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个性观视阈下党员干部教育的三种导向

2015-03-29李贵文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能动性社会性自主性

李贵文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主义个性观视阈下党员干部教育的三种导向

李贵文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主义个性观认为,人的个性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人通过发挥主体性的作用逐步实现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而达到个性自由的最终目的。党员干部的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个性观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三种导向,即实践基础论导向、主体性导向和社会性导向。

个性观;实践基础论;主体性;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劳动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劳动作为人的个性之源,人的真正的自由和个性是从劳动中获得的,其更抽象化的实践概念表达了人和劳动的对象化关系。个性是人在劳动实践中不断追求主体性的产物。实践具有对象化和非对象化双重功能,实践的双重改造功能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谓的个性,指的就是作为主体性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从个性和社会性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实现个性自由和人类解放。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按照马克思主义个性观的内在要求,在党员干部教育活动中需要注意三种导向,即实践基础论导向、主体性导向和社会化导向。

一、实践基础论导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实践哲学,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个性观的内在理论同样也遵循着实践哲学的方向——人的个性不能离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去理解,人是以实践对外部世界的改进中获得自己的各种人类本性的。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内涵应该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对主体——客体关系和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理性展开。或者说是从理念上的哲学解释飞升至行动上的哲学变革。马克思将实践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本质。具体而言,生产劳动是承担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曾说:“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特点。”[1]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形成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个性的智力和德性的全面发展的保证。

20世纪50年代,刘少奇同志曾提出过“两种制度”的教育构想,他把“两种制度”看作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上的运用。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两种制度”获得启发,找到党员干部教育的有效方法。首先,党校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宣讲,要让党员干部充分参与工作实践。例如,积极开辟新的现场模拟指挥手段,培养党员干部的应急处置能力;将人才测评方法引入教育实践,提高党员干部的业务水平。其次,结合党员干部的工作岗位特点,开展“练兵”行动。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业务素养来体现的,除了应该具备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培养其过硬的、精湛的技术能力也成为党员干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二、主体性导向

人的个性首先是个人的主体性,或者说是人的主体性的个体表现。个人的主体性问题是关于作为主体的个人在客体的关系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主体性的一般规定就是对作为主体的个体的本质规定。人作为实践主体所从事的这种活动是它具有人所特有的主体性,主体性之见诸于个体身上即是个体主体性。个体的主体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的个性。个体主体性或主体性的个体表现在:个体如果能够在活动中充分实现其主体性,这活动就是有自己的个性物化其中;反之,则是同自己的个性疏远(或异化)的活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群体(阶级等)和个体都有其主体性。而就个体的主体性而言,它在对外部世界的掌握和占有中体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马克思个性思想引导下,党员干部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培养其自主性。个人的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置换金钱,收受大量不义之财,使自己受控于贿赂人,从而干预到自主决策权的发挥。自主性的功能就是使个性更接近自己,而不是更疏远,同时它也是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哲学基础。所以,要确保党员干部充分享有自主性地位,避免个性被摧残,以致受制于人。其次,能动性表现为实践的能动性,个性在实践中生成、完善和发展,并在能动性中得以体现。个性能动性作为个体生命力,不只是活动的能力,而且是生活中自我表现个性的最主要特点。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既要重视发挥其能动性,也要兼顾个性的施展。个性的阙如,只会中断能动性的力量源泉,实践的根基也将面临松动和垮塌。因此,党员干部的教育要将个性融入能动性中,将能动性和实践基础相结合,以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最终的教育目的。最后,创造性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方式的独创性、原创性。在党员干部的教育中,要把个性的追求奠基于历史发展规律之上,要把个性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这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个性。总之,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个人的主体性的主要标志和特点,坚持主体性导向就要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具体的坐标指引,确保在教育中党员干部主体地位的巩固和主体性的发扬。

三、社会性导向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同样离不开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个性的发生和发展必然是在这种社会集体下实现的。人的个性化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尺度,还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动力。相反,“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

在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中,要坚持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继续优化党组织建设,确保群众路线的持续开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党的建设只有联系社会实际,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后备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党的宗旨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告诫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党建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因此,在党组织内部,要确保党的建设进度与社会发展步调相一致,从时代的前瞻把握党建的重要性,并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从集体主义出发,自觉把党建工作放在第一位。即便是在一个人的个性“已经成为至高无上法则的社会里,也必须使集体意识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和足够的权威”。[3]所以,坚持党员教育的社会性导向,就是要在把自己的个性实现融入党组织中,融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去,使之在集体和社会中得到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3]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葛志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53.

〔责任编辑:席书涛〕

A811;D262.3

A

1002-2341(2015)02-0101-02

2015-01-03

2014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马克思早期个性思想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14-104HLJU

李贵文(1988-),男,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意义研究。

猜你喜欢

能动性社会性自主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