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城市流动人口文化差异与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2015-03-30刘芳震

关键词:城市居民流动人口民族

刘芳震,谭 宇

(湖北民族学院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恩施445000)

一、引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社会,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早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种常态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过去户籍制度的限制,更是出现了一大批的流动人口。民族地区也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然而人口频繁流动加剧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民族地区人口呈现出流动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这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处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难度系数。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活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存在巨大差异,而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更会遇到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现象,不同的民族之间会有更多的差异,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引发的城市矛盾、纠纷具有敏感性,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影响到民族关系的稳定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全局。这给社会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使社会融合面对着更大的挑战与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城市融入等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在改变中国的民族分布结构和民族关系,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口流动所带动的文化融合、信息交换、知识流转、资金流动等得以实现。因此,在新的时期,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对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人口首先提到一个概念是“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西方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有关社会融合的论述最早出现在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中,涂尔干在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融合概念,认为它是导致自杀的重要社会原因。[1]而西方学者Alaba和Nee认为融合是界限的跨越、模糊和重构,融合是移民自身的传统不断弱化的过程,是长期的、累计的、世代的,是不同层面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2]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融合已成为西方社会政策领域中的一个常用概念。一个社会的社会融合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健康发展状况,由此解决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社会融合的具体含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界定,目前还没形成一致的定义。

随着对外来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的深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同化论”和“多元论”两大流派。“同化论”最早追溯到芝加哥学派,帕克等认为同化是个体或群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记忆、情感和态度最终整合到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中。[3]多元文化论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由于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种族构成多元化,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社会背景。[3]

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佩第(William Petty)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唐纳德·博格(D.J.Bague)的《人口管理学》其中提出最著名的“推—拉”理论;李(E.S.Lee)在英国《人口学》杂志中发表《人口迁移理论》在博格理论基础上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人口流动是以上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

目前我国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较少,以实践研究为主。王春光在借鉴美国学者米斯科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半城市化”的概念。“半城市化”是没有在系统、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实现完全嵌入状态。[5]澳大利亚郭非博士在《Migr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to Beijing:An Assimilated pattern》的调查报告中对流入北京的少数民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从已有研究来看,各学者分别从形成因素、发展走向、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多方面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由于各位学者所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所研究的主流方向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针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一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主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进行研究。

三、恩施地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情况调查分析

恩施州是位于湖北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而激增,由此引发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又由于恩施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文化差异对社会融合这一过程的影响也值得探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恩施的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修建完成和运营后,恩施的经济更是出现了快速发展。大量的城市建设项目在近几年大量开展。大量工人和投资商来到恩施,使得恩施的流动人口迅速增加。随着城市建设工程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回到恩施。随着恩施经济、教育和医疗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城市。笔者对“恩施州流动人口差异与社会融合”这一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如下分析:

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应该包含社会经济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以及社会心理的融合。在探讨流动人口是否良好的融合到城市中,从经济融合、社会认同、心理认同和身份认同方面进行分析。尽管有学者研究者四者之间没有一次递进的关系,不过本文认为经济融合是其他融合的基础,也是其他几个融合的前提,是必要条件,身份的认同则是社会融合的最高层次,也是评判到社会融合程度最重要的指标。

(一)流动人口的生活适应情况

外来流动人口在民族地区生活,可能会由于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适应而对他们的社会融合过程产生负面影响。流动人口是否与本地居民保持良好的接触,流动人口平时接触的人是否扩展到本地居民内部,可以很好的反应他们与恩施居民的融合情况。本文对他们的生活适应情况作出如下调查:多数人认为自己身边全是少数民族朋友(见表1),大多数人都能很好的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相处。

表1 你身边是否有很多少数民族朋友

55.3%的受访者认为基本可以很好的适应城市生活,32.0%的受访者认为完全没有问题。(见表2)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与恩施居民有过较深的接触,并且也愿意与他们较深入的接触。

表2 你是否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的评价

有54.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城市足够好的包容和接纳了进城流动人口,有87.8%的受访者认为城市有责任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其中大部分认为标准应接近城市标准。对流动人口生活现状的评价,22.1%的受访者认为不错,42.5%的受访者认为一般(见表3)。

(三)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评价

流动人口要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需要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双方都能相互接纳。因此,本文对于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评价方面也作出了相关调查。调查了流动人口是否感到被社会公平、公正的对待,是否遭到城市居民的排斥和歧视,流动人口是否对所居住的城市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总体而言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没有排斥心理,比较能接纳流动人口(见表4)。

表3 您对流动人口生活现状的评价是

表4 您觉得周围的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态度是

在本次调查中,有70.6%的城市居民能够认同流动人口的存在,并且认为流动人口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认为流动人口不是不可或缺的仅占7.7%。大多数城市居民认为自己所在的城市能够容纳那么多的流动人口,占64.1%,认为不能的仅占10%。在他们对流动人口是否应该融入城市这一问题的看法中有77.9%的受访者认为应该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见表5)。

表5 您觉得应该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吗

(四)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流动人口从事于各行各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本次调查中有80.5%的人认为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为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见表6)。有66.7%的受访者认为流动人口除了对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外还从事于许多基层行业,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表6 下列哪项最符合您对流动人口的印象

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

分析本次调查数据发现目前恩施地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还存在下列问题:

(一)缺乏与城市居民的沟通

流动人口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上的差异,导致难以与当地城市居民成为朋友,也不愿意与城市居民有太多交流,他们的交往往往局限于一同工作的几个工友,交往圈子小并且比较固定。由于长期处于流动人口的交往圈子之中,缺乏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交流,心理上便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归类为农村人或是城市边缘人。这一心理的产生,极为严重的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社会融合的道路,在高海燕的《我国农民工自我归类模式的理论研究——基于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过程分析》一文中认为,他们的这种自我归类来自于一种特定阻止他们融入城市的心理保护机制[6]。

(二)社会地位不高,身份不被认同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受访的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社会底层,而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相比,在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生活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由此也产生了他们不被城市居民所认同的现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过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够接受流动人口的融入,也愿意与流动人口有较深接触,但数据表明有34.1%的受访者对流动人口持无所谓的态度,流动人口的身份还没有普遍被城市居民所接受,没有将流动人口认同为自己的这一群体。由于流动人口的这一身份没有被普遍认同,这也为流动人口融入社会产生了阻碍。

(三)面向流动人口的社保体系不完善

由于流动人口常年漂泊在外,无固定工作,从而导致用人单位无法给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险。又因为流动人口处于社会底层,所得工资仅能维持家人生计,没有额外支出来支付未来的养老费用。并且城乡人口之间的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点也较为严重地阻碍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一些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了很多流动人口的发展,尤其是影响流动人口享福利的一些权利被限制,比如医疗,养老,流动人口孩子接受教育等。在本次调查中40%的流动人口不满意自己的福利待遇。

(四)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存在困难

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流动人口的子女难以在父母所在城市享受到公办教育资源。据了解,文章所调查的流动人口中子女在恩施市内就读的比例不高,绝大多数的流动人口其子女都留在了家乡就读。让子女与父母两地分离也成为了阻碍人口社会融合的又一因素。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目的就是要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不过很少孩子可以进入到公办学校,就算能进入,家长也要花费巨额的成本。这一笔教育经费加大了家庭的负担,很难让流动人口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流动人口融合到城市生活中不是一代人就能做到的,可能要经过两代三代人,或许还要更多代人的努力。良好的教育是加快社会融合的主推力量,教育可以让人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的认同度。

五、促进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区融合

要解决一个地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以小范围的社区融合促进大范围为的社会融合[7]。小范围的社区融合需要流动人员与城市居民相互适应,根据本次调查了解到他们相互之间对对方存在不好的映象,城市居民认为流动人口不讲文明、不讲卫生,而流动人口认为城市居民对待他们态度冷漠、不友好。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管理,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对双方进行思想上的工作交流,促进流动人员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加大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整体的认识,改变他们对流动人口固有的偏见。

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站,一方面向流动人口提供一个问题反馈平台,并及时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其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的生活基本信息,从整体的角度关注与了解流动人口的发展动向及所遇到的问题,及早制定改善措施。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

据了解,一部分流动人口因为缺乏基本职业技能,而使得他们工作就业举步维艰。同时,我们了解到大多数流动人口从事的是体力劳动,面临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也希望能获得相关职业业技能培训,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8]。因此,帮助他们提高知识储备、文明素养及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是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本次调查的人群中,在少数选择自主创业的人群中,文化程度均处于高中及以上,他们所选择的行业基本是技术类。这为他们他们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他们自己开办企业也为更多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融合是所有融合的基础。

(三)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拓展就业空间

帮助流动人口稳定就业,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根本。恩施州目前正处于开发阶段,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人才需求单位更快地招聘到所需人才,特别是对于一些劳动力需求大的工业企业,能更快的填补职业空缺。另一方面,能帮助流动人口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因此,需要加强对各类职业组织、中介机构的建设,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有需要流动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方面的信息,切实为流动人口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四)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扶持

子女与父母两地分离是阻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又一因素。政府及相关单位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切实为流动人口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为他们解决这一家庭方面的担忧。让其子女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资源,能强化流动人口留在城市并融入城市的主观意愿,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这一问题。

[1] 悦中山.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9(2).

[2] 潘漪.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苏州市的调查[D].南京大学,2012.

[3] 谭宇.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4]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基于广西罗城凤梧村的调查[D].中南民族大学,2011.

[5]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6] 高海燕.我国农民工自我归类模式的理论研究——基于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过程分析[J].南方人口,2005(2).

[7] 董章琳,张鹏.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1032名农民工的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2).

[8] 谭宇.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动机与方向——来自湖北省恩施州的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流动人口民族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漫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