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球最大土豆基因库
2015-03-28
本报驻巴西特派记者丁刚王海林
世界上有4000多个土豆品种,其中约3000种源自安第斯山区,而世界上大部分土豆品种都被保存在位于秘鲁的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基因资源库内。《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走进这家位于秘鲁首都利马市东区的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一进门,记者就被其入口处一幅巨大的画像吸引,画中人身穿秘鲁传统服饰,一手提着一串个大饱满的土豆,一手提着一串“生病”的土豆。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拉娜塔介绍称,这是该中心的标志,象征着研究中心能够对“生病”的土豆进行“诊治”,把丰收带给大家。
7摄氏度“冷藏”土豆样本
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上最权威的马铃薯研究机构,在亚洲、非洲和美洲都设有分支机构。该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土豆种子和基因资源库,是世界土豆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全世界目前共有近5000个土豆品种,保存在中心的品种有一半之多。目前该基因库共存有土豆、红薯等根茎植物样本2万多份,用于教学、科研等,以造福全人类。
在基因库负责人安娜的帮助下,《环球时报》记者穿好了雪白的防护服进入储藏室。尽管有所准备,推开储藏室厚厚的大门,还是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冷战。15平方米的房间中保存了约8000份土豆样本,房间温度为7摄氏度,保存样本的试管长度约为15厘米。安娜说,这一温度是为了延缓土豆的生长,一般幼苗在两周内可以生长2厘米,但在这一温度下长满整个试管则需要近两年的时间,这保证了土豆品种的保存。
当某些土豆品种需要运往其他国家培育时,研究人员就将其从7摄氏度的培养室放置到20摄氏度的培养室中,让其迅速生长。安娜介绍,如果其他国家的研究所需要相关的土豆或其他根茎类植物样本,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会无偿提供,基因库无
疑是物种多样性的一大保障。
由于耐旱、高产、适应性强、营养成分全的特性,土豆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但土豆也有其自身缺点,不易保存,且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基因库的一大重要作用,就是进行新品种培育,研制出抗病菌能力更强的土豆品种。
中国向世界输出首个土豆品种
在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保存有一个叫做“合作88”的品种,这是该中心与中国共同开发的品种。20多年前,在国际马铃薯中心提供的土豆品种基础上,中国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有较好抗晚疫病的新品种。新品种在中国西南地区推广种植,深受当地农民欢迎。目前该品种还出口到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2014年,国际马铃薯中心基因库正式引入这一品种,“合作88”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首个成熟的马铃薯品种。
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小平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1985年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2010年,该中心与中国农业部签署了在中国建立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研究中心的协议。亚太研究中心打算先从中国周边国家做起,逐步整合整个地区的研发,推广优良品种。
卢小平说,亚太中心将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机构,包括品种资源保护、育种、栽培和产后加工等多个类别。预期今年晚些时候,中心将在北京延庆正式成立。届时,国际马铃薯大会也将在那里举行。秘鲁国际土豆研究中心媒体部负责人乔尔·汉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的土豆研发技术不断成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发团队。中国有着广阔的土地,具备推广土豆种植的先天条件。而土豆产量领先的中国,也一定会在全球土豆种植、推广和研发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豆帮全球解决饥饿问题
在土豆的原产地、海拔3200—4200米的安第斯山区,随处可见赤脚的农民从土里扒出白皮、黄皮、红皮或紫皮的土豆。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生活在这一带的土著居民开始种植和食用土豆。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由此建立起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联系。土豆因此走向世界。1536年,西班牙殖民者者在秘鲁发现土豆,并将其运到欧洲。18世纪末,土豆已经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居民的食物。研究土豆的欧洲学者普遍认为,1700年至1900年间的欧洲,土豆的引进至少带动了1/4的人口增长,促进了城市化过程。2005年是全球土豆生产的转折点。自有统计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土豆产量在那一年首次超越发达国家。2012年,土豆产量最高的前3个国家是中国、印度、俄罗斯。
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媒体负责人乔尔·汉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1世纪中叶,地球人口将达200亿,未来30年内人类的食物需求将很难满足。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以及一直在同饥饿做斗争的最不发达国家,食物紧缺问题将更加突出。不过,人类完全有能力解决饥饿问题。一个带皮的中等大小的土豆,就能满足成人一天所需维生素C量的一半。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土豆人均消费量仍然不足欧洲人均消费量的1/4,中国的人均年消费量大约为40多公斤,不到欧洲人的一半。提升土豆的消费量将有助于解决粮食问题。
2015年,中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当土豆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主粮之一时,国际社会立即注意到了这一变化。“一个国家明确地将一种商品视为发展工具,此举非同寻常。”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的专家帕梅拉·安德森说,“这显示了中国政府是怎样严肃对待粮食安全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