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法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2015-03-29梁德华
梁德华
一、审计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社会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应的,审计环境的变化往往也决定着审计的发展和前进方向。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内审协会(2013)对内部审计进行了最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不同的审计环境要求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发展也受其审计环境的影响。在我国,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内部审计理念正在向治理、风险与价值转变,从单纯的“查错纠弊”的财务审计拓展到风险防范和增值服务的管理审计范畴。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SWOT分析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不断提出新的职能需求,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从财务导向和管理导向向风险导向的变化过程(冯均科,2013)。在此过程中,国外很多大型企业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入到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审计(广义的管理审计)。在我国,内部审计转型方兴未艾,企业对内部审计的业务、职能尚缺乏明确定位。面对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有哪些优势、劣势,面对哪些机会和威胁,下面将采用SWOT分析法加以分析。
(一)企业内部审计优势分析
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确保现代企业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要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必不可少的地位。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着内控的运行,促进内部体系的改进,有助于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增强性内部审计概念的提出,表明内部审计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以服务为导向的新内容,内部审计在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相对于外部审计机构,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真实情况更为了解,可以及时获得企业业务活动和管理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进而能监督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相对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内部审计依附于特定单位,具有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轨迹,对渐进变化的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跨部门、跨区域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链条,这一特点使其相比其他部门具有信息优势。
(二)企业内部审计劣势分析
独立性是审计发挥作用的基础,无论是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还是政府审计,没有相对独立性,审计工作将无法开展。独立性作为审计的基石,决定着审计未来的发展高度。然而,相比于外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上具有天然的劣势,审计结果的公正性、权威性也相对较低,往往不容易被被审人员接受。我国现代内审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和行业准入要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内审人员业务责任能力有限。企业内部审计限于“查错纠弊,堵塞漏洞”,增值型内审活动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三)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
资源配置更多的交给市场,这是十八大以来发展经济的基本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以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则需要现代化公司结构和市场规律来保证。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中国,作为现代化公司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将越来越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隐蔽且不易控制,将使得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显现,承担的责任不断增加,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王兵等,2013)。
审计作为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审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对内、对外职能进一步分化,界限更加清晰。2010年9月,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唯一目标,而非旧框架“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相结合的双重目标,强调信息使用者是现存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他们在做投资决策尤为关注未来现金流量(王菁菁,2014)。财务会计准则的变化愈发强调决策有用性和面向未来,只要会计信息能够如实反映,不再强调是否已发生,这表明财务会计认定受托责任的职能进一步弱化,对外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成为主要目标,认定受托责任更多的由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承担(类似于离任审计、绩效审计的功效)。在我国管理会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技术环境的作用越发明显。信息化技术拓宽了内部审计业务范围,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同时,非现场审计、持续审计和云审计技术出现,大大延展了内部审计的时间和空间领域。随着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和转型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撑和科技助力,带来新的机会。
(四)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
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组织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业务也更加复杂,财务会计处理越来越以原则为导向,强调职业判断和反映经济实质,对会计、审计人员专业要求也更高。相比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在人员专业性、独立性方面都有明显劣势。在将财务报告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的外部化是必然的。对于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外部审计更是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而实施。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内审外包。一旦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强化,内部审计的财务审计功能将趋于弱化,企业内部审计空间将受到压缩。
信息化技术在简化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安全也带来了威胁。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数据信息从纸质形式转变成磁盘储存,审计可视性消失,会计数据能够被不留痕迹的修改、删除,增加审计风险。同时突发状况的出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干扰容易造成信息丢失,给审计工作造成困难。其次,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对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舞弊的发现往往需要运用会计、计算机、审计的多种技能。最后,跨部门、跨区域的特点使得企业内部部门审计掌握企业的一手信息,一旦企业的商业秘密、客户资料在内数据泄露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威胁。
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许多跨国公司或国内大型集团兴起与推广。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将原来分散在不同业务单位的财务部门的人员、活动、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企业集团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打包财务服务。财务共享中心的出现使得企业的一般性财务会计核算成为重复性、事务性、程序性的工作,相关财务人员脱离业务,沦为辅助岗位。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将一般性会计核算业务外包,交给外部财务公司统一处理。随着以云计算代表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构建国家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设想也被人们提及。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平台是微观会计信息生成与提取平台,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多层次信息共享共用。微观主体通过输入口将会计信息连接到信息平台系统,实现各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内部牵制,自动稽核和利益自制(赵西卜等,2013)。如果按照这一设想,会计主体之间会计信息的自动稽核将使得审计工作得到简化,部分财务审计业务将不再需要。无论是财务共享中心的出现,还是公众信息系统平台的设想,都表明企业的一般性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将成为重复性、事务性、程序性的工作。相对应内部审计中的财务审计工作也将大大简化,空间进一步压缩,这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将是极大的威胁。
(五)构建SWOT分析表
?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升级与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内部审计空间压缩的威胁。顺势而为,因势而变,内部审计应利用优势、把握机遇、规避威胁,实现内审的转型与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转型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内部审计作用从现有的事后监督逻辑转向事前、事中控制,功能从查错纠弊转向企业增值,业务类型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李曼,2013)。内部审计可以利用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优势,借助大数据的技术支撑进行准确的监督预测,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风险预警。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参与企业组织战略,确认和管理第三方风险,拓展信息安全审计,实现其新的发展(王兵等,2013).
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由财务审计到管理审计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对传统财务审计的遗弃。面对威胁,财务审计的升级创新将是其出路。在专业性财务会计处理愈发专业,一般性财务会计日趋简单的趋势下,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面临专业性财务审计做不来,一般性财务审计没的做的困境。此时财务审计的定位显得十分重要。企业内审的财务审计应定位于内部分权管理责任下的的财务自我保障和受托责任的绩效审计,并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财务审计的创新与升级。内审的财务审计应当以过程的实时性审计作为突破口,将时间节点前移,审计内容更新,鉴证职能异化(冯均科,2013)。内部审计工作向大额业务相关财务收支的实时控制,财务决策和风险全过程监控,财务绩效和管理制度的评价转移,从而与外部审计在时间、内容和职能上互补。
[1]冯均科.内部审计发展:边缘化还是回归?[J].审计研究,2013(2):52—57
[2]王兵,刘力云,鲍国明.内部审计未来展望[J].审计研究,2013(5):106-112.
[3]李曼.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挑战与对策—基于惰性理论的视角[J].中国内部审计,2013(7):32-37.
[4]蒋文定,宋媛媛.基于SWOT分析的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4(1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