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培养模式探微

2015-03-29王功名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王功名

(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培养模式探微

王功名

(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地方已经满足不了新时期的需要,如理论宣教“机械化”、榜样树立“失真化”、思政教学“大班化”、社会实践“形式化”等。需要在改进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新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探索构建“一元”指导、“两化”教育、多种载体、有效机制相配合的新型模式。

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培养模式

伴随社会发展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实践,各种价值思潮不断涌现,无形中冲击、碰撞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加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及价值思潮的影响,从而陷入价值认同误区。所以,高校应当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和高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传统模式的不足及影响

传统的价值观培养模式重视理论宣教、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培养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有很多合理的做法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仍被广泛运用。但客观地说,仍存在很多亟须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是理论宣教“机械化”,忽视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在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理论讲解与阐述具有自身的优势,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理论宣传和教育方法如果不恰当就可能导致理论脱离实际,成为空洞虚化的口号,给人“假、大、空”的印象,让人感觉无骨无肉无精神,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榜样树立“失真化”,忽视社会中生活性元素。传统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很容易把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无限拔高和放大,即人物形象“高大全”,缺乏平凡的生活元素和真实性。客观地说,选树推介各种先进模范人物,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但过犹不及,如果学习对象“高大全、理想化”,容易使大学生感觉其“超凡脱俗、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与自身努力所能实现的目标距离太远,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共鸣,无法积极践行。

三是思政教学“大班化”,忽视教育中个体性差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至今仍是大班教学,过于强调班级授课的集中和效率优势,制约了因材施教的发挥,忽视了“一沙一世界”的个别指导。客观上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效性不强、个别指导不够等问题。容易使学生“吃不饱、吃不好或消化理解不了”等,妨碍了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的进程。[1]

四是社会实践“形式化”,忽视“知”与“行”相统一。在传统价值观培养中,学校课堂实践教学是薄弱环节,“第二课堂”开展效果不好,暑期社会实践多是“蜻蜓点水”走形式,没能有效发挥社会实践的叠加效应,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很多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不明,当然学校的指导也缺位,导致了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价值观植入不深。

二、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型模式

当前,传统的价值观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实际需要,有必要探寻一种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价值观培养新型模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引领,努力实现多样并存的“一元”指导

1.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不同于政治社会的统治权,它属于一种意识形态权力,主要以公民的接受与统一为前提。文化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不是单纯的统治与支配的关系。而在我国,文化领导权就是指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我党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将其通过一种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方式传递给人民群众。人们群众在接受领导的同时,渐渐获得价值共识,树立一种统一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所形成的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这种领导权是大部分社会成员对我党推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自愿认同的基础获得的,而不是采用强力、暴政来获取的。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指导,坚定其文化领导权,在多元文化并存中实现一元指导,既充分尊重不同价值理念,也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2]

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面对国际社会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和国内改革开放后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高校必须牢牢把握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充分利用执政党的优势,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力度,迅速占领高校舆论阵地,抢占大学生价值观培养领地,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光芒的普照和高校优良环境的强大助力下,成为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具体地说,要立足当前世界格局和我国文化传统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正确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在当前的多元意识和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融入和渗透,进一步拓宽传播和教育培养的路径,实现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公寓、进网络、进学生头脑”。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理性判断各种价值冲突,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主体地位,包容多样价值存在,强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指导,做到弘扬主流、鼓励先进、包容差异。

(二)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核心价值观“两化”教育模式

1.“生活化”教育模式。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归根结底也是生活的过程。要保证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性、真实性,就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合理运用生活中的积极因素,指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思考人生价值、探究生活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党和国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和新特点,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新要求,是大学生新时期行动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判断,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能够得到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这已为实施“生活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因而要思考如何创造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活化”的方式和路径来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一,改进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教学的生活性。作为价值观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搬硬套、机械僵化的理论灌输已被证明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应多选择来自生活的素材,使用通俗化的表达,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吸引力,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多利用身边好人好事、模范人物事迹,发挥他们的价值引领和示范作用。这些来自身边的人和事具有鲜活的生活色彩,有着理论说服所没有的潜在优势,能够一定程度上化解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使大学生感觉核心价值观离他们不远,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自己成为信息价值观所要求的人不难,所以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点滴中,发挥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核心价值观宣传,将核心价值观内容进校园广播站、进校园网络、进班级墙报、进校园标语、进公寓长廊、进学生宿舍。并且可以通过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让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大学生的生活点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此外,在实施生活化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和关键。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内在因素,所以在生活化的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大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同时,积极参与生活化、情景化的教育过程,引导他们通过积极聆听、联想、讨论和思辨,用生活化的思维思考价值观的问题。同时,积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德育理念,将社会、学校及家庭生活联系起来,将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以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实时化、日常化。唯有如此,才能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共同理想内化为指导大学生实际行为的准则,从而自觉、理性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实践化”教育模式。“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推动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最终要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转化为各自的实际行动。所以,在学校学习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提前为大学生进入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条件,使高校习得的核心价值观相关理念与社会要求不要产生太大的缝隙。所以,高校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化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在锻炼大学生个体意志,促进个体成长、服务社会,增加生命价值体验及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访谈和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于实践化的教育更乐于接受,74%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高校应当对社会实践教学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社会实践比重,以学分、学时规范社会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其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比如专业实习、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传统的实践教育注入新的力量、焕发新的生机。最后,还要在网络环境中,积极探寻社会实践活动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探索的乐趣,树立积极的理想信念,感悟内化、匡正自我,不断成长为拥有坚强意志、坚定信念、远大理想、品德高尚的新一代大学生。

(三)以网络、社团、公寓为载体,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

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紧随时代步伐,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通过各种新型的载体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提高教育成效。

1.依托网络,开辟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要积极开拓利用网络宣传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不断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设置一些学生关注较多、跟大学生成长关系密切的栏目,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师生互动、文化活动、热点导航、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等内容,并及时更新内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空上的广泛、有效覆盖。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交流工具,如博客、微信、电子邮件、BBS、QQ交流群等,着力提高网络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

2.依托社团,开拓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组织,也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多年来,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活跃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伴随时代发展,社团在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提高素质、保健心理、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场所。[4]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让每位学生充分地展现自己的长项,增强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所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依托社团举办各种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以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3.依托宿舍,寻求价值观教育的新突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人数激增,不少高校的学生上课都是“走班”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和自习室。思政课教学班级人数规模也大(大班额),效果一般,严重制约了以班级为单位的价值观教育阵地作用的发挥。所以,价值观教育有必要寻找新的阵地和突破口。在高校,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可以积极探索以宿舍为基本单元的价值观教育。具体地说,可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在宿舍文化引导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理念,充分发挥好学生干部、党员、寝室长的带头作用,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寝室文化活动(如寝室文化展、文明寝室评比、和谐寝室、诚信寝室构建等),合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分,以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增强主体观念及自律意识。

(四)以构建有效机制为抓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提供保障

1.构建有效的管理监控机制。为促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有序开展,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可以将管理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体现核心价值观理念和要求,通过科学规范的制度“育人”。同时,也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实现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结合。既要能提高大学生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2.构建鲜明的评价奖惩机制。教师应当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的示范者,以自身言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学生评价标准,充分体现评价的公平和公正。要转变过去以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将道德评价纳入评价体系,通过综合考虑他评和自评的结果,以保证评价的合理性、科学性。要尝试建立大学生道德档案,以此作为奖惩学生的重要依据,做到赏罚分明,从而督促、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道德自律意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奖惩机制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提高学生道德评价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奖惩只是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化行才是目的。

3.构建平等的价值商谈机制。随着时代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显然已不再适合如今的90后大学生,这就要求建立价值商谈机制,以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价值商谈是一种自由而民主的方式,它充分理解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追求。该理论在平等交流和自由阐述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价值穿透能力,具有强大道德号召力。通过对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道德暗示,以及心灵之上的及时点化,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同。

4.构建全面的教学渗透机制。传统价值观教育方面,长期以来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而对专业课教学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功能较不重视。思想性是教学基本原则之一,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之外,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力度。可以尝试在全校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的教学大纲或方案,要求全体教师深挖教学内容,搞好两者的融合,借助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不要仅仅让思想政治课唱“独角戏”。作为思想政治课课堂,要让抽象、难懂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以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作为专业课课堂,教师应多向学生展示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文明成果、彰显道德情操的内容,以提升其人格品位、人文素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程,就应在把握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价值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积极构建新模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支持。

[1]林海龙.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教探索,2009,(5):107-110.

[2]柳明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191-192.

[3]毛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8):7-9.

[4]孙琦.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模式与途径[J].文学教育(中),2012,(6):50.

〔责任编辑:席书涛〕

G641

A

1002-2341(2015)02-0125-04

2014-12-31

海南省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SK(2)13-179

王功名(1969-),男,黑龙江大庆人,党总支书记,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