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涛:让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映成辉
2015-03-31郝涛
郝涛
嘉峪关市,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防守要冲嘉峪关命名的城市。南边祁连雪峰绵延千里,北面山峦层叠,自古就是各朝派兵驻守的重地。嘉峪关是长城防线上重要的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关隘,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十二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十集正片即将在央视开播,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嘉峪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梁洪涛,她向记者诠释了万里长城与丝路绸之路的相互交融的历史文化,以及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中华儿女》:嘉峪关市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梁洪涛:划过历史的天空,有两条绚丽的彩虹:一条是万里长城,忠诚地守护着中华民族;一条是丝绸之路,拓展和交融着中华文明。它们在华夏版图上蜿蜒向西,终于,在河西走廊山脉之间的一方狭窄处交汇。
这个交汇点,就是甘肃嘉峪关。自古以来,嘉峪关就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交通要冲,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嘉峪关再次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市以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建设文化强市。为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步伐,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成立了特色文化强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四个专门领导小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先后组建了嘉峪关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嘉峪关市水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嘉峪关市推进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实施办法》,制定了《嘉峪关市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征求意见稿)》。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余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引导和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加大了对民营文化产业的政府引导力度,让民营文化企业也参与到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热潮之中。
《中华儿女》:近年来嘉峪关市对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和发扬做了那些工作?
梁洪涛:我们依托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做文章,成立了长城文化研究会和丝路文化研究会,深入挖掘嘉峪关丰厚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历史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创作并成功上演了大型音舞诗画情景剧《天下雄关》,现在正在编辑出版《古代西部少数民族大型文化丛书》。去年8月,在我市组织召开了“嘉峪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甘肃省历史学会第24届年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嘉峪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内涵、特色等展开深入研讨,认为嘉峪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丝绸之路上关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阳关、玉门关等早期关城的继承和延续。嘉峪关的知名度绝不亚于敦煌。辉煌时期的嘉峪关既有军事功能,在历史上起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巨大作用;又有保护丝绸之路安全和畅通的陆路海关功能。外国使臣一入嘉峪关,便受到热情接待和全面保护,集中反映着中国政府维护和确保丝绸之路畅通和安全的国家意志。嘉峪关的后者功能,是同时期长城沿线其它关城所不具备的。目前对这一功能的发掘和彰显还远远不够。同时,应全力打造丝绸之路关城博览园,将历史上已消失和现存的丝绸之路关城集中展示,着力揭示历史上丝路沿线各国为了确保道路畅通和使臣安全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聪明智慧,使后人真正认识到丝绸之路连通的功能及其首要意义。会后筛选了优秀论文40篇出版《嘉峪关与丝绸之路》一书,成为嘉峪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又一理论成果。
《中华儿女》:《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对重现嘉峪关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哪些促进作用?
梁洪涛:《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看后让人十分震撼,这不仅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一部历史文献片。嘉峪关作为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唯一交汇地,文化底蕴深厚。有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代的嘉峪关黑山摩崖石刻岩画、被称为世界最大地下画廊的魏晋墓壁画砖等多处著名文物古迹,以及亚洲距离城市最近、前不久被国家登山队认定为1958—1960年中苏登山队冲击珠峰前唯一一座高海拔训练营地的七一冰川,还有近年来建成的东湖生态旅游园区、紫轩葡萄酒庄园、中华孔雀苑等一批4A、3A级旅游景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现在的嘉峪关“地下有画廊、地面有峡谷、地上有雄关、山上有冰川、天上有滑翔”。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也将在年内全面完工。《河西走廊》纪录片是对嘉峪关在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方面起的生动的呈现,也是对我市一手抓传承保护,一手抓创新发展有力得到见证。
《中华儿女》:高铁开通、旅游推介……去年,嘉峪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做了一些探索。请问下一步嘉峪关市的文化旅游有何新的规划和设想。
梁洪涛:首先,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2015年),编制总体规划,实施重点项目,建成以创意为源头、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百亿元文化产业园区,把优势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阶段(2016年—2020年),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布局,我市重点实施“1251”工程,即用好一个品牌,推动两个发展,打造五个园区,实现一个目标。
其次,开发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我市紧扣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总体布局,突出文化生产增值链、文化资源供应链、文化消费品牌链三大链条,组建了嘉峪关文旅集团、水文化集团等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平台。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引进深圳华强集团、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甘肃中贸集团、浙江园冶等知名文化企业。按照支撑发展抓项目、市场主体抓企业、产业聚集抓园区的思路,谋划实施了一批能够吸引社会投资、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十大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40.79亿元的百亿元文化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
再次,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我们把独特文化资源秉赋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保护中,以文化来丰富城市内涵,我们专门编制实施了城市风貌规划和色彩规划两个专项规划,在建筑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建成了雄关广场、长城博物馆、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嘉峪关体育馆、体育场、图书馆、大剧院等一批大型精品文化工程,城市品位和人文气息日益浓厚,为承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承载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后,彰显文化特色,强化文化旅游形象宣传。为提高嘉峪关美誉度,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强市,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整合旅游宣传资源和资金力量,统一品牌,统一营销。
《中华儿女》: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开播,无疑将向世界打开一扇窗口,您期望通过这扇窗口让世人了解一个怎样的嘉峪关?
梁洪涛: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观众全面了解嘉峪关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文化强市、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更好地宣传嘉峪关,用独特视角向外界展示嘉峪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翻天覆地的城市变化、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保护及美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提升嘉峪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