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论略
2015-03-29张学亮
张学亮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行了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意义、由来、本质、性质、培育和践行方式等。深入研究学习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讲话,既是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识,提升理论和道德修养的需要,也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需要,更是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需要。
一、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阐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思想主要从综合国力、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1]16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1]161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最核心的体现,国家强不强,既要看经济力、军事力和科技力,更要看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国家发展中起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是文化软实力之“钙”,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最本质的体现。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163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处于深刻调整和变革之中,经济全球化下各种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各种利益和诉求复杂多样,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汹涌”。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同样重要,没有社会的稳定和谐,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是痴人说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最大的社会公约数凝聚社会共识。引导人们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形成国家、民族和人民为重的共识,以良好的社会舆论和道德风尚维护社会和谐。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共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16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1]10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导向、规范和引领的作用,反之,“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1]105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冲击,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不可能任由其发展,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对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整合、荡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显然,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及阐述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来,习总书记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169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是世界优秀文明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是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169“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17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操守,历久弥新,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都为蕴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
二是源于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充分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一部华夏文明史,就是一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历史。古代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一部 《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全球化时代,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更加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放在全球视野中,在与世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学习、借鉴和相比较中,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其概括和抽象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它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开放包容的气度,不断吸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的思想
在对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究竟“为什么”做出科学回答以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习近平也做出了回应。他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16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培养个人之德,更要发扬国家、社会大德。二者尽管层面不同,但本质上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一方面,要培养个人小德。既从培育个人品德教育切入,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个人品德包括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家庭中的家庭道德,人际交往中的爱人之德。另一方面,要培养国家、社会的大德。在社会生活的中要明大德、守大德,严私德,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在对如何培育和加强道德建设上,习近平指出:“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就是大德,养大德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 学会自律。”[1]173不难发现,修德,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着手,人人皆可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要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梦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加强道德修养,争做道德模范,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也要从孝老爱亲、助人为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善成德。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1]183
四、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性质的阐述
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尽管没有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进行专门的论述,但是相关论述已经清晰的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可以概括为历史性、阶级性、价值性、潜在性。
一是历史性。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具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1]168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例证后,他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观念,既具有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具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1]17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也应立足历史,不能割裂历史。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关于核心价值观有无阶级性的认识上,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164
二是独特性。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3]52显然,在这里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思想、精神、观念具有的阶级性。阶级性也是一种价值观的最为根本的特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和社会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1]171“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华民族被外族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170这里,习近平尽管没有直接回答核心价值观的阶级性,但关于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思维,已经鲜明的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性或特殊性。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性的思想,是新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开展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鼓吹的“普世价值”批判的理论指南。
三是价值性。这里的价值,指的是一种思想或者理念对人的发展或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性的论述中,习近平主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和社会而言,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刻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168“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168对个人而言,“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1]173。
四是潜在性。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作为文化的灵魂,同文化一样,根植在人们的内心。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1]170在对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他指出:“把它融化在心灵里、 铭刻在脑子中。”[1]182
五、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的阐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关键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用了较大篇幅阐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方式,即如何落实问题。他的关于培育和践行方式的思想非常丰富,涉及到教育的主客体、教育方法、教育的要求、教育的特点等多个方面。
一是关于教育主体的论述。在谈到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在谈到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问题上,他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175对所有宣传战线上的党员和干部也提出了要求,他说:“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质结合起来。”[1]153-154
二是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谈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习近平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164具体而言,有榜样教育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 带动群众。”[1]164有隐性教育法,“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种文化形式、生动具体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1]165有理论渗透法,“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处不有。”[1]165还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172
三是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的原则。习近平的讲话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的原则,可以归结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渐进性原则和合力的原则。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北京大学师生谈话,谈到五四精神时,习近平指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持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广大青年要坚持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持和践行。”[1]168在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时,讲到:“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1]18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则在两次谈话中充分体现出来。关于渐进性原则,习近平谈到:“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到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关于合力原则,他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1]184“各级社会管理都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1]165等等。
总之,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是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理论指南。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杨丽明,林卫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N].中国青年报,2014-03-2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