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5-03-29项华录何春艳
□文/项华录 何春艳
(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建成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当前众多地方本科高校赖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课题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对应用型人才等概念的界定出发,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寻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措施,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地方本科院校,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地方性本科院校如何合理定位,引起学术界和相关院校的关注,既有实际行动,也有理论探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实践和反思,纷纷提出要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准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潘懋元,车如山(2009)认为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最佳结合,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相对应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是有区别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王运启(2012)认为应用型人才是集“复合型、实践型、集成创新型和团队型”于一身的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边缘交叉思维倾向、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刘耘(2006)指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刘维俭、王传金(2006)从产品的生产过程出发,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三类。
吴阿林(2006)将人才从宏观上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这是一种科学、合理、通用的分类。但是应用和理论不是完全对立的,应用既包括操作性技术应用,也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应用等。如果仅是简单地把“学术”从“应用”中剥离,则难以对应用型人才做出性质、类型、层次及规格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分类,也容易形成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走职业院校之路,无法清晰地表达职业院校与地方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异同。应用型人才主要致力于利用科学原理改造世界,通过社会实践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和精神财富。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发现、分析、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而非仅仅具有动手能力。
二、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大多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即使是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多是流于口号,培养目标模糊,按学术型人才的路子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导致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性不强,两不像、两不强。甚至有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就是以损失学术性为前提,是向职业院校靠拢,这种学术型导向的人才观念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起到了一定的阻碍。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虽然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认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型的人才,学术界的探讨也不是十分清楚,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此标准就更是不甚了解,各种观点之间存在分歧。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还存在很多争议。例如,有些学校明确提出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可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却提出建设和学术型人才一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使地方本科院校对自己各学科的专业目标定位不很明确,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定位,学的知识多而杂,致使学生毕业以后社会竞争力不强。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和类型,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理论教学实施是轻车熟路,教学成本较低,实践教学需要自己摸索创新,又受到场所设备等条件限制,即使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没有实际去做,流于形式。大多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对于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校企合作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较少采用,偏重于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重视不够。考试考核评价上偏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大多采用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价考核方法。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仅进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第一课堂之外还需努力建设第二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要重点建设相应的具有产学研功能,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的实验中心或实训基地,从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但是当前,许多高校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实践实训基地不足。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实践条件限制,对于实习等实践环节采取分散自主实习模式,造成了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很难使其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
地方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财政划拨办学经费,属地方政府行政单位管辖,应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作为其根本任务,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地方本科院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区域性、地方性。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就是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各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没有很好地突出服务地方这一特点,没有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如何更好、更多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上。加上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性,很难培养真正的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就难以取得地方政府的真正支持。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总体薄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总体薄弱,缺少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需要一大批熟悉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也熟悉具体岗位操作,有良好的实践工作能力和经验。而大多地方本科院校多数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在相关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往往不能落到实处。
三、对策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预期和规定,体现着一系列思想观念,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前提条件,否则会影响到其发展的后劲和前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高职高专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首先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好的科技应用、推广、转化能力。这类人才是既具有高等本科教育性,又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性,集学术、技术、职业于一身,是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优化组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要突出应用型,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建设,发挥优势,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化教学改革,形成完整的、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体现应用性的特色。教学体系要从理论主导型向理论与能力并重型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需求,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和岗位前沿要求。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当减少纯理论性、学术类的课程,增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
第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要积极推行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要强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创新训练,要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实时关注技术发展的趋势,做到知识与技术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和实训的整合,学生能力模块与市场需求的契合。
第三,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按照学生应用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活动。形成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转化、技能操作、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四,创新教学考核方式。教学考核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考核对于检查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学习、加强学生管理以及推动教学体系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应用型人才是行业的“师”字号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经济师、律师、教师等,其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理论水平较实,实践能力较强。因而,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考核不仅重视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培养等。地方本科院校要以生为本,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式,把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以能力考核为主,把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结合起来。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口试答辩等配合书面考试,使考试能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要时引入社会评价机制,由第三方进行的质量评价方式,如定期邀请企业、人才中心和人才评价中介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质量测评,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建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应突出服务地方的特点,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建设学科、设置专业,在专业开设上紧贴岗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建设支柱产业开设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校企校地共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政府通过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宏观政策,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对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放方面的优惠。
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积极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办学优势,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建立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运作,以期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聘请社会和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老师,承担有关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指导,委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结合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具有产学研功能,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实验中心或实训基地,使之不仅成为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场所,而且成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成为政府机关、企业及事业单位相应层次人员岗位技能培训的基地。
(四)强化师资建设,打造应用型教师团队。师资队伍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因而地方本科院校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通过鼓励本校教师经过培训通过鉴定取得职业师资格,要求教师到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挂职锻炼,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绩效分配等对于应用型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教师向应用型教师或“双师型”教师转变。另外,通过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的行业骨干、资深专家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全面、实质参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主讲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指导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明确自身办学定位,拓展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然。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自身、完善教学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胡卫中,石瑛.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4.
[3]潘晨光,何强.人才培养体系:从“h”型到“H”型[J].职业技术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