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及时有效地介入学优生的心理调适
2015-03-30蒋佳玮
蒋佳玮
摘 要:部分学优生表现出的自我满足、自命不凡、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等性格缺陷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极大的阻碍,必将极大地制约他们的发展,进而影响他们人生的轨迹。因此,对学优生的心理辅导并非无关紧要,而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优生;心理辅导;策略
学优生,这个班级里的特殊群体,满载优秀成绩带来的各种荣誉,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同学学习的榜样、家长心中的明珠。他们智力水平比较高、观察问题细致、思考问题深入,比同龄的学生更加敏感早熟。但是,我们不能回避一个问题的存在——学优生的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而这往往被不少教师所忽视。
与其优点相比,这些问题虽不至于致命,但学优生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某方面的成绩,时常被关心,被关注,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而且他们常常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结于自己的能力非凡,而忽略了别人对他们的帮助,这些使他们容易感到自我满足、自命不凡,形成自负、傲慢的心理,听不得反对意见,忽视别人和集体的利益。
同時,在班集体中的“核心地位”使得他们时刻处在过度的焦虑状态中,甚至在面对平时的学科小测试时,我们常常发现他们或闷闷不乐、或焦躁不安。
爱因斯坦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因此,对于学优生的心理问题,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因此,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捕捉或创设教辅机会,培养学优生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纠正学优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我从生活点滴做起,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并鼓励其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
一、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调皮学生的问题常没有羞羞答答的遮掩,表露在外,更容易被老师察觉。而对于学优生,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优异,学习自觉性强,他们被表扬的光环罩住,强烈的虚荣心使他们宁愿把自己包裹起来,老师往往忽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于学优生,老师则更应洞察他们的言行,及时帮助他们调适心理,让他们成为真正身心健康的优生。
陈莉萍(化名)自我管理能力强,一丝不苟,成绩突出,因此,同学们选她为班长。管理中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以自己的标准发号施令;同学关系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反击,甚至报复。有一次,有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一句骂人的话,然后陈莉萍就把他的书撕了几页。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她觉得很委屈,认为老师和同学们看不到她对班集体的付出。
于是,我让她思考一个问题:带游击队的毛泽东为什么能打败拥有八百万军队的蒋介石?
“是民心!”我告诉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民心失了,你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强烈的责任心让她感受到了作为班长应该有的责任。在讨论如何带好一个班时,她主动反思了自己犯的错误,问我:“蒋老师,那么我现在该怎么办呢?”我对她讲道:“当初同学们选你为班长是对你的信任,同学们是相信你的,他们是愿意与你做朋友的,只要你也拿出朋友的诚意,他们会原谅你的。民心丢了是可以捡回来的,所谓亡羊补牢,不为晚也。”
如陈莉萍一样,很多学优生自命不凡、自恃清高,及时地帮助她调适心理,做出正确的决策是非常必要的。
二、抓住契机,有效点拨
班上有个叫但颜新(化名)的小男生,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在期中测试前的一个早上,他比平时沉默了许多。与之交谈后,得知是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令他深感“压力山大”。于是第二天我再次找他谈话,首先肯定了他的努力,并且告诉他以他的基础,老师们都对他充满信心,他自己也应该对自己满怀信心。接着,我告诉他焦虑是没有用的,可以通过参加适当运动、听音乐等来放松自己、减轻焦虑。同时,指导他合理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内容,注意劳逸结合;我还指导他学会了暗示法、放松训练法等心理技巧,以便需要时运用。但是,他还是无法释怀。
校运会来了,我鼓励弱小的他参加1500米比赛,比赛中同学们为他呐喊,几位同学在赛道边为他伴跑,赛后回到班级阵营时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拥抱,这一切都转化成为总结会上他说的一句话:一件事情,参与就是最大的快乐。
期中考试过后,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兴奋地告诉我,正是由于运动会同学们的支持和老师的鼓励,才让他彻底放下了包袱,及时调适了心理,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如此看来,发现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调适心理,并不是万能的。有时,抓住帮助他们调适心理的契机,利用环境和同学来帮助和点拨他们,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心理调适的辅导者。对于学优生,我们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学优心更健。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