的观剧环境。“用小剧场来盈利其实不太现实,最赚钱的是音乐剧,伦敦西区以及美国的百老汇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目前,国内的小剧场的确存在“以低级手段为噱头,创作者希望尽快得到回报”的问题,加之缺乏好剧本。王蝉解释道,斯坦尼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遇到了契诃夫,剧本荒的困境并非中国没有好的编剧,而是投入的时间成本、精力与回报不成正比。“电视剧一集的收入与一个剧本的收入相差无几,戏剧不养人就会让人才流失。现在很多人会用其他来源的收入去养戏剧,比如他们会接广告、主持活动、参演电视剧。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误区是创作者容易有创作瓶颈。故事不能变成自我宣泄,更不能无病呻吟。创作的世界一定要打开,不能浮躁。比如,写一个女性,你会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横剖面里她的变化。”
王蝉指出,好的观剧环境是要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观众。剧本先在小剧场做先锋实验,成功了之后再到大剧场演出。她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现在国内看戏的主力是年轻人,希望看话剧可以逐渐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国外走进剧场看剧的都是些老人,相对来说会更宽容。”她相信等到她们这一代人年老时,新一代的小剧场环境会更加包容、完善,与大剧场形成有机整体。
当然,现在也不是最坏的时期。随着越来越多人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民间小剧场的涌现除了为话剧市场增加血液之外,更刺激了现有剧场的创作。
谈到现在环境的变化,王蝉觉得应该顺时、顺势:“近些年来,民营剧社、网络电台的兴起,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发声,竞争的出现对大家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应该用好的心态看待变化。”
王蝉在旅游的时候,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看当地的戏,领略不同风格的戏剧让她在创作中更加开阔。“现在国外的剧院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游客。如果我们的城市发展到,游客每每到一个地方旅游,剧场成为一个地标,看戏成为旅行的一部分,这样更好!”
她呼吁大家多关注小剧场:“这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地方!”虽然王蝉的儿童剧在大剧场非常叫座,但她还是坚持在小剧场演出。
“小剧场非常锻炼导演的节奏感,而大剧场需要导演有很好的掌控力,是导演综合素质的体现。小剧场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创新的舞台,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地方,留下了许多有质量的作品。虽然我有不少大剧场的经验,但我依然热爱小剧场!”
谈到剧场的魅力,王蝉说一首诗《我愿和你虚度时光》美好浪漫,让她格外有共鸣。她神采飞扬地说:“同样的,我愿意在剧场剪辑时间、创造天地万物,为你虚构整个时光!”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