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什么样的治理 怎样治理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基本问题探析

2015-03-29管玄同

大连干部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法治国家

管玄同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长春130012)

实现什么样的治理 怎样治理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基本问题探析

管玄同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长春130012)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讲话着重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的问题。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以德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必将深化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四个全面

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要求全党“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以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曾经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并认真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这一基本问题。

(一)改革开放实践中问题的倒逼

问题就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前进。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总的来看,改革开放解决了很多老问题。如:我国长期短缺经济的状况已根本改变,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民主法制建设短板得到修补,人民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权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从相对单调走向日益丰富多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取得历史性进步等等。但正如邓小平所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3]。这些问题既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常态下存在的经济结构、利益格局问题,也有社会结构、价值选择问题;既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之中,也体现在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领域之中;渗透在阶层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多种关系之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是在对现实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发出的极具针对性的号召。简言之,改革开放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党治国理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这种考验,归结起来就是执政党如何处理自身与国家、社会、市场的关系?如何发挥党和政府协调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马克思的话启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家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实现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回答好时代出给我们的作业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品格的要求

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品格,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探索到开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期就敏锐地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自己道路的历史任务。虽然这一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但也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5]116在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出色回答了这一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人类新的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忧思中,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着力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回顾历史,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6]7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6]74还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6]91正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忧思,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姊妹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辅以全面从严治党,以坚强政治保证,为天下大治打下坚实基础。

(三)世界性治理问题突出的深刻启示

实现有效的治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战略判断。这是在对二战和冷战反思之后得出的结论,反映人们因“乱”思“治”、因“恐怖平衡”思“世界和谐”的普遍心理,但他同时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5]383而“没有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从近年来世界形势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突出的治理问题,“市场失灵”、“国家失灵”屡见不鲜。从发达国家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长期繁荣掩盖下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集中爆发,出现社会福利政策骑虎难下、右翼极端思潮滋长、不同群体尖锐对立等困扰社会的复杂问题,产生了“占领华尔街”、2011年伦敦骚乱、“查理周刊事件”等严重事件。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国内政治僵化及外部干涉导致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一些长期看起来十分稳定的“强人”政权先后倒台,由此带来的混乱局势一直处于艰难转圜之中;极端组织在中东地区发展壮大,横跨多个国家,并形成畸形“治理能力”,一时难以根除;一些国家教派、政治派别冲突导致政局持续动荡等等。

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教训表明,治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强大,是国之幸、民之福;治理体系缺失、治理能力孱弱,是国之灾、民之殃。作为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大国,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吸取经验与教训,回答好关于治理的世界性难题。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奋斗目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正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握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经纬。审视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习近平强调:“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6]91面对治理领域的新问题,必须以时不我待、锐意进取的精神,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对“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作出新的科学回答,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目标。

二、“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党中央又相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与此同时,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可以称之为“全面以德治国”的新局面。习近平有关这四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对“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回答。

(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512从而将“治理”这一概念提到前所未有高度认识,使其具有比通常所说的“环境治理”、“经济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6]91也就是说,所谓国家治理体系,是制度层面的东西,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建设制度;所谓国家治理能力,就是治理的主体(核心是执政党)运用这两大制度的能力,包括治国能力和治党能力。

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建设制度。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确立和形成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定自信,坚持正确方向。但也要看到,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存在完善和发展的巨大空间,离邓小平设想的“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5]372还有一定距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六位一体”总布局,就是服从、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

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制度执行能力和治党、治国能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制度建设上继续着力的同时,习近平要求:“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6]92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必须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此必须通过改革的方法,按照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思路,实现治理模式从单纯的自上而下,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转变。

(二)全面依法治国,完善治国理政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8]21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9]71全面依法治国,必将推动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我国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要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自觉与能力。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9]94这一提法与我们党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表达了法治进程的艰难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这一革命,归根到底是人的革命,是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各种矛盾问题的进程。易言之,法治中国建设的进展如何,还是要体现在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作为“大多数”的全体社会成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自觉和能力上。

要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9]6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背景下,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新概念,既体现了法治的精髓要义,又赋予其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习近平重要讲话,为我们描绘了包括“三大基石、五大支柱、施工方案、效果图”[10]在内的法治中国宏伟蓝图,这一蓝图的推进落实必将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牢固法治根基。

(三)全面以德治国,建立治理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面向不同群体,多次强调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它与以德治国联系起来。他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6]168关于治理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在发挥法治硬约束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德治的软约束作用,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用。

要通过全面以德治国,完善治理方式。法治只有被信仰才能真正确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9]24的原则,丰富了我们对治理方式的认识。坚持这一原则,必须把德治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要深刻认识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11]要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统一起来理解,使之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的全过程,实现习近平所要求的“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1]。

要通过全面以德治国,整合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选择日益多元多样多变。面临新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6]163

(四)全面从严治党,打造治理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发挥多元主体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决不意味着削弱乃至放弃执政党的职责。相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本身就包括治党和治国两种制度体系及其执行能力。

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重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习近平指出:“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12]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不能搞先污染后治理,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同样不能搞先污染后治理,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诸多举措,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为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

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能力与水平。治理者首先要受治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党、老党和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国外政党政治实践表明,执政党的软弱涣散乃至腐化变质是一个国家治理失灵的开始。充分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强调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等。落实这些部署,对于解决党自身存在问题,提高管党治党能力与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问题的时代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探求的三大基本规律。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聚焦“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这一基本问题,为我们获得对三大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首先,对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启发。以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以对时代发展问题的把握和解答,丰富自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如何处理这一基本矛盾,我们党从执掌全国政权开始就着力回答,并且取得了宝贵的认识成果,但也收获过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丰富着自己的理论宝库。考察这一历程可以发现,党的理论创新焦点越来越聚集到发展问题上。而随着对“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的回答,中国共产党人将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基础上,实现对中国发展特殊性的深刻把握,并对世界治理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对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启发。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就必然充满挑战。当代中国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我们针对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很多宝贵见解,社会主义也得到了巩固,但指导思想的错误倾向终究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文化大革命”所谓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的试验以失败告终,这一时期我们党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治理还不能说是成功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前进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产生过恶性通货膨胀、政治风波等严重教训,但总的来说我们在以往制度基础上成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向“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必须在抓好“社会主义”、“党”、“发展”这些关键词的同时,继续明确“治理”这个关键词,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的问题,使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

再次,对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启发。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必须处理好统治、管理、治理三者的关系,并据此搞好自身建设。深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统治、管理、治理等不同概念的联系与区别,需要正确认识国家的阶级统治和公共管理两种职能,需要正确认识国家、政党、社会、市场之间的多重关系,需要正确认识不同性质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统治权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无法分享的排他性。而管理、治理的目标,除了服从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外,更多反映公共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执政,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与此同时,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等重大关系问题,创新执政理念,树立治理思维,不断探索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规律。

[1]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6.

[11]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5-01/01/c_1113810966.htm,2015-01-01.

[1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责任编辑:左眉]

D616

A

1671-6183(2015)07-0020-05

2015-07-03

管玄同(1990-),男,安徽无为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3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法治国家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国家“租”出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