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博中的后现代价值观趋向

2015-03-29何孟杰郑育琛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价值观大学生

何孟杰 郑育琛

(厦门大学哲学系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2013 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校园微博用户已逾3000 万,平均年龄为20.84 岁,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应用与发展的主力军。[1]甚至有学者把大学生称作Web2.0 时代的“媒体寄居蟹”,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繁,导致信息需求和社交需求相对旺盛的大学生受众很容易成为微博的高度依赖用户。[2]作为透视青年价值观的一面镜子,微博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承载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趋向变化。处在“传统”、“现代”、“后现代”这三种价值因素共存于同一时空中下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后现代价值观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爱情、信仰、消费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本课题试图探讨大学生微博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上体现的后现代化倾向,通过联系福建省的5 所高校的官方微博负责人,由其推荐3-5 个最能反映学生微博活跃度的微博账号,添加其为粉丝,根据微博的粉丝量、活跃度等依次排名,选取出20 个微博ID 确定为研究对象,然后跟踪该账号一个月的原创和转发的微博发布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截图,共获取了3002 条微博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然后把全部微博文本进行类属分析,建立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和核心编码。

一、微博形式所折射的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一词源起于以对现代性反思、批判和否定, 试图摧毁现代哲学规范、模式和中心等为基础建构的哲学理念,从而建立于“多元性”、“不确定性”、“相对性”为基本特征的哲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从后现代主义流派来看,主要有以福柯、利奥塔、德里达为代表主张摧毁、否定、解构、消解、拒斥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和以罗蒂、霍伊、格里芬为代表主张对话、沟通、感受、创造以及对世界关爱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者共同构筑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景观。[3]后现代价值观是受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在价值观的内容、特点、具体表现上出现与现代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它是后现代主义在价值观领域的影响和体现。从研究的微博文本形式上看,其后现代的特征明显。

(一)微博的碎片化表达,消解整体

微博发布时受140 字限制,决定了发布者只能选择最重要的、最易表达的信息。碎片化是其基本的特点:“茶喝多了,失眠了~”、“下雨天,真冷,不开心”、“我觉得睡前应该说点什么……好吧,即便有蚊帐我还是听到了蚊子在唱歌……”短短的10 多字随时、随地、随性地记录了发布者的生活琐事,表达了他们即时的心情故事。微博的碎片化特点还表现在字数受限,使得发布者常常需要把一个完整的信息打碎成一个个小片段,分段传播,通过复制拼贴、剪接、编辑、转录等方式来传递。例如微博为:“我可能很难改掉爱掉眼泪的坏毛病吧,下午看到一条不该看的微博,难受了半天。淋了雨.我爸关心我的时候我老觉得他干坏事了。他说这半年我变的容易沟通了……我有一堆臭毛病还有个坏脾气,但我就是我,在努力。”显然,发布者受限于140 个字的发布功能,复制了其手机上与其父亲短信互动的信息,辅以图片的形式使这则微博的内容更生动、直观、信息量更大。这种碎片化的语言表达和传播,正是否定整体性这一后现代特点的直接体现。

(二)微博具有开放式平台,解构权威

微博开放性平台特点还基于其开放性、虚拟性、隐匿性等特征,为他们掌握话语权、主动参与信息提供了空间,而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融合,更易激发大学生的原创热情,为他们提供了以独辟蹊径的方式显示智慧和才华的机会,创造出属于年轻人自己的文化,颠覆了精英或官方把握话语权的地位,解构了权威。有微博主对某学院官方主办活动“十佳歌手”赛进行现场直播,及时播报赛事的进展情况。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信息的获得不再只是依赖于活动主办单位的官方发布这一单一的渠道,而是可以通过“草根”的微博现场播报获得信息。在活动中,无论是“精英” 还是 “草根”, 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发表对“十佳”事件的意见、看法,参加讨论与交流,甚至辅助图片、文字、符号等来进行意见的表达,还可以发起微博投票、搭建沟通平台,这种不受约束、自由而开放的方式,颠覆了宣教式、灌输式话语体系, 凸显了后现代主义主张的颠覆正统、否定权威的特性。

(三)微博的即时性播报,去除中心

微博发布可以不受时间、工作、技术的影响,只要有网络信号,大学生可以凭借手机终端、电脑等进行操作,甚至在上课、开会以及任何空暇的时间自由地发布。2013 年3 月27 日下午,网上出现了厦门地区发生轻微地震的信息,马上就有人进行即时播报:“地震?没有感觉到。谁感觉到了呢?”一时间,地震的信息在微博中很快地得到了传播:“听说,地震了。算算时间点,我刚好在床上和厕所,妥妥的没有任何感觉。”“啊?刚才地震了?”微博上不少发布者对这样的信息进行了互动和跟进,这种强大的即时性播报和交互性基本实现了与受众的零距离接触,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主体的 “中心—边缘” 传播模式,这种方式深刻改变了精英独享文化霸权局面,形成了信息的去中心化传播,这正暗合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心和本原的批判与解构。[4]

微博的即时性特点还表现在其无距离性和瞬息性,它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Dylan 晗@孤独狼鹰@水月清华明露 :最亲爱的老弟生日快乐!”、“明天,8 点20 分,一起吃早餐@曾嘉翔可爱多”,这两条微博的发送者和接受者显然不在同一个场景中,发送者通过微博符号“@”进行互动,提醒对方接受信息或者传递信息,这种方式突破了网下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实现多元时空交接功能。

总之,微博这种碎片化的表达、开放性平台以及即时性的播报等特征契合了后现代消解整体、解构权威、去除中心的特征。微博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文化消费之新宠,“既与自身的发展与后现代文化大环境下的文化消费逻辑相一致密切相关,而它自身发展的逻辑又进一步强化和形塑了大学生对时空的定义、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定的标准”。[5]

二、微博文本内容的后现代价值趋向

微博文本内容比形式承载能更多地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信息。我们整理出涉及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爱情观和消费观的微博文本,并发现其中有较为明显的后现代价值观趋向。

(一)大人生追求:简单而快乐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一台单反,一个背包。看这世界的美好~”、“每天都要让自己多快乐一点、多幸福一点~晚安~”、“世界上可以让我奋不顾身的事情莫过于吃!幸福有的时候只要一个榴莲口味的冰激凌就够了。”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劝勉年轻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一些大学生不再一味地追求发展和成就,而更加注重眼前的幸福快乐——“美食”、“消费”、“满足”,他们追求暂时而简单的快乐,对于不开心的事情认为没必要去考虑:“说真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大学拿什么奖学金,做什么样的班委,或者是讨什么样的老师开心,我只是想做我自己,翘想翘的课,跟喜欢的朋友聊天,与喜欢的老师交谈,平淡地过完四年,一切顺其自然而已,就这么简单”,“睡到下午+肚子饿+下雨=继续睡吧”。这些体现的是大学生追求简单而快乐的人生态度。 “在开满三角梅的铁路公园漫步,在中山路品尝着从中式到西式的美食,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还有暖暖的阳光和微风,就这样,很舒服、很知足@需要维生素color@金中136-张蓉。”这个微博所描述的无疑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镜像,他们用这种方式确证着自身的存在价值,这正吻合后现代人生观的特征。

(二)政治态度:“政治即生活”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政治是高高在上的,甚至是草根阶层难以融入和谈论的话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政治的随意评论和发表意见都会带来风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祭坛,特别是在大学生眼里,政治是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浓情中南 据说两会还没结束,法学院的‘童鞋’们就可是得瑟了:习大大,清华法学博士;李总理,北大法学硕士;李副主席,法学博士……”、“党校考试没过,党组织抛弃我了……”、“大家好!!我们是大头四人帮!!~叶大兰、汪小贝、汪小华、邹小汐~”。可见,政治在后现代社会中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政治不再是纯粹的政党政治,而更多的是生活政治。[6]政治人物不再只是用来仰望,而成为生活一部分。“在公正游戏中, 随着宏大叙事的崩溃, 人们不再去 ‘认同’伟大的名字和当代历史的英雄, 而是开始自己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7]在大学生的微博中,他们可以充分表达对政治的看法,而且生活处处是政治。

(三)宗教情感:“上帝是朋友”

尼采在宣告“上帝死了”之后,福柯又呼告“人死了”,人们的信仰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大学生眼中,佛和上帝不再是宗教和信仰的象征,而更多地被用来表达祝福、调侃生活甚至自我解嘲。“@Crazy World 疯狂世界:明天的愚人节表白简直弱爆了,清明节表白才是王道。万一被拒绝,可以说:啊,刚才被神附体了!”、“谢谢上帝让你和我在同一年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上帝和神不再是宗教哲学里的概念,在大学生眼里,他们可以和上帝和神平等对话,可以借用他们自我解嘲、调侃生活。“一天我救了佛,佛说:我可以让你许个愿。我对佛说:让我所有朋友身体健康!佛说:只能四天。我说:好,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佛哭了:以后你所有的朋友将天天健康快乐!@新学期郑妈咪要加油@好好先生。”甚至佛和上帝已经成为他们的朋友:“我即刻需要一个信仰,让我仟悔”。信仰不是内心的坚定追求,而是“即刻”需要。宗教已经不再引发他们对人生终极关怀的思考,关注内心的自我需要正日益替代宗教的信仰。

(四)爱情取向:在乎曾经拥有

“爱情”是大学里绕不开的永恒话题,当前大学生婚恋观的后现代趋向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爱情的期待和信仰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陪你一起慢慢变老”的承诺,而是只要曾经拥有的满足:“一万年太久,爱我,现在”。“浅望幸福,不写忧伤,红尘三千,不道惆怅,不问花开继续,只问浅笑安然”。“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样子遇到最对的你,多好~”。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物质基础的匮乏难以为爱情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难以承担天长地久的责任使命,某种意义上给大学生们“只在乎曾经拥有”这种爱情观提供了合理性的解释。“最近太多身边感情受挫的人了。无法兑现就别承诺。看不到未来就别牵手”。虽然博主并不认可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追求,但却无奈于现实中大学生无法牵手未来的爱情结局,这则从另一方面反衬出大学爱情的现状。“@灿烂的夏忆:你……,别没事来逛老子的微博和qq 好不好,分就分了,你能不能爽快点,你不嫌丢人老子还嫌丢人呢。”这些都折射出大学生在男女爱情之间,抱着更加坦然、轻松的态度,两个人不适合就可以分手,分手不再是痛苦的事,分手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恋爱,“爱一个人就接受他的全部,甚至包括接受他的离开”。

(五)消费诉求:即时满足

“想吃芒果冰、芋圆冰、抹茶冰、花生冰、红豆牛奶冰,热爱大夏天的唯一理由”。“你们老是大半夜发吃的,可有意思?敢不敢不多发几样?以下是鲜虾肠粉、皮蛋瘦肉粥、孜然鸡软骨、煎饺、葡式蛋挞、雪山包、流沙包、紫薯芝士挞、杨枝甘露。”“回家路过超市。本意是去买瓶矿泉水…可是回家一打开书包…我怎么买了这些…我的矿泉水呢!!~”。在微博上,和消费有关的微博文本并不少见。大学生对时尚、消费有着天生的敏感和本能的爱好,在消费观念上,超前消费成为部分大学生的时髦,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哎呦,一时脑晕来烫发染发,表示作为女屌丝的我,又没钱了!接下来只能吃食堂了” 。“不小心淘宝,不小心看上了两件短袖,不小心就买了下来,于是安慰自己说:就当奖励自己,犒劳自己拿了二等奖学金。这是多好的理由啊!”大学生的这种超前消费观已经烙上了深深的后现代价值趋向。

三、解读与重构:微博折射的大学生价值观

微博的流行,其意义并不仅限于它是一种网络传播媒介,更重要的是,它还发挥着传播思想和建构观念的价值导向功能。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所构建的后现代价值观已经成为一种大学生群体的亚文化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带来一定冲击和解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对大学生微博所折射的后现代观进行分析的同时,有必要对微博这一事物的流行机理、传播内容以及背后的价值建构进行分析和解读,重新建构微博与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内在的关系和意义,为新形势下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思想自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流行机理:网络传媒与社会现实的契合

微博的流行,首先得益于自身强大的传播功能优势,零门槛的准入、强大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与受众的“零距离”,一个词语、一张图片和一个人物在一夜之间就会占据网络世界的每个角落,不仅为几乎拥有微博的大学生主导传播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想像力,更为他们以借助网络展示和传播自己的智慧和创意提供了便捷。其次,微博的流行还在于微博主要使用群体——大学生。凭借一个账号、一张照片、一段视频,140 个字,微博在共享与传播“我思、我见、我说”理念的同时,更用它的微动力输送多元趣味、创新话语空间、改变社交生态、变革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多样性与价值的多元化使得新的后现代元素开始取代原有的正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份额。而大学生无疑成为这一后现代文化的主要引领者。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以更加敏锐的认知能力捕捉社会出现的新事物和新观点,这些观点和事物一旦被搬到微博,通过微博强大的评论、转发功能,信息的传递呈现几何级裂变扩散,经过再创造、再发布、再转发,在这个累计叠加并集合的过程中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网络舆情的生态环境。可以说,一定的社会现实、舆情热点与大学生和网络传媒的有效契合,便形成了微博流行的内在机理和强大的驱动力。因此,正视微博的非“微”力量,积极探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的流行机理、传播功能,才能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价值形态的制高点。[8]

(二)价值建构:多元时空压缩下的价值折射

尽管我们仍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但发达国家在高度现代化之后出现的后现代价值观在当代中国青年中出现。“后现代价值观在中国社会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发展处于复合时空状态的表征之一,表明了全球化背景下处于多元现代性场景中的中国社会文化及其成员社会心理变迁模式的复杂性,而中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则是这种复杂性的风向标。”[9]本课题的研究结论不敢说代表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特点,但所折射的后现代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的表现,则是基于一定的青年亚文化视角的探索。这些问题的思考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反思,因为“正如中国社会必须面对信息革命,不能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再来实现信息化一样,中国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尽早地面对和正视青年中的后现代价值趋向并加以正确引导”。[10]大学生价值观所表现出的后现代趋向,让人不得不担忧当前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所受到的冲击:多元化、个性化导致的对价值选择标准的无所适从,追求简单快乐的人生而带来理想的放逐,强调瓦解政治权威带来责任的消解,后现代价值观中的宗教情感可能导致虚无主义以及后现代价值观念中的幸福主义带来享乐主义,等等。因此,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工作,需要理性地看到微博时代主流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化被动为主动,重视主流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利用新媒体的手段渗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通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和建构[11],才是在实践工作层面值得去推进和探索的。

由于微博文本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且不少都为学生转发的文本而非原创,仅从其中文本本身得出他们的价值观的情况,在研究层面需要进一步的访谈才能更为确切地得出,这就给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是研究的意义在于透视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为我们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的制高点,有效服务于学生德行素养成人提供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1]朱廷劭. 2013 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EB/OL].http://www.psych.ac.cn/xwzx/zhxw/201308/t20130821_3915993.html,2013-8-21.

[2]刘振声.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J].新闻大学,2013(1):21.

[3]韩震.西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蔡鹏举、李国英.后现代视野中微博文化现象的解析[J].新闻传播,2012(10):17-18.

[5]张思成.玩弄碎片——浅论微博的后现代特征[J].电影评介,2011(21):40.

[6]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文兵.现代和后现代价值观的超越:多元中的追求[J].学术研究,2008(8):11.

[8]任艳妮.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4-99.

[9]吴鲁平、杨飒.从流行音乐看青年的后现代价值取向[J].青年探索,2013(1):6-13.

[10]吴鲁平.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1(5):41-45.

[11]余林、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5).

猜你喜欢

后现代价值观大学生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90后现代病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