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策略
2015-03-28唐洋洋
□文/唐洋洋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外贸易额逐年增加,毫无疑问这与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中国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中国政府及企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出口了大量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使中国外汇收入逐年增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而,一些人认为中国在今后的贸易往来中,依然要以该理论为指导。
毫无疑问,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但一国若过于依赖该理论,则对一国经济发展不利,这只会使该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强化了该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不利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一书的观点,一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有利地位,应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否则该国只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出的产品也仅仅是低附加值产品。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一)主要观点。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二)对我国的影响。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
1、对我国的有利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长期背离比较优势理论,当时我国的基本情况是:资本短缺,廉价劳动力相当充裕,且经济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果,在经历了短期的经济发展的成就后,资本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改革开放后,政府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从出口规模看,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出口数额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出口总额97.5亿美元,进口108.9亿美元,贸易逆差11.4亿美元;1994年,进、出口数额均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为1,156.亿美元和1,210.1亿美元,贸易顺差54亿美元;2008年,进、出口总额分别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分别为11,326亿美元和14,307亿美元,贸易顺差2,981亿美元;2014年,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9,603.9亿美元和23,427.8亿美元,贸易顺差3,823亿美元。
其次,从出口商品结构看,1978年,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53.5%,工业制成品占46.5%;到1986年,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占63.6%,初级产品占36.4%;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1%和94.9%,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2、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有其不合理之处。
首先,我国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的10 大出口商品中,有9 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等。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虽然较快,但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且主要依靠外商投资和来料加工。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过小,仅有15%。
其次,中国产品的出口主要是依靠价格优势。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虽然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我国企业所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而加工费在整个商品的价格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并且长期以来,我国资源、能源等要素的价格明显偏低,因而可以说,我国出口商品之所以有廉价的价格优势,是由我国要素价格长期偏低决定的。
由此可见,比较优势论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长期内却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需求弹性小,完全竞争特征明显;而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产品,科技含量高,需求弹性大,因而双方之间的贸易是一种不公平贸易。长此下去,双方差距将越来越大。
而且同一种产品,在我国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发达国家可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不再具有优势,这又将出现比较利益“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是其代表作。
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像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具体说来,迈克尔·波特强调了四种因素对竞争能力的影响:1、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力方面的表现,如人工素质或基础设施的良莠不齐;2、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此外,波特还提到了政府和机遇这两个要素,这六个要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能否成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属于该国的企业就能成功。事实证明,即使在最有活力的国家环境中,资源和环境也不是平均分配使用,部分企业的失败是必然的。然而,一旦能够在一国之内脱颖而出,则必然会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赢家。
对于高度天然资源或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而言,可能只需具备钻石体系中的两项因素就能得到竞争优势,但问题是这样的优势通常会因为产业的快速变化或其他国际竞争者的先发制人而无法持久。拥有钻石体系中的每一项优势,不一定等于拥有了国际竞争优势。要能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企业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
四、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如下: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联系
1、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波特认为,竞争优势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在要素驱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要素的比较优势上;在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资本大量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在创新驱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创新来实现,通过创新,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且使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在财富驱动阶段,竞争优势有弱化的倾向,因为此时企业生产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创新意识减弱,竞争优势面临丧失的危险。由此可见,在要素驱动阶段,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要素的比较优势上,通过此阶段,企业可以进行资本的积累,从而为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提供必要的资金上的支持,因而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可以同时存在,相互补充。表面上看,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但两者在实际生活中却可以同时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因而竞争优势不可能完全取代比较优势。
3、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本质是生产力的比较。毫无疑问,比较优势的本质是生产力的比较,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生产力相对较高,则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而对于竞争优势而言,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福利的高低,都取决于企业达到高生产力水平的能力,以及继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
1、假设前提不同。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无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而竞争优势理论承认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的存在,并考虑了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政府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2、解释范围不同。比较优势解释的主要是各个地区不同产业之间产品的相互交换,体现了各个地区不同产业之间产品的生产率,主要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互补;而竞争优势理论解释的主要是各个地区相同产业之间产品的交换关系,是对各地区相同产业生产率的比较。
3、政策主张不同。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比其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即通过自由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的福利状况均得到改善。而竞争优势理论则主张政府干预,因为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创造出来的,而国家的职能就是帮助本国企业创造出竞争优势,使本国企业拥有或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五、促进我国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比较优势理论无论在假设条件方面,还是解释范围等方面,均与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的环境不太相符,而竞争优势理论却与我国目前的外贸环境更为相符,且竞争优势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可以长期健康增长。因而我们需要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我国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传统产品不断进行反倾销,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一般是对产品的数额进行限制,对附加值未限制,而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出口量小、附加值高,很难成为反倾销对象,因而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有助于抵制国外的反倾销现象。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国外竞争者很难模仿,因而有助于我国企业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
(二)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健康的创新环境。企业为了制造出高科技产品,不仅需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一旦高科技产品被研发出来,必须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要对这些企业进行补偿,否则没有企业愿意花费如此高昂的代价去从事产品的研发,到头来自己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但是,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仍存在不足,建议政府开展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培育试点,推广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三)重点扶持部分有潜力的、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企业。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世界性的高科技企业,但国内有些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已经崭露头角,初具规模,对于这些重点企业,政府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扶持,鼓励其大胆自主创新,抓住全球机遇,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借鉴先发国家经验、吸引外资、创新模仿以及接受技术外溢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优势,不仅需要我国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更需要我国在这方面具有一大批相应的人力资本,而我国的人力资本目前还相对薄弱,还无法构成坚强的支持。因而,需要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增加投入,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强化本土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1]徐彬.国际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