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的智慧
2015-03-28秦洪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5年7期
秦洪
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想给《左氏春秋》作注,但他看到已经有贾逵、郑众二人作注在先。于是,马融找来他们的注解仔细阅读,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给《左氏春秋》作注。他这样评价:“贾逵的注解精深但不广博,郑众的注解广博但不精深。要做到精深而广博,凭我的水平,怎能超过他们呢?”
正是因为马融看到了贾逵、郑众二人注解的“精”和“博”,所以他果断打消了给《左氏春秋》作注的念头,转而去写《春秋三传异同说》,随后又为《孝经》《离骚》等书作注,成就斐然。
东汉有名的词赋家王延寿,游览鲁国的灵光殿之后,写出了一篇很有气势的《鲁灵光殿赋》。凑巧的是,与他同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游览了此殿,也在写《鲁灵光殿赋》。当蔡邕写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了王延寿的作品,不由得大加赞赏,连连称奇。蔡邕自叹不如,随即停笔,另写其他文章,后来创作出了不少经典的作品。
馬融和蔡邕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知止是他们共有的人生智慧。事实上,知止不是畏缩和胆怯,而是一种智慧: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而且需要远见。也正是因为懂得知止,他们才有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进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适用话题:能力、放弃、收获、智慧、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