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问题解析

2015-03-29

关键词:产业化文化产业资源

宋 朝 丽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文化传播系,河南 郑州 450044)



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问题解析

宋 朝 丽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文化传播系,河南 郑州 450044)

豫商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影响深广,是我国商业文化资源的重要支脉。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科学地梳理、界定、整合豫商文化资源,综合判定豫商文化资源的客观属性、开发价值、产业化程度,解析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工程中存在的产业形态单一、开发模式僵化、产业理念滞后、产业体制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基于科学发展观,提出豫商文化资源开发产业化的立体型规划、产业链升级、多元素融合、辐射性扩张等路径,这不仅对于传承优秀豫商文化资源、振兴河南文化产业有着重大经济、社会价值,而且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颇有益。

豫商文化资源;文化市场;产业化;科学开发

繁荣商业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商业文化产业开发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提升地方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原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豫商文化是中原文化资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豫商文化资源进行价值性挖掘,通过产业化途径将其发扬光大,不仅可以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发挥豫商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然而,目前豫商文化资源的挖掘并不充分,产业化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研究豫商文化资源的凝聚整合、产业化开发等问题,对其发展路径进行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豫商文化资源梳理及产业化开发要素

(一)豫商文化资源的梳理

豫商文化是具有地域性和商业性典型特征的文化。地域往往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多意义上是一个社会文化概念,因为,某种文化总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们社会活动的表征,某一地域往往是居住密集的人们社会生活、社会交际的范围标志。在此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现象[1]。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河南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发源地,豫商文化与中国商业文化同根同脉。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历史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后其国都频繁迁移,早、中期曾定都郑州,至盘庚迁殷(今安阳)才使国都稳定。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商业、商品”的概念源于古代商丘。商族的先族东夷人从事物物交换活动,久而久之,就把从事这种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来交换的东西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商品交换活动叫“商业”,由此衍生的文化称为“商文化”,即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人们在长期商业活动过程中所积淀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2]。它包括商业制度、商业精神、商业建筑、商业设施、商品等方面[3]。河南是中国商业文明的轴心区,豫商文化是河南籍商人在漫长的经商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的地域范围限定在河南,其内涵包括豫商物质文化、豫商制度文化和豫商精神文化。豫商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久远,但这里的“豫商”主要指明清时期及之前所形成的以怀商为核心的商帮文化,并区别于2004年以后提出的“新豫商”。研究豫商文化资源,可以发现它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豫商表层文化。主要是指物质文化,它是豫商文化最直观的展现,是豫商文化辉煌的直接佐证。豫商物质文化包括有形商品、古遗址、古商城、古庄园和商业会馆遗址等。从地域层面讲,它包括以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为代表的古商城,以朱仙镇、赊店镇为代表的古商业重镇,以康百万、叶家大院为代表的古庄园,以陕山甘会馆为代表的商业会馆遗址,以及一大批反映豫商文化的商品如钧瓷、四大怀药、朱仙镇版画、《清明上河图》等。

豫商中层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品牌文化、豫商人物、故事传说等。豫商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依据前人经商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营理念及规章制度。这些理念制度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孕生的,包括信用制度、贸易制度、行会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等。豫商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名气很大的品牌商号,如怀药中的杜盛兴、协盛全、同兴隆等。古豫商有不胜枚举的巨富豪杰,如商业鼻祖王亥、儒商子贡、商圣范蠡、爱国商人玄高、情商吕不韦、药王孙思邈等。他们的辉煌成就,不仅体现在堆积如山的财富上,更体现在其思想理念和经营智慧对豫商活动代代相传的影响上,如迄今仍流传的他们经商理财的大量历史故事,乃至于传说、节庆、民间风俗等。

豫商深层文化。豫商以河洛文化为中心,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豫商儒学精神。儒学与商者的结合体,表现为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者的财富与成功。商者“为儒”的过程是其灵魂欲得到满足的过程,“为商”的过程是其发财欲得到满足的过程。传统儒商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经商致富的活动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在文化层面即是儒商文化。豫商文化在此方面具有显著体现,也是豫商文化的典型特征。豫商儒学精神可概括为:重义轻利,诚信经营;富不忘本,热心公益;耕读传家,勤俭节约;捕捉机遇,敢于创新。这些豫商儒学精神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便在当今,它仍然影响着豫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要素

第一,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价值。在豫商文化资源的储藏库中,并不是所有的豫商文化资源都适合进行产业化开发。豫商文化资源既然属于文化资源,其开发就涉及“文化资本”的概念。文化资本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书中提出的,它是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形成的文化生产、文化服务[4]。文化资源只有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之中,将其中具有产业化开发价值的部分转变为文化资本,进一步转换成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才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豫商文化资源的价值可以从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衡量,经济价值可以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进行分析,而文化价值则从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象征价值和真实价值等方面去判断[5]。现有的豫商文化资源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如古商城遗址、商业会馆遗址。对于这类豫商文化资源要适度开发,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并不是不开发,而是要在确保其不损坏其历史本来面目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有限开发;同样,保护为主也不是不开发,保护是为了可持续开发的恒久性,或者说是为了创造更大、更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种虽属于文化产业范畴,但特色不够明显,开发价值不大。如豫商精神中的诚信经营、重利轻义理念,与其他商帮相比区别不大,所以市场开发潜力较小。这种豫商文化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承光大上,应组织学者在深入调查和查阅文献典籍的前提下,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潜心研究,形成系统化理论或思想体系,使其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第三种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其消费特色明显,市场开发潜力较大。如中药文化、豫商人物、品牌商标、节庆会展等。这类文化资源具备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条件,应该成为产业化开发的重点。并且,在开发中利用现代社会的科技手段,适当融入一些豫商历史精神文化元素,不仅会放大其开发的经济价值,而且会使消费者得到某种精神需求的满足。

第二,明确豫商文化资源的可产业化程度。历史是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描述,描述者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描述是清晰的,有些是模糊的。豫商文化资源不仅沉淀在历史文化之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且不同豫商文化资源往往交融在一起,难以分辨其可产业化开发的程度。因此,在科学判定某种豫商文化资源开发必要性的前提下,要以既尊重科学又实事求是的态度,厘清其开发的边界,评判其开发的经济及社会价值,研究其开发的可持续潜力。为此,就需要为豫商文化资源确立明确的产业化开发标准。这方面可借鉴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如江蓝生提出的文化资源评估标准,从资源品相要素、资源价值要素、资源效能要素、发展预期、传承能力等方面对豫商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进行评估[6];苏卉提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通过量化分析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进行评价,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7]。这类评估虽是为市场开发服务的,但需要由专家组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性评估,通过评估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开发方案。这样,不但能够减少盲目开发,而且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第三,确立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阶段性。豫商文化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一样,其发展一般要经历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产业化开发主要体现为销售文化产品、旅游门票等方式,主要特征是文化产品的简单复制和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以粗放经营甚至简单作坊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盈利较少。如目前怀帮文化的开发就仍处于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则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以创意科技和灵活经营为主要特征,其开发的文化产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文化与资本的融合。如钧瓷、清明上河图的开发就处于产业化的高级阶段。对豫商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同的阶段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同时要善于将初级阶段的文化资源开发升级到高级阶段。

由此可见,豫商文化资源的开发要经历从文化资源出发,使其转变成文化产品,然后通过规模化经营形成文化产业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化成功的关键是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全面科学的人才队伍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成就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社会、企业的通力协作下,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借鉴江蓝生在200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的评价标准,从资源品相要素、资源价值要素、资源效能要素、发展预期、传承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豫商典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程度呈现为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开发程度高,已成规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经济效益。商城类包括:开封古城(八朝古都),典型体现为“东京梦华”;洛阳古城(九朝古都),典型体现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商业市场类有禹州药市,这在明清时期是国内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商品类包括:开封木板年画,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钧瓷,被誉为“国之瑰宝”,是宋代五大官窑之一;洛阳唐三彩,享有“唐代陶器精华”的美誉;开封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名画),反映宋都繁华景象。中华老字号类有开封百年老店“第一楼”的传统名吃小笼包、洛阳创建于1895年的中华餐饮名店“真不同”等。

遵循直观性原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感性认知,使学生能更透彻的理解课本内容。例如在讲解“多普勒效应”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汽车鸣笛的视频,之后要求学生思考,如果一辆汽车边鸣笛边从你旁边经过,你是否能靠听觉判断出这辆汽车是靠近你还是远离你,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人们听到汽车鸣笛时的声调变化。

第二层次,中等开发程度,初具规模,已有一定经济社会效益。商城类有商丘古城,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商业重镇类有开封朱仙镇,其为明清四大名镇,以木板画、岳飞庙为代表。商业庄园类有:巩义的康百万庄园,它被褒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筑典范”;商水的叶家大院,是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间庄园之一。商业市场类包括:辉县百泉药市,为全国三大药交会之首;淮阳太昊陵庙会,是区域性祭祀、商贸活动;浚县大伾山庙会,为华北四大庙会之一。商业会馆类有开封山陕甘会馆,为明清经商聚会场所。商帮类有焦作的怀川药商,史称“明清十大商帮之一,豫商核心”。商品类有焦作产的山药、牛膝、地黄和菊花,誉称“四大怀药”。商业名人类有淅川的范蠡,享有“文财神”、“商圣”声誉。中华老字号类有:商丘的归德大有丰,创于顺治年间,以生产酱菜为主;洛阳的“八景”,为河南餐饮名店,特色为河洛八景宴。

第三层次,低等开发程度,虽有开发但不充分,经济社会效益初见端倪。商城类如郑州商城遗址,名为中国商业城市兴起地。商业重镇类有南阳赊店镇,它是万里茶道中转地、商贸集散地。商业名人类有:商丘的“商业鼻祖”王亥;浚县的“儒商鼻祖”子贡;禹州的吕不韦,体现的“情商”;洛阳的“商业理论首倡者”白圭;郑州的弦高,誉称“第一位爱国商人”。

(二)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缺陷分析

目前,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形态主要是旅游产业和产品销售。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在资源开发形式上开始注重多样化,如2014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河儿女》,通过抗战期间钧瓷商人的爱国行为来宣传豫商精神,可谓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成功案例。但是,整体评价显示,豫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程度不高,仍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较大开发空间。以下这些缺陷期望能随着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程度的提高予以克服。

第一,产业形态单一,开发模式僵化。在开发方式上,豫商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以旅游产业为主,产业形态单一。河南有大量的豫商名人和文化遗址,在全国享有很大的知名度,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但在开发形式上则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以旅游景点为主,以门票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缺乏深度的开发与利用,相应的文化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创意和特色,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相对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而言,豫商文化资源并没有与会展、影视、传媒、网络、动漫等产业有机结合。以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为例,康百万庄园作为大型封建地主庄园,被称为豫商的精神家园,无论在建筑风格、文化氛围还是在经营理念方面都极具特色,同时还留下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可谓资源丰富。但康百万庄园的开发仅仅停留在观光旅游和门票收入这样非常粗浅的水平上,没有可体验互动和参与的娱乐项目,没有相关文化衍生产品,没有相关影视作品,没有相关产业链,更没有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长远规划,使得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处于被悬置的尴尬境地,实际上是对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开发理念滞后,产业要素不高。长期以来,河南经济的发展要么依赖自然资源,要么依赖传统旅游业,没有意识到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对豫商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对豫商核心文化认识不清。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必要的文化资源依赖,还需要依赖科技、资本和人才三个要素,目前豫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几个要素方面都存在欠缺:首先,科技水平低。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豫商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依赖的是文化资源,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以传统工艺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品牌竞争力较弱。其次,资金投入少。豫商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投资和产业自我投资。近年来,国家虽然重视文化金融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河南省仍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不信任不看好,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豫商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再次,人才缺乏。豫商文化产业缺乏既了解豫商文化又精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大制约了豫商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

第三,产业体制落后,创新能力差。体制改革是豫商文化产业取得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豫商文化产业隶属于河南省政府和文化厅主管,国有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受到政府机制体制的约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输送和传递,经济效益不高,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很难产生,产业化发展缓慢。体制束缚使得豫商文化产业很难创新,而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在于占有多少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对资源的创新开发。以好莱坞为例,好莱坞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题材创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对这些故事进行市场化运作和重新包装,创下了巨大的票房收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豫商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因创新能力不足,文化资源的潜力并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单纯依靠旅游带动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向下坡路,影视剧等文化产品的粗制滥造、简单雷同,很难适应人们的审美需要,亟需进行变革。

三、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路径

豫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结合河南本地的文化禀赋和地域特点,充分利用豫商文化资源的本土优势,同时要挖掘豫商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使豫商文化不仅为本土人民所接受,而且能够受到全国和全世界的欢迎,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今天,豫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必须寻求适合互联网时代产业开发的新模式,建立完善的机制体制,从而为豫商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保障。针对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产业化开发豫商文化资源需遵循以下几条路径。

(一)立体型规划

继续推行文化体制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是制约豫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因素,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清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政府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预文化市场:制定法律、进行管制、津贴补助[8]。首先,组织保障。近年来河南省从省到县(市)都成立了文化工作领导办公室,这对于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领导,克服多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其在豫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企业存在无形资产评估困难、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太利于文化企业的发展。为此,需要加强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成立文化投资银行及文化投资基金,还可以借鉴现在比较流行的众筹模式,利用互联网来解决资金困难。再次,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利用河南省的高校资源,培养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发挥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智库作用,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到河南工作。同时,要注意对民间艺术人才和现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文化品质和管理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富有创意精神、适应当代文化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这已成为文化市场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9]。

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顶层设计。要对豫商文化资源及发展格局进行整体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豫商文化资源开发的重点。河南商业文化资源在地域上分布较广、资源零散,在开发中要有整体意识。在豫商文化产业布局上,要构建郑州、开封、洛阳、商丘、焦作等不同版块,每一个版块的商业文化资源禀赋不同,各具特色,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侧重点要有所不同,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同时,要打破地区、行业和部门的限制,整合各类优势豫商文化资源,在现有资源优势基础上,形成特色豫商文化集群,如开封旅游产业集群、禹州钧瓷文化产业集群、镇平玉雕产业集群等,促进豫商文化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还可以将豫商文化资源的发展与国内经济带建设相联系,利用河南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发挥豫商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京杭大运河产业带建设中的作用,促进豫商文化大发展。如在旅游上,可以将康百万庄园与山西乔家大院、山东牟二黑庄园、安阳马氏庄园合作开发旅游线路,体验庄园文化。

(二)产业链升级

产业链经营在文化产业商业经营模式中居于核心地位[10]。产业链升级和全产业链的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目前,在河南省商业文化产业中,传统产业比较多,新兴产业比较少,初级文化产品占据主要市场,以粗放型经营为主,无论在产品形态还是经营模式上都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要促进豫商文化产业链的升级,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快文化与创意、科技相融合的步伐,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豫商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能过度依赖旅游景点门票收入,而是需要扩展思路,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如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馆开发的创意产品,利用科技和创意,使传统文化资源重新焕发光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豫商中将传统钧瓷工艺与首饰相结合研发的钧瓷首饰也在市场上受到了人们的一致欢迎,是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另一方面,注重产业链的拉伸,打造豫商文化发展的全产业链。产业链分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种,将两者结合到一块打造立体式综合产业链就被称为全产业链。豫商文化资源全产业链的打造,从垂直层面来说,需要在产业链上游加强与电信、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为豫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在产业链下游增强与娱乐业、旅游业、相关制造业的融合,为文化产品提供更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从水平层面来说,需要加强豫商文化企业与消费品市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产权市场的联系,打造一体化的文化市场。如对豫商名人文化资源的开发,就应当打破传统的旅游景点开发模式,通过文化名人主题公园、实景演出、文化节庆活动、影视剧制作、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娱乐参与体验等方式打造全产业链,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盘活。

(三)多元素融合

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具备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和社会两个辅助要素。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进步和管制的放松,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不同的产业不断进行融合,传统产业的形式在发生改变,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是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大背景,豫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需要跳出豫商甚至文化产业本身,从更宏大的背景中去把握豫商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就是说,豫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与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相结合,豫商文化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是指使用豫商文化产品作为生产要素的产业,包括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旅游业,后向关联产业是指为豫商文化产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产业,包括教育产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等。豫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联系密切,需要促进其与金融、科技、农业、教育、建筑业、旅游业、工业融合发展。

以怀庆商帮为例,怀商在明清时期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怀商文化资源产业化,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与旅游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改变单一的门票景点经营模式,开发旅游商品,创造满足游客需求的娱乐休闲设施和购物环境,注重开发体验和参与式的旅游项目;二是与科技相融合,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怀药,可通过历史故事、绿色环保的健康意识宣传以及高端科技新产品的开发,提升怀药的人文价值和科技含量,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与影视传媒相融合,挖掘中药文化和怀商历史名人,以及怀商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信仰,打造优秀的影视作品和大型实景演出节目等,提升怀商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四)辐射性扩张

文化具有辐射性,能够渗透到各个行业中,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产业辐射是产业通过物质、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交换发生经济能量的转移,从而引起相关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多指某一区域内的产业和企业对该区域经济的影响。具体来说,豫商文化资源产业辐射力的发挥取决于豫商文化精品的打造和品牌效应的发挥,以优势品牌带动豫商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与发展,扩大豫商的知名度和在全国的影响力。豫商现有的文化品牌包括怀商文化、钧瓷文化、古商都文化、庄园文化等,要“通过合理组合、精心包装以及有效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然后借助这些成熟的品牌带动其它产品的共同发展”[11]。河南发展商业文化,必须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的文化精品,包括特色旅游景点、影视精品、演艺精品,以培育和提升品牌,壮大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豫商文化产业辐射作用的发挥,还需要借助于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目前在河南文化市场规模大、品牌响、实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仍然不多,没有出现像杭州的宋城演艺这样大型的优质文化企业,产业影响力相对较弱。为此,一方面需要打造一批优秀的专业的豫商文化企业,积极推进文化企业的跨地区、跨界兼并重组,实现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要发展特色豫商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豫商文化产品中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产地较为集中的产业,如镇平玉雕、洛阳唐三彩、民权画虎村、朱仙镇版画等,形成生产、研发、销售一条龙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豫商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对豫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否则盲目开发会给豫商文化资源带来不可逆的破坏。豫商文化资源产业化不仅针对河南,还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国际化、大视野的战略眼光和胸襟,通过文化博览会、经贸洽谈、人才交流等形式,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使豫商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张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

[1]艾伦·J.斯科特.城市文化经济学[M].董树宝,张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2]庞毅.商业文化的概念及研究范围浅议[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0(1).

[3]史诗中原.中华商业文明的发源地[J].时代青年,2009(1).

[4]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6卷.

[5]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1.

[6]江蓝生,谢绳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苏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9).

[8]大卫·赫斯蒙托夫.文化产业[M].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3..

[9]任志明.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策略与构想——以甘肃为例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10]张立波,陈少峰.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何以可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11]科特勒.营销管理[M].王永贵,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103.

2015-01-26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豫商文化研究项目(SZYSWH2014-04)

G124

A

1000-2359(2015)02-0046-06

猜你喜欢

产业化文化产业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资源回收
系统产业化之路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