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珅 用影像记录梦想

2015-03-31张惠清

中华儿女 2015年4期
关键词:李东河西走廊甘肃

张惠清

距离上次见面大约一年的时间,北京伯璟董事长李东珅看起来似乎并没有改变,举手投足中依然流露着自信与洒脱。

然而,过去的一年无论对他还是对北京伯璟来说,都堪称收获的一年。北京伯璟制作的纪录片《东湖梅岭毛泽东》、《陕甘星火》、《北上——长征在哈达铺》纷纷获得各种奖项,这或许是对这家民营纪录片企业快速成长的最佳“注脚”。

此次同李东珅一起出现记者面前的,是以他为制片人的又一部纪录片新作品《河西走廊》。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再次另辟蹊径,终于在三年之后,完美诠释了这个从未被人触及过的宏大主题。他带领着年轻的团队,透过梦想的镜头,为大众呈现出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辉煌、雄壮与苍凉。

十二集巨制纪录片《河西走廊》可以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的完美呼应。值得一提的是,梳理北京伯璟以往的纪录片,不乏紧紧围绕着政策的杰出作品。这的确考验着作为掌舵人的判断力与前瞻性。对此,李东珅一直秉持谦虚的态度。“我比较幸运,《河西走廊》是老天的馈赠。”

近期,十二集巨制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十集正片,将于今年三月初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李东珅对此很有信心,他认为,“届时必将引发新一轮对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深入讨论”。他准备在朋友圈推广一下这部“心血之作”,并已经想好了推介词——

三年前,我们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被称为河西走廊的古老神秘通道。但当时我们未曾想到,实现梦想的道路,远远不止1200公里。

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地球上除了海洋所有的景观都在这里

这是文明的通道/世界上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在这里交流

这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梦想和财富在这里蓬勃生长

这里改变中国/这里牵动世界

我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这里就是——

河西走廊

2014年11月12日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河西走廊》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七部重点推荐纪录片之一,以预告片的形式,在国际纪录片人面前首次亮相,考究的画面、国际化的剪辑、还有好听的配乐,这短短三分钟的影像,引发了最热烈的反响。

或许,再唯美的影像所能定格的也只是历史之一瞬,真正打动内心的,是每一帧影像所传递出的也丰富也鲜活,或沉重或辉煌的历史。更何况,透过历史的镜头,人们还能看到一种让这个精英团队产生共鸣,并为之携手共进的东西——梦想。

2008年,李东珅的梦想从故乡甘肃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当整个中国充斥在拥抱商业电影的热情中时,这位“70后”的“逻辑控”却另辟蹊径,成立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坚守纪录片阵地,探索其产业化的新模式,将公司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打造成为急速成长的纪录片民营企业。

身为新时代纪录片人,李东珅一直坚持心中的使命:通过中国的表达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而对他来说,纪录片将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

从2009年的第一部纪录片《迭部·洛克心中的伊甸园》开始,李东珅与团队以每年四五部的速度先后创排了表现礼县秦早期文明的《寻秦》,以西和乞巧节为题材的《寻找失落的女儿节》,从基因角度探秘文县白马族文化的《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等多部纪录影视作品,赢得光环无数。

回望甘肃,从甘肃文化起步,无疑是北京伯璟成功的“秘钥”。在北京伯璟的办公间里,有一张他们自己制作的巨大甘肃地图,上面标注了值得他们去关注和挖掘的纪录片题材,密密麻麻、星罗棋布。

河西走廊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关注中走入了他的视野。

作为中华文明构成要素中重要的一部分,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碰撞、接触、融合的重要地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以“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纪录片拍摄。2010年,北京伯璟纪录片制作团队开始把目光聚焦到这个横跨一千多公里,纵贯两千年的纪录片绝佳题材上。

“《河西走廊》是老天的馈赠。”李东珅感慨。但更让他心怀感恩的是,《河西走廊》的拍摄得到了甘肃省委的大力支持。

他常常感慨,如果这部纪录片有一个灵魂人物,那毫无疑问应该是连辑部长。

不仅仅是因为连辑部长全力支持了这部片子的创作,更重要的是他为这部纪录片指明了方向。

李东珅说,如果回望三年的创作历程,难忘的事情有很多,但2012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一定是最具决定意义的。

李东珅与撰稿老师邓建永、策划郭笑坤回到甘肃,当晚要与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开会讨论《河西走廊》的创作方向。晚饭后,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笼罩大地。想到自己就要承担起一次开先河的创作,大家心中不免有些激动,这个时候,郭笑坤忽然问了一句:我们为什么要拍河西走廊?

这句话让三个人都陷入了沉默。的确,河西走廊历史悠久、遗迹众多、英雄辈出,不想清楚这个问题,罗列式的堆砌必将让创作流于平庸,而这个题材不允许平庸。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是这部片子的灵魂所在,答案究竟会是什么?

当天晚上的会,将近十二点才结束。连辑部长讲了很多,而“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则从那天开始成为这部纪录片精神核心。

在这次交流中,连部长还推荐了刘亚洲上将所著的《西部论》。

而敦煌研究院沙武田博士的加入,则让这部纪录片有了强大的学术支撑。

“十二集结构大纲的《河西走廊》经过补充、修订、完成了近五十万字的学术本,其中汇集了可以诠释纪录片宏观主题的相关历史资料,以及较新的学术成果。”李东珅说,“这个学书本,则成为了我们这部纪录片的坚强基石。”

他提及,不同于以往的拍摄流程,在学术本的创作过程中,团队率先邀请国际著名摄影师带队,进行了纪录片中一些有价值的空镜拍摄。自此,历时近三年的宏大叙事拉开了序幕。

纪录片产业化最完整的一次尝试

早在踏入纪录片领域之初,李东珅就一直有一个纪录片的梦想。延伸到公司的角度上来说,他始终希望自己与团队拍的每一部纪录片都能够对行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因此,在规模化生产及题材多元化的背后,李东珅和团队为开拓新的纪录片创作方式付出不懈努力,一直走在中国纪录片行业革新求变与寻求进步的最前列。

而《河西走廊》,则是由北京伯璟掀起的纪录片产业化浪潮下最完整的一次尝试。

早在拍《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时,由于《卓尼土司》《秦州大宅门》《寻秦》三部影片同时运作,如何高品质量化生产,便成为摆在李东珅面前的一道难题。他和团队大胆尝试,最终探索出了类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实行执行制片人制;首先由选题拓展组的专家团队分析资料、确定主题;然后由撰稿组撰写拍摄大纲,拍摄组开拍角本,最后交由后期组进行剪辑、音乐、动画、调色、解说词叠加、包装。整个环节,产出大量的文化产品,学术成果可出版成专业图书,静态影像作品可出版精美图册等。这种方式排除了影片对创作者个人的过度依赖,保证了纪录片知识的丰富性和权威性,并确保了影片的制作周期,还为大批量生产纪录片做好了准备。

“以往在纪录片的制作中,一般采用分级编导制。而在制作《河西走廊》时我们发现分级编导制会导致每一集的内容品质不同,甚至会有一些重复的画面。而这种方式则确保了《河西走廊》全部内容的统一性。”

除此之外,李东珅坚持“中国故事,中国表达”理念下的国际化尝试,这也赋予了北京伯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河西走廊》的制作过程中,团队引进了两位艾美奖获得者——来自英、美的摄影师来拍摄素材,其拍摄的唯美影像不但起到了引领作用,还得到英国BBC的强力认可。目前,BBC与凤凰网正与北京伯璟洽谈当下现实版《河西走廊》的制作,预计于今年的第二季度开始拍摄。此外,国际音乐大师、曾在紫禁城演出的雅尼也应邀《河西走廊》进行配乐。对于本身爱好音乐的李东珅来说,“独具魅力和感染力的音乐会成为《河西走廊》在纪录片之外的又一次宣传上的助推。”他相信,“这些国际大师,在以我们的表述方式下的加入,会增加我们的技术品质,更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国际传播渠道。”

这种尝试,也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有益延伸。2015年,北京伯璟成立了国际摄影师经纪部来作为纪录片的第三者定价方,签约以往合作过的摄影师,借此完善中国纪录片产业链。“通过这个发现,使我们更了解世界需要听到什么样的中国声音,更知道如何坚持实践我们的梦想。”

在一年的拍摄工作中,团队从春寒料峭,三伏盛夏到深秋寒露,三次拍摄,历经64个日日夜夜,行程万里,辗转8个主要影视拍摄地,共摄230场戏。其间,沙尘暴、酷暑、台风、暴雨,不一而足。

李东珅介绍:“不同于以往的纪录片,《河西走廊》是一部没有采访,没有纪实段落,全情景再现的纪录片。”传奇悲壮的历史在广袤如实的画卷中一幅幅展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河西走廊》是一部编年体史诗。十集正片的历史巨作,每一集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年代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

历时三年,河西走廊这个从未有人涉及的宏大主题,最终在历经风雨后完美收官。令人不禁想问:为什么是北京伯璟?对此,李东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三年前,一位我很尊重的纪录片前辈问我,北京伯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反问他,他回答:团队。今天,我可以说北京伯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对于甘肃文化的深入血脉的了解,当然,”李东珅笑言,“还有我们的梦想。”

梦想在高处

事实上,从2009年以来,在省文联的支持下,李东珅和他的纪录片团队在甘肃这片文化沃土上,发掘出了众多鲜为人知的纪录片题材。投身纪录片创作五年来,他们制作的影片多达20余部,其中80%的题材有关甘肃,在传播甘肃文化、扩大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确起到了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

“甘肃的形状像什么?”李东珅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是规则的形状,只有甘肃扭曲而狭长。我们以前说她很像一个玉如意。后来有一个领导在聊天的时候做了一个比喻,说甘肃更像一个楔子。她的存在成为遏控新疆、西藏,内蒙等地的重要关口。”李东珅认为这个比喻更形象。

在他眼中,甘肃曾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因此,现在我们再次说丝绸之路的问题,作为甘肃人我很高兴,也希望《河西走廊》能为甘肃的宣传起到一点作用。”

“她曾经承载过中国的历史,我们也希望她能够承载未来。”

而从今天的现实意义上来看,《河西走廊》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完美呼应。这种前瞻性,在李东珅看来既是幸运,更重要的则是一种共识。

因此,他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非常感谢甘肃省委,感谢连辑部长,他对整个甘肃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过程中,刘亚洲政委的《西部论》也使我们在拍摄的理论上提升了一个高度。后来当我们有幸请到他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政委也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和鼓励。”

李东珅回忆,在拍摄《河西走廊》的过程中,自己曾经无数次在讲,如果有一天这个项目做完以后,是否会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抑或是热泪盈眶般的感动?

“现在看来,其实都没有,特别平静。”面前的李东珅态度淡然。这对他来说有点像登山的意味。在纪录片探索的人生道路上,每当征服了一座高山之后,眼前又会出现另一座更高的山。梦想在高处。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宽阔视野里的风光无限。

做这次采访的过程中,著名音乐家雅尼为纪录片《河西走廊》创作的同名主题音乐一直飘荡在房间里,优美的旋律里有苍凉、有悲壮,但更有力量和希望,这或许正是对于李东珅过去三年心境的完美解读。

责任编辑 张小华

猜你喜欢

李东河西走廊甘肃
Mosquitoes: Annoying but Amazing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The influenc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甘肃卷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