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任务型语用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2015-03-28杨荣丽刘会霞
杨荣丽,刘会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1 前言
交际能力模型的构建[1,2]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从单纯的语法形式向社交使用能力(即语用能力)的功能转变。语用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理解话语意义及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已成为第二语言水平的基本构成要素[3]。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当属Gabriele Kasper,她1997年在奥兰多TESOL大会上题为“Can Pragmatics Competence Be Taught?”的报告引发了语用能力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并得出了有意识的语用教学会促进语用能力发展的结论[4]。一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达成共识,接下来便是有关提高语用能力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近年来,有通过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的[5,6],也有试图通过二语习得理论进行实践研究的,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有Schmidt(2001)的“关注假说”(Noticing Hypothesis)和Vanpatten(1990)的“输入加工理论”(Input Processing Theory),二者都强调了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功能意义和相关语境特征的关注和输入的重要性[7,8]。虽然二语习得理论极大地促进了语用教学的发展和语用能力的培养,但目前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着教学理论和方法不够系统、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运用不足等局限,使得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仅停留在小范围的尝试阶段。针对国内语用教学相对滞后、学习者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明显低下的现状,本研究试图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和国内外备受推崇的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机整合,探索一种全新的语用能力培养模式,以保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真实语料输入,并且积极地参与有效输出,以达到显著提高学习者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最终目的。
2 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综述
2.1 任务型教学和交际教学法
说起任务型教学法就不能不说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兴起于20世纪70至80年代,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是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使语言学习中的四项技能——听、说、读、写得到进一步发展。交际教学法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一度被冠以先进教学法的代表。但事实上,交际法只是一种以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为外语教学的核心的外语教学思想,并非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交际法有别于其他教学法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交际法的理解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总的代表交际法的权威人士,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权威的交际法教学模式”[9]。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冠以交际法,教学效果却难尽人意。在国外,Swan是最早对交际法提出质疑的学者之一。她指出,交际法在强调语言使用的时候忽视了意义的双重性,忽视了“用法”和“运用”、“技能”和“策略”的区别[10];其次,语言运用的适切性和真实性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之一。Bax针对外语教学环境和母语的负迁移也对交际法提出了质疑[11]。在国内,戴炜栋、明安云对交际法的使用和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交际法在我国的实施很不理想[12,13],有些学者甚至从不同角度对交际法进行了否定:桂诗春认为交际法覆盖的内涵太少,不适合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张正东则认为交际法忽略了相关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可盲目照本宣科[14]。
虽然对交际法怀有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交际能力的培养却不容忽视。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TBT)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促生的。人们认为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正是Swan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假说和“强制输出(pushed output)”假说,它衍生于交际教学法却弥补了交际教学法存在的不足。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s)仅限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该任务完成的过程并非一定伴随着语言输出,而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完全掌握在教师手里。但任务型教学的“目标任务”(target tasks)是超越课堂的,是与外部世界密切相关、以语言使用为目的的,任务涵盖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有关的各种事务,如买衣服、考驾照、订宾馆、开账户等等,任务的完成和评估要通过语言输出来完成。换句话说,任务型教学就是通过学习者模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和活动,以语言交际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藉此培养学习者运用目标语完成社交功能和情景交际的能力。
2.2 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其现状
任务型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环节: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during-task)、后任务(post-task)。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不同的目标语项目,灵活却有针对性地设计各项任务,通过任务前的真实语料的信息输入和模拟演练,任务环语言行为的实施完成及任务后的语言反馈和巩固,使学习者围绕“目标任务”融入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课外语言使用而开展一系列的语言活动[15]。具体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任务型教学模式框架表
该教学模式通过目标任务进行有选择的可理解输入激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习得机制,经过有目的的排练和有意识地模拟,以语言输出的形式完成目标任务,再通过自省和互评的方式对目标任务涉及的言语结构功能进行强化巩固,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语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法对国内业内人士来说并非新生事物,它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也是备受部分大学英语老师推崇的教学法。但是,从培养交际能力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实施的效果皆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传统的重语法轻语用的语言测评模式难以激发学习者完成交际任务的热情和动机,因此整个过程流于形式;其次,缺乏与真实语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课本语言知识和素材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难以营造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语言环境;最后,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国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是非本族语使用者,而且没有过任何本族语社会的生活经历,难以对真实的交际活动和任务完成状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评估。基于以上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多被应用于阅读或写作教学中,并且有向纵深发展的趋势,而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3 任务型教学法和语用能力培养
3.1 语用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在语言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基本达成一种共识,即课堂教学中语用学习的机会微乎其微。原因不外乎交际情景涵盖范围有限、课堂话语所涉语域狭窄以及课本中语用规范信息缺失等[5]。但是,一系列的教学实证研究证明显性语用教学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即通过有意识、有选择、有计划地把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要素纳入课堂教学。在课堂开展各种会话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展课堂语域,还可以激发学习者语言交际的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互评和有效反馈[16]。很显然,要突破语用能力培养的困境,首先要解决语言资源,尤其是真实的社交语言资源贫乏的问题,其次就是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以便学习者能真正地利用真实的社交语言去学习语用规范,掌握语用技能,提高语用能力。
3.2 网络环境下的语用教学
上面说过,以培养语用能力为目标的语用教学首先得满足两个条件:教学资源和课堂活动。语用教学需要的语言资源不仅要包含交际行为,并且要通过行为映射某种社会意义。因此教学语言素材必须具备以下要素:社交语境、功能性语言运用及交际会话;课堂活动则要围绕三个目的:提高语用意识(consciousness-raising)、学习语用技能(receptive-skills)、实践语用技能(productive-skills)[3]。Martinez-Flor和Uso-Juan提出了与此相关的培养语用和跨文化能力的可理解框架(comprehensive framework)[17]。该模型分六个阶段,分别为:研究(researching)、反省(reflecting)、接纳(receiving)、推理(reasoning)、排练(rehearsing)、复习(revising)。前两个阶段让学习者充分感知语用概念,如请求或道歉的言语行为,以社会因素(如性别、地位等)为变量与母语言语行为进行对照;第三、第四阶段要求通过显性教学的方式让学习者接受目标语的语用行为;最后两个阶段则是学习者对以上交际行为中的知识的练习与反馈。这样,我们就把语用教学的几大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文化对比、显性语用知识、语用意识、动态语境、集中练习以及有效反馈。
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恰好解决了语用教学的资源问题。多媒体网络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从两个方面填补了传统课本教学的不足,使课堂语用能力培养成为可能。首先,CMC通过大量在线的本族语使用者对话给学习者一个交际的真实语境(authentic context),这种潜移默化的输入与Swan的可理解输入和Schmidt的关注理论不谋而合,真实语言的输入让学习者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目标语的语用规范并在头脑中产生语用意识。其次,CMC为语言学习者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Sykes就网络平台对语用能力培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它所具有的优势[18]。这个广阔的语言环境带给学习者不同情景性角色和身份的体验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使得学习者能够模拟各种社会角色并运用各种语用功能,进而理解语言在社交互动中的作用。另外,这个平台还可以让学习者对虚拟环境和合作伙伴产生情感上的联系,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因。最后,这个真实的互动环境让学习者既能身临其境,又不会心生怯意。
3.3 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型教学法与语用能力培养
任务教学法主要以话题为主线,采取任务型模拟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以丰富真实的网络资源和虚拟便捷的社交平台为支撑的任务型教学法在培养语用能力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任务型教学法的三个环节不仅反映了语用能力培养的三个目的的诉求:即通过前任务真实语料的输入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consciousness-raising)、通过任务环的实施完成来学习语用技能(receptive-skills)、通过后任务的反馈和复习巩固来实践语用技能(productive-skills),而且可以满足语用能力培养的可理解框架的6R要素,使语用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型教学的目标任务紧密契合,具体如下:
表2 任务三环节与语用能力培养的6R要素对应关系表
其次,任务型语用教学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鉴于学习者的兴趣、需求以及语言水平,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在形式、内容以及难度上加以区别。以“陈述型任务”(narrative tasks)为例,该任务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必要的词法和句法结构,为课堂外交际和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打好基础,因此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具体设计时,要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确定任务的难度和复杂度。Nunan把任务难度分为三级:静态型、动态型和决策型或抽象型[19]。Robinson则从三元成分框架(Triadic Componential Framework)的角度对任务的复杂性进行了分级[20]。具体如下:
表3 任务难度分级表
显然,以上的难度划分为教学任务的设计提供了可以量化的依据,保证了任务和学习的相辅相成和循序渐进。
第三,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型语用教学确保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前任务(pre-task)阶段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曾经有学者认为,在EFL或ESL环境下,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教学似乎并不实际,原因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输入无法满足语言发展水平的要求,而大量的语言输入是使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机会最大化并最终成为高效的交际对象的有效途径[21]。网络环境所具有的丰富而真实的语言素材不仅保证了信息的输入量,同时也引导学习者注意到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真实语境中语言运用之间的差异,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而自觉地习得目标语语言结构,缩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第四,任务型语用教学确保学习者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的同步提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研究发现,仅仅是大量接触外语交际会话进行意义输入而没有显性、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是无法促进语言句法和词汇的准确性的发展的。即使这种接触可以促进口语流利性,但句法和词汇的准确性却难以匹配这种流利程度。但是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难度设计和相应的真实语料输入,使得准确性和流利性得到同样的重视[22]。任务性教学法的任务环的目标非常明确:针对学习者的口头输出培养他们的语言产出技能,同时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技能。此环节着重强调学习者的语言行为,通过学习者的排练和反复确保有效的强制性输出(controlled output),不仅是对学习者前任务阶段语言输入、理解加工的检测,而且从认知的高度使学习者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得以提高。
最后,网络素材的真实性和网络平台的延展性,强化了后任务(post-task)环节的作用,使之与前两个环节一样举足轻重。在传统的口语教学中,完成口头输出往往意味着任务的结束。在任务型教学中,前任务的输入和任务环的输出为后任务的反馈和强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不仅让教师有机会在课堂上针对不同交际目标进行显性的语用规范教学,从而促进学习者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同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平台使得后任务阶段可以持续延伸到课下,使学习者有机会反省、复习、巩固,也使得学习者之间的同行评论(peer review)和同行评价(peer assessment)成为可能[23]。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型教学法在培养学习者语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教学模式不仅暗合语用培养的六要素,而且与二语习得的诸多理论相吻合;既解决了语用培养中的真实、动态语境的缺失问题,又解决了课堂输入输出的有限性问题,可以说是整合的动态的多技能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
4 结束语
我们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语用能力教学以及网络环境各自的特点及现状的分析整合,肯定了网络环境下以任务型教学法培养语用能力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到此为止,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网络的复杂性和难以监控性。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对以上教学模式进行完善的同时,探索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师资培训、如何建立网络资源语料库以及如何在任务型教学中真正做到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有机整合。
[1] 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UP,1990.
[2] Bachman,L.F,Palmer A.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UP,1996.
[3] Naoko,Taguchi.Teaching pragmatics:Trends and issue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1,31.
[4] Kasper G,Rose,K.R.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Mahwah:Blackwell,2002.
[5] Kasper G.Classroom research o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M]//Rose,K.R,Kasper G.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3-60.
[6] Roever,C.Teaching and testing pragmatics[C]//Long,M.&Doughty,C.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Blackwell,2009:560-577
[7] Schmidt,R.Attention[C]//P.Robinson.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 VanPatten,B.Attending to form and content in the inpu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0(12).
[9] 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0] Swan,M.A critical look 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1985,39:2-12.
[11] Bax,S.The End Of CLT:A Context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J].ELT Journal57,2004:278-287.
[12] 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13] 明安云.“交际法”在专科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6).
[14] 张伊娜.交际教学法问题之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15] Wang Qian.Discus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 Highlighting Its Connection with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J].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2013(3).
[16] Tateyama,Y.Explicit and implicit teaching of pragmatic routines[C]//Rose&Kasper,Pragmatics in Language.New York:CUP,2001.
[17] Martinez-Flor,A.,Uso-Juan,E.A comprehensive pedagogical framework to develop pragmatic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The 6Rs approach[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2006(16).
[18] Sykes,J.Teaching through 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s:User-drive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or language learning[C]//G.Vicenti&J.Braman.Teaching through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s:Applying dynamic elements to themodern classroom.Hershey,PA:IGIGlobal,2011:283-305.
[19] Nunan,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0] Robinson,P.Task complexity,theory ofmind,and intentional reasoning:Effects on L2 speech production,interaction,uptake and perceptions of task difficulty[J].IRAL,2007(45):193-213.http://dx.doi.org/10.1111/j.1467-9922.2011.00641.x
[21] 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7.
[22] Craig,L.,Judit,K.Complexity,accuracy,and fluency in task-based L2 research:Toward more developmentally based measur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14(5).
[23] Madhubala,B.,Mehrnaz,G.,Krishnaveni L.The Effects of Multimedia Task-Based Teaching on EFL Learners’Oral L2 Production[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14(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