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手段的“四字诀”
2015-03-29周承国
周承国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手段的“四字诀”
周承国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是增强公安机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有助于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又有利于充分调动群众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力量。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处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作为服从和服务于社区的社区警务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必须不断调整社区警务工作手段,借改革机遇强化警务职能,正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手段。
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手段
社区警务是指由公安机关主导,依托社区这一社会共同体而开展的警务活动,是警方和社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社区警务工作手段创新的出发点是依托社区、立足社区,组织社区民警开展辖区治安防控工作,深入社区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因情施策,因势利导,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手段,力求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取得新突破。笔者通过归纳和总结社区警务中一些具体有效的工作方法,从群众服务、社区防控、社区管理和沟通渠道上为社区警务工作手段创新做一简要梳理。
一、“心心相印”,做实群众服务
警民密切关系的形成和巩固,依靠的是社区民警与社区群众加强联系与交流,依靠的是社区民警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来实现。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民警维护一方平安、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的“三大职能”,做实社区警务工作,赢得社区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现“警爱民、民拥警”的良性互动,社区民警就得与群众心贴心。
(一)激发群众共鸣,倾听群众呼声
社区民警在入户走访中,注意观察交流对象,把握不同层次,区别不同身份,针对不同爱好,选准交流角度,激发群众共鸣,倾听群众呼声。一是找准“切入点”。与年龄较大的群众、治安积极分子主要谈近几年治安防范的可喜变化,谈目前巡逻的不足及公安机关需要改进的地方,谈民警的执法质量和态度转变等话题。二是找准“新鲜点”。与青少年群体主要谈如何正确交友、如何选择就业、如何戒掉“网瘾”等新鲜话题。三是找准“侧重点”。与在校学生谈校园的治安状况、学生间的互助互爱、自身安全如何防范等问题。通过分类谈话,民警与辖区群众从不相识到熟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配合到配合,实现良性互动,使得群众积极主动为民警提供破案线索,配合民警办案,形成警民共创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社区咨询,加大社区宣传
一是通过社区民警坐岗流动警务室,接待社区群众的来信来访,积极解答群众的疑问与求助,形成“有问题,有回音”的工作惯例。二是提供咨询服务,提供户籍、出入境、禁毒、法制等方面办事程序,安全防范提示印制成小册子发给群众,为群众提供答疑服务,增进群众对警务和法律知识的了解。三是通过上门服务、宣传教育、发动群众等多种形式的工作,将社区警务工作融入到社区居民的平常生活之中,切实提高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激发广大居民参加社区警务建设的热情。
(三)提升工作水平,用心贴近群众
社区民警要时刻用“四心”提升素质,延伸服务平台,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一要“热心”服务。警务室民警经常深入到鳏寡孤独、失学儿童、困难群众家中,访贫问苦,为群众解决各方面的难题。主动上门为群众代办身份证、户口本,送证上门,真心融入群众,满腔热忱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二要“耐心”处事。社区民警在处置邻里纠纷、搞好治安防范时,客观冷静了解实情,掌握事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让双方从对立到互谅互让。三要“公心”办案。在查处案件、纠纷等方面,坚持公心处置,明晰利害冲突,不偏颇,不轻信,以事实说话,凭法律办事,让双方当事人充分信任,自觉自愿接受民警调解。四要“细心”预防。社区民警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主动搜集不稳定因素,摸排不稳定隐患,主动上门走访调查,及时消除矛盾隐患,切实做到心中有数、防范在先。
二、“三位一体”,做活辖区管控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国内外警察部门的集中打击行动和专项治理虽然对遏制犯罪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遏制住犯罪的增长和治安问题的日益复杂化,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犯罪和治安问题。针对城乡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状况,在社区警务工作创新中要积极依托物管、保安公司和群防组织等安防资源,实行“盘活资源、分级管控、完善三防”的工作手法,多种方式拓展社区警务工作。
(一)盘活资源
1.强化对物管、保安公司的业务指导
以短期集训的方式,对城乡所有的物管和保安公司从业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培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法规的同时,现场传授以巡逻盘查、安全检查、纠纷调处、防护器械使用和擒敌技能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培训结束后,颁发上岗证,做到持证上岗。社区民警不定期深入小区核查,对无证上岗的物管和保安从业人员,由辖区派出所给予相应处罚。
2.落实社区治安防范“三连”责任制
在治安形势复杂、规模较大的小区实行民警、物管、保安从业人员三方连带责任制度,凡小区出现社会治安重大事件的,辖区派出所不仅要对社区民警进行责任追究,而且要对物管和保安公司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
(二)分级管控
1.实行社区治安管控三级防范和分类管控机制
对案件高发、群众不满、领导关注的社区(小区)实行一级管控,进行重点防范;对发案较少、基本安全的,实行二级管控,开展针对性防范;对全年无发案的,评定为“平安小区”,实行三级管控,开展一般性防范。
2.试点先行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警企共建和谐小区试点工程,主动上门与物业和保安公司沟通、协调,共同研究制定社区治安防范工作方案,充分借助物业和保安公司的力量开展针对性防范工作,提高小区治安防控水平。
(三)完善三防
1.完善社区基础防范
指导辖区各物业企业、保安公司全面排查整改所管理的物业小区的社会治安隐患,完善照明亮化、门禁对讲、视频监控、围墙护栏等硬件设施,健全值班巡更、人车进出管理、应急处理等机制,夯实防范基础;各派出所负责对未形成规模的居民住宅区的社会治安隐患和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排查,协调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村)委会完善安全防范措施,整治治安隐患,建立社区民警、社区居委会、居民“三和一”的治安防范群防组织,开展昼夜巡防。
2.提升小区物业技防水平
通过深入小区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走访业主等形式,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物业小区安装联网报警、视频监控等技防设备,扩大联网覆盖面,全力提升物业小区智能化安全防范能力。
三、“未雨绸缪”,做优人口管理
社区警务强调的是警民关系的互动,与社区居民之间更多的是服务关系,社区民警通过日常的警务工作,加深对社区内居民的了解,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有效的社区警务工作可以掌握第一手情况,这对社区治安的稳定意义重大。做好社区警务管理关键就是要抓好实有人口的管理,尤其是要在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口的管理上拿出新的办法、新的招数。因此,结合实际,利用“保姆”法、“托管”法和“知彼”法,为民排忧解难,实现小文章大做法,促进居民之间关系融洽,形成文明、安全、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推行“保姆式”服务,做好流动人口的分层管理
随着经济和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投资经商、务工创业、旅游休闲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为此,要立足社区警务,创造性地实行流动人口“四族保姆式”联动管理,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一是与市场、工商部门联动,管好流动人口的“经商族”。在社区内,凡是流动人口办理经商手续、市场内新增业户等,社区民警联系相关部门上门服务。二是与劳动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动,管好流动人口的“打工族”。社区民警每月与劳动招工部门联系一次,及时掌握劳动部门招工动态,做好“打工族”人员登记管理工作。三是与社区、村委组干部联动,管好流动人口的“投亲族”。每月与社区干部、居民组长、流动人口协管员联系一次,收集流动人口变化情况。四是与宾馆、旅店业联动,管好流动人口的“休养族”。及时督促旅馆按“四实”要求登记(实名、实姓、实性、实数)住宿,及时上传信息。
(二)践行“托管式”做法,做好外来人口子女安置工作
由于人口的不断流动,辖区内一般都会有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白天忙于生计,所以照顾孩子成了最大的问题。经常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没有大人看管,这种现象给拐卖儿童的犯罪嫌疑人有了可乘之机。为此,社区警务室和居(村)委会应共同组建“警民共建爱心托管所”。爱心托管所接收租住在辖区的外来人口子女,为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仅收取低廉的入园费用,亏损部分由居(村)委会或派出所协调公共单位补贴,并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托管所的环境。
(三)坚持“知彼式”做法,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管理
在日常治安管理中经常会发现许多闲散小青年聚集在美容美发厅、棋牌室、网吧等行业场所,这类人员大都刚出校门不久,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又没有正常经济来源,有些有违法纪录,有的虽然暂未发现违法行为,但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隐性违法犯罪可能性极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对此类人群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知其人。对在城区活动的闲散人员进行摸底建档,了解人数和人员组织构成情况,在接出警和办理案件过程中,注意对有劣迹闲散人员的发现和信息积累,在巡逻中注意对此类人员的盘查和发现。二是知其行踪。民警在工作、生活中注意收集积累此类人员信息,通过信息研判,弄清楚他们混迹的行业和场所以及日常交往人员,经济来源状况,深入了解掌握幕后者是谁,通过收集积累各类信息建立其人员交往的网络图。三是健全人员信息情报资料。此类人员隐性的违法犯罪活动一时可能不为我们所了解,但健全其情报资料将会对日后工作起到很大作用。
四、“以和为贵”,做细纠纷调处
社区是个大家庭,总有许多“麻烦事”。近年来,人们观念更新很快,征地拆迁、企业改制、贫富悬殊等因素导致群体性心态失衡加剧;社区生活中,相邻关系、水电煤气、通风采光、物品买卖、家长里短等因素都会引发矛盾纠纷,给社区警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避免矛盾激化造成群众上访或转化为刑事案件,在调解“小纠纷”时按照“摸排、调解、回访为一体”的基本方法来调解纠纷。
(一)事前摸排,发现苗头隐患
充分发挥派出所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和预警制度,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注意信息的收集,每月一次全覆盖排查,并定期上报不稳定因素。以社区民警为行动主体,积极对接“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排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人员,构筑信息收集网络,及时高效地获取、分析、研判各类不稳定因素线索,做到事前干预,事前管控,切实掌握不稳定因素的发展动向。
(二)事中调解,有效化解矛盾
健全民警接警的首接责任制,社区民警接到矛盾纠纷报警后,及时、高效、准确地开展调查取证。在调处过程中尊重证据,依照证据划分矛盾双方的责任,确保调解中的公平公正。各社区警务室协调司法、国土、财政、民政、妇联、供电等部门对辖区可调解的治安案件及纠纷联合调解,避免超权、越权等现象的发生,形成综调联动,多方合作介入,确保纠纷事态在控制范围内,提高调解的效率。同时,还特别邀请村民委员会、村小组等基层组织领导干部和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共同参与解决矛盾纠纷,充分发挥村级调解组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发挥老辈人在群众中树立的威信作用,把一些职能部门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就地化解,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群众的自治能力。
(三)事后回访,及时总结经验
对于一些难以化解、极易出现反复的感情纠纷、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和部分重点调解过的纠纷,实行矛盾纠纷调解后回访机制,由调解民警采取电话、上门、预约等方式,对已调解结案的矛盾纠纷当事人进行回访,详细调查调解后的实际情况以及调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对可能出现反复的矛盾纠纷进行再调解。同时,对调解回访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吸取处置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处置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现场调解水平,更好地开展工作。
五、“海纳百川”,做畅信息沟通
社区是社会组织的细胞,没有社区的安宁,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当前民众主权觉醒和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社区警务方式已难于满足社区管理的需要,要实现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就必须进行信息沟通手段的创新。从警务形势需要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对警务信息提出了更高、更深、更细的要求,警务活动的防控对象、打击目标分布在社区,而所有社会矛盾、不安定因素、犯罪诱因等警务信息资源都潜藏于社区,这些都必须到社区搜集掌握。离开了社区,警务活动就失去了根基和支撑。
(一)依托科技,研发平台
充分依托科技信息化手段,设计研发“派出所工作平台”,把重点人员管控、不安定因素收集、社会矛盾化解、人口信息采集、消防监督管理等各项社区警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标准、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定下来,使社区警务工作由“无形”转变为“有形”,不仅为社区警务高效运转、规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也为社区民警岗位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社区民警使用移动警务终端等信息化采集工具,将工作涉及的人、车、房、事等各类基础要素全部按规定标准采集录入“派出所工作平台”实行集成管理,使原来的“脑袋线索”、“纸袋信息”变为全警共享、动态管理、实时评估的“平台”信息。
(二)虚拟办公,现实功效
网上虚拟警务室依托社区警务信息网、聊天室、QQ、微博、微信等载体,密切社区民警与辖区群众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社区警务建设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发展。一是平常来访群众可通过警务室的视频系统接受所领导的远程视频接访,减少群众往返奔波路程,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通过网上公安局接受网上评警,24小时接受群众发出的手机短信评价建议及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并将结果反馈给群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利用互联网开通公安微博、警务QQ、微信公众号等网上交流工具,民警通过移动终端将网上警务室各项业务与自己手机进行捆绑,既可开展舆情监控、网上宣传等警务工作,又可拓展与群众的沟通渠道,随时随地为辖区群众零距离服务。
[1]蔡田,陈建中.以民意为导向深化社区警务建设[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9.
[2]金卫,彭俊平.创建和谐警务社区的思考[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1):42.
[3]张兆端.关于社区警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理论学刊,2004,(2):123.
[4]韩涛.论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创新—社区警务功能的强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04.
[5]刘建华.社区警务模式的中国特色思考[J].公安研究,2011,(3):33.
[编辑:李永新]
D631
A
1672-6405(2015)03-0013-04
周承国(1978-),男,吉林洮南人,硕士,吉林警察学院治安系讲师。
20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