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情景再创设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015-03-30张祥
张祥
摘 要:怎样保持学生的战斗力?需要改变……这个年龄的学生特点是不会听话;注意力不集中;吃不了苦;个性强而心理承受力弱。情景再创设会使一名化学教师有着一定的优势,因为这门学科为起始学科,知识点情景再创设的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情景创设;思维;细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特点是不会听话;注意力不集中;吃不了苦;个性强而心理承受力弱。艺术处理会使一名化学教师有一定的优势,因为这门学科为起始学科,知识点情景再创设的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怎样保持学生的战斗力?我们需要改变……
一、教学思维的改变,做个有心人
在初中教学时,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书上知识讲完之后,教师可以改变实验,边提出问题,边实验。
问题:带火星的木条一定在纯氧中才能复燃吗?
实验:用排水法(纯度高,提高实验成功率)收集一瓶氧气,盖上玻璃片,正放到桌面上,在玻璃片上倒放一个装满空气的集气瓶,抽去玻璃片上下颠倒集气瓶,取下在两个集气瓶口分别盖上玻璃片,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两瓶中,带火星的木条都复燃。
证明:当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时,木条就能复燃。
可以利用本题拓展:若瓶口之间不漏气,可以求出此时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二、平时教学细节要求要严格
近年中考对化学元素符号的书写要求很严格,如,铝元素的书写AL或Ai;镁离子的写法mg2+,Mg2+,用四线格规范着写,开始学化学时,化学元素符号这样写很有必要;另外答题不严谨,也是扣分点,如:环保,平时教学时,要说出环保的原因;计算题格式不规范。艺术处理,这些小问题将拜倒在你的XX下(脚下)。上课有时语言要有点风趣。
三、实验装置的改进
问题: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实验:在空塑料矿泉水瓶中倒入3 ml碳酸钠溶液,用小试管装2 ml稀盐酸,用细线系小试管放入瓶中,将塑料瓶捏扁,扭紧塑料塞,在天平上先称,颠倒矿泉水瓶使药品混合,再称量。
优点:1.实验操作简单,第一次称质量时捏扁塑料瓶,避免在瓶口系气球,反应产生的气体导致的浮力对托盘天平是否平衡的影响。
2.节约药品,避免再用药品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3.废物再利用。
四、通过练习题体现知识点
在化学教学中,由于每节课中学生要接受的信息量很大,需要培养的技能很多,所以需要学生有计划地加强练习,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练习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以将考点、易错点融合在题目中进行有效的讲解,使学生透彻地理解。
讲完沪教版第二章时,为了学以活用,我补讲了测产生气体的体积。
1.直接法测产生气体的体积
如:测生成氧气的体积
(1)图1发生装置接注射器(如图2)
a.读数时一定要等到装置冷却下来;
b.若注射器起始体积V1,最终体积V2,则生成氧气体积V2-V1
(2)图1发生装置接量筒(如图3)
a.读数时一定要等到装置冷却下来。
b.测定生成的气体体积时,在①即进行收集。
①气泡连续均匀时
②刚开始有气泡时
(该知识点与收集纯净氧气知识点,思维有冲突,讲透彻)
c.最终读数时,调整量筒,使量筒中内外液面相平
d.圖中有一处不足请在图中改正。(由于试管冷却,气体要回流,所以量筒中导管要伸入液面以上)
2.间接法测产生气体的体积
如:测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
(1)图4接图5装置通过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等于进入广口瓶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2)图4接图6,测二氧化碳体积,气密性检查: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刻度管中倒水,若刻度管与干燥管中水面出现稳定的高度差,证明装置的气密性好。
上述图6这样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将偏小。怎么改正?干燥管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实验前要注意操作调整刻度管使刻度管与干燥管中液面相平。最终读数要注意操作调整刻度管使刻度管与干燥管中液面再次相平。目的:测得标准大气压下气体体积。虽然起点低,但对学生却是高要求。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充分地理解怎样测产生气体的体积。这样将知识点充分磨碎,学活,紧贴中考。
上次参加由市教育局、市电教馆组织的骨干实验教师培训,聆听了专家讲座,观摩了王金龙专家就疑难实验的现场操作和改进说明,通过参观学习,与教师互动,与同行进了交流探讨,其中在初中实验中高温的获得直接可用电阻丝的打火机来加热药品,简单易操作,方便携带,而且从日常生活中获得高温热源,提升了教学效率。
上课对某些知识点的情景再创设,能让我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情景再创设是爱学生的体现,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地成长。作为一名初三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不断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卜兆军.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效应[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01).
[2]马宏佳.化学教学论:化学教学方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