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的审美情趣流变及人品与词品关系探析

2015-03-28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柳永词作人品

李 龙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宋词的审美情趣流变及人品与词品关系探析

李 龙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分析宋代词人的创作动机与审美情趣,对我们理解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宋词的发展是一个雅化的过程,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其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俗的成分。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审视,并结合词论家的评价,总结出宋代词人的审美情趣。在把握词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对人品与词品进行比较,勾勒出新的对于词人的评价标准。

宋词;审美情趣;词品;人品

王国维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词是我国文化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叹为观止。宋代经济的高度发展,宋人的思想的空前解放,为宋词这个文学新的文学样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宋代,文人优越的待遇,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为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怎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能经得起 文学史的考验,能够长久不衰--即我们对于当时词作的评价应该持怎样的标准和态度。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词的发展阶段性特征,要从中总结宋代词人不同阶层、不同时期的主流审美情趣,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审美情趣分析具体作家的词品与人品之关系。

一、从“词为艳科”到尊词体:宋人词体观念的发展

宋代是词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宋词的形式发展多样化。对宋词的评价,对于接受主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雅与俗两种。不可否定,有的词人的作品产生的接受效果则二者兼之。宋代约三百二十年的历史,由歌舞升平到偏安一隅,再到最后的灭亡,文人的情怀也随着国家的命运起伏。宋词是一部史诗,把赵宋王朝的历史铭刻在一首首“委婉”的词作当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词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宋人词体观念的变化对于宋词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代表了宋代特定文化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一个重要方面。[1]由于词的功能和样式的开拓,宋人对于词的丰富内涵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词的地位一直不高,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代词人的不懈努力,词才获得了应有的文学地位,才由“小道末技”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一)从“词为艳科”到宋人对“小词”的喜爱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宋初词人仍然固守着“诗为正统,词为艳科”传统的思想。词在晚唐五代就成为歌舞宴前“助娇娆之态”、“娱宾遣兴”的玩乐手段。花间词人的词无不缕金错采、描红吐翠。《新唐书·温庭筠传》评价温庭筠时说:“能逐管弦之音为侧艳之词”,可见,在当时人们的观念当中,“词为艳科”的观念已成为一种共识。“词为艳科”的“艳”多被指为妖艳,甚至被认为是词之为词的本性所在,“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沈义父《乐府指迷》)。因此“诗庄词媚”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的认知。五代词人欧阳炯《花间集序》:“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这代表着传统的词体观念,对于词认为是长短句的形式、男欢女爱的内容、软媚艳丽的风格、歌舞以佐娱乐的新兴音乐文学样式。可以看出,词只是一个娱乐的工具,宋人不会把它提高到一个可以影响教育和社会的层面。词的产生本来就来自民间,带有下层劳苦大众对于生活的理解,随后在官僚文人之间的传播与接收,才产生出不同质的作品。文人士大夫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们只能把词摆在一个娱乐的位置。

“小词”的地位被很多宋人所接受,这对词的发展是有利的。他们在观念上对词并不重视,但在创作上却不由自主。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布衣文人,对词无不喜爱。宋太宗本人不仅爱听,而且还自制“新声”;讽刺柳永“彩线慵拈伴伊坐”的晏殊有《珠玉词》一百三十六首,几乎首首经典,如“一曲细丝清脆朱唇,斟绿酒,掩红巾”(《凤御杯》)、“慢引萧娘舞袖回”(《采桑子》),其在词作上下得功夫可见一斑;倡导“究古明道”的欧阳修,存词二百四十一首,也有“走来窗下笑相扶……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南歌子》)的缠绵小词。此外,如范仲淹、寇准、王安石等特别喜欢写小词。总之,上自宫庭、阀阅、显宦,下至名士、学者、市侩、歌妓、武夫、走卒以及隐逸方外之人,都能制作几首歌词。[2]这个特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词能够比诗有更好的表达。这也预示着词越来越为人所接受,这对后来词的地位的逐渐提高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有着积极地意义。

(二)柳永、苏轼、李清照“尊词体”的努力

在宋词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柳永、苏轼、李清照,他们是我们在词发展历史上不得不提及的。他们在给词以新的面孔,赋予新的使命,使她真正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文学样式而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在为提高词的地位而合理化发展词的轨迹。当然,词的发展与地位的提高,不仅仅是这三名旗手的功劳,它其中也包含着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时代的因素。柳永发展词的形式,创造了慢词,加入了新的曲调,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时,他突破了以往文人词的委婉,大胆真实的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这类作品主要突出体现在他的一些任性反映命运不济的作品之上。如《鹤冲天》中“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不满与牢骚。苏轼的主要贡献是丰富了文人词的内容,扩大了文人词可以抒写的对象。他提出了“以诗为词”革新理念,为词的发展开辟新的局面。同时,他强调了词是一种区别于诗歌的新的文学样式,同样也可以抒写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加入了新的感情色彩,对于词所能容纳的思想感情与叙事范畴进行了扩张,有力地发展了词的新天地。李清照,作为一个宋代的女词人,她的《词论》中“词别是一家”的理念体现了出来,评论词人中肯,为后来学者提供了学填词的路径,在理论总结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三位词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对宋词地位的提高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二、由俗到雅:宋人审美情趣流变

如何评判作品的好坏,一方面要把作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面;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受众对象的接受与消费能力。这里只是大致从表现内容与受众的评价,概括性地对于宋词的雅化进行分析。词的产生最早来源于民间,无可厚非的带上了“俗”的印记。“俗”一直以来备受打击和排斥,但是它有其独特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与历史地位。俗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它催促了“雅”的诞生。从北宋到南宋,宋词一直是雅化的过程。雅与俗各自有其审美群体与接收观众,两者相互促进才使宋词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雅词与俗词的比较

“雅”、“俗”,是我国古典文论中重要的范畴。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运用“雅”、“俗”去评价事物的审美价值。当然,历史是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于“雅”、“俗”的认定也有所不同。“雅”、“俗”由来已久,从最早的探讨的先秦儒家乐论,到后来的汉人引进到文学范畴。魏晋时期,“雅”、“俗”成为了评论个人的品质和文学创作的尺度。到了宋代,“雅”、“俗”作为评价人格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标准,更加突出和强调,从而成为成熟恒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3]到了宋代,人们注重个人的学术修养和学识积累,“雅”、“俗”也成了宋人的价值的评判标准。雅与俗是相对的,忌俗尚雅和以俗为雅、“雅”、“俗”贯通,雅与俗在交织之中发展,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审美主体与接收群体。宋词作为宋代独特的文学产品,从最初的民间流传到后来的文人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其发展轨迹。宋词的“雅”、“俗”问题一直是词界探讨的热点,它一方面反映了士大夫的根深蒂固的审美价值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词学本身的发展。“雅”、“俗”问题的提出,有力的提高了词“小道”的地位,也促使词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宋词评价中的“雅”、“俗”

“雅”、“俗”,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可以涵盖文学评论,个人修养等诸多方面。具体到宋词的“雅”、“俗”之中,主要探讨的宋词文本的“雅”、“俗”问题。从此词的发展的轨迹来看,是从俗趋向雅的过程。雅与俗是相对而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期具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我们不可忽视,在宋词中评论词的“雅”、“俗”仍然带有一定主观色彩。但是,对于宋词来说,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学范畴中仍有其相对概括性的“雅”、“俗”。对于宋词而言,“雅”主要是指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的带有传统诗教的讲求理性的表达,通常语言庄重、高雅,内容表达意向深远,带有士大夫(上层统治阶级)情怀的社会主导意思的审美需求与价值取向;俗则主要指为广大下层人士所喜爱表达自由,内容接近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世俗题材的民间审美趣味。

宋词的雅与俗,最直接可以得到的判断当从词作本身去考究。当然,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应当考虑加入当时的社会环境、词人的生平等因素。“雅”、“俗”文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内容上,“雅”表现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或身世感慨等一类较为严肃的社会人生主题;“俗”则表现那些为中下层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富于感官刺激的世俗题材。就风格而言,“雅”在表达方式上含蓄慰藉,语言典雅;而“俗”在表达方式上则直白浅露,语言低俗。[4]当然,宋词的“雅”、“俗”也是人为定义的,难免有所偏颇。词作的“雅”、“俗”,诚然也不能作为标签对于词人的评价。柳永与苏轼应该是大量创作宋词并且特点比较鲜明的两位词人。提起柳永可能我们想起的大多数是其与歌妓的交流,语言的通俗化,内容的低俗:“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玉女摇仙佩》)、“问甚时与你,深怜痛惜还依旧” (《倾杯乐》)。从上述柳永的词中,更多的让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词属于俗,它表现的内容接近平民化,语言朴实,内容多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虽然格调不高,易于流传,不需要考虑太多的封建伦理道德,也不用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表现的是真性情。柳永用世俗话的语言表现出通俗的意思,使词作贴近社会,反应真实的社会状况。从这些词作之中,我们更容易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代文豪苏轼,他的词作估计更多的是让我们觉得是雅词,是他扩大了词作的内容,“以诗为词”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词的魅力。“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建功立业的豪迈,让我们看到的是读书人的远大抱负;“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虽处逆境,仍然乐观豁达的人生。相对来说,对于社会影响力的大小而言,词的传播与接受会有一定的反映。作为文人词,上流社会可能宴饮交流表现的是儒家诗教要求体现的内容,而作为布衣的下层人民可能更多的表现是日常生活中贴近的事件。当然,不是说哪一个词人只是单纯创造雅词,一首俗词就不再填了。就单个作家的作品来看,既有雅词也有俗词。如欧阳修,既有沿袭“花间”及南唐传统的文人雅词;也有被人称作俗词的作品。他的《六一词》较庄雅,而《醉翁情趣外篇》则冶艳。又如柳永,既有《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样的雅词,又有《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语言的理俗和感情的直露。再如秦观,其《满庭芳·山抹微云》被苏轼认为是学柳永作词,是俗词,但他的《烷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则“景中见情,轻灵含蓄,简直能置于《花间》、南唐词中而不辨真伪”。[5]

从文本本身去看词都是汉字的组成,但是语言的表达,描写的对象却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宋代是同一种事件,不同阶层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关注的角度是不同的。针对于雅与俗的探讨只是对于宋词本身的评价,它只能代表当时一种趋势与当时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所包容的。综上所述,宋人在儒家诗教的影响下,以“诗言志”的标准来评判词的优劣。

(三)词论与词话关于“雅词和俗词”的探讨

宋代的大量词论和词话通过讨论个体词人的词作,反应出作者关于 “雅”、“俗”的标准。从词论和词话本身,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关于“雅”、“俗”的探讨。

苏轼对于柳永的词作态度,能够较清晰的反映出自己的追求。苏轼一方面欣赏柳永的雅词“不减唐人高处”,同时,又基本上否定其俚俗的民间词,告诫秦观不要“学柳七作词”(《高斋诗话》)。苏轼的“以诗为词”词学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能够体现出苏轼在提高词的地位,加进词的雅化的过程。苏轼认为词以上接古诗为高格:《与陈季常》第十三简(黄州)“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苏轼认为词应该像诗一样,有音乐感,讲求协律,注重文字的构造与意境的描述。苏轼的词论思想,也就是表现了他的词学追求。

李清照的《词论》是最早较为系统地表明对于词体特点的认识,并且评论了一些词人的词作,提出了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认为:“乐府、声诗并著”,即合乐的歌词与入乐的诗篇都是词体发展的源头。其后因“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词坛每况愈下,“斯文道息”。她所推崇的南唐君臣,其所长者在“尚文雅”。[6]李清照批评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苏轼“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 “又晏苦无铺叙;贺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尚故实,而多疵病。”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学追求:主张既要铺叙,又要典重;即主情致,又尚故实。这样的标准很高,对于个人来说也比较难。但是,我们从其中也可看出李清照认为的好词:典雅,注重音律。李清照是一个读过书的封建知识女性,她有对于美的追求,《词论》对于词人的评论能够有独特的见解,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对于宋词“雅”的诠释。

王灼的《碧鸡漫志》中卷一讨论词乐曾说“或问雅正所分。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他的词学思想把音乐引进探讨的范围,并强调论词也主雅正,以为雅正的词作才有“气”,有“力”,或有“筋骨”,才显得“意深思远”,才可能“指出向上一路”而产生社会效果。“苏在庭、石耆翁,入东坡之门矣,短气锔步,不能进也”;“谢无逸字字求工,不敢辄下一语,如刻削草人,都无筋骨,要是力不足”;“吾友黄载万歌词号《乐府广变风》,学富才瞻,意深思远,直与唐明辈相角逐,又辅以高明之韵,未易求也。”另外,王灼高度赞成苏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可看出他坚守的仍然是儒家的诗论的“雅正”标准。

张炎在《词源》下卷探讨词法,率先提出了“雅正”的含义。首先,他认为雅词言情要含蓄,需要借景抒情,“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雅正之音”[7],才能够做到意和韵完美结合。他批评了周邦彦的词如“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等太直白有伤雅化的词作,但他推崇姜夔:“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意…白石词如[疏影]、[暗香]…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跃”。他认为:雅词必须按谱协音,“虽一字亦不放过”。是否符合音乐谱的内在要求,是雅词区别于俗词的首要标志。一般的俗人是不懂音律,没有歌者试唱,所填之词,自然很难“协音”;不协音谱,当然就不是雅正之词。[8]可以看出,张炎也是对于传统诗教的继承,也是在推进词的雅化。另外,张炎认为雅词应当讲求词章。在“词人方始作词”时,强求协音,似乎有难度,那么“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先宜精思”。在《词源》中写有《句法》、《字面》、《虚字》、《用事》等章节,也就是介绍在作词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张炎对词章的重视,也是在发展词的雅化。张炎词学“雅正”的思想,促进了词的发展,给后世的词学理论与作词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义父的《乐府指迷》是一部以“雅”论词的专著,提出了“下字欲其雅”的观点。这里的“下字”寓意丰富,涵盖了形式或者字面,还有风格和内容的“雅”都应该在字面上表现出来。对于初学者来说,下字而雅,无疑是一种进步。《乐府指迷》二十八则,有四则批及“俗”,[9]也多次谈到“雅淡”、“雅正”、“古雅”。可以看出,南宋时期词人们已经很重视词的内涵与外在,并且不断的深化与发展。

纵观宋代的词论词话,词的发展是一个雅化的过程,词的创作要求以“雅”为标准。从词文本本身到词的内涵,词人们不断深化与发展,不仅是要求提高自身文学造诣的修养,而且与个体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诉求紧紧联系。

三、宋代人品与词品的关系探析

人品与词品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作者的人格、情操、思想、品行与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古人认为,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创作主体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故通过阅读品评文学作品即可窥见作者的人格性情、气节操行[10]。宋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北宋歌舞升平,南宋偏安一隅。不同时代的文人素养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关于宋代人品与词品的问题,也是值得剖析的。

(一)关于宋代人品与词品的论述

人有人品,词有词品。清代谢章铤在《赌其山庄词话》卷九提到“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不敢妄自菲薄”,他把词品与词人的人品联系起来。如果要追求品质与格调的精神实质,当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而显示出来的精神境界,也可以说,品格就是词人的人格在词作中的艺术再现。[11]人品的高低影响着词品的发展与传播,所以说词品的“雅”、“俗”与人品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人的词品指的是宋词的“雅”、“俗”,词的“雅”、“俗”基本上可以把词的好坏区分开来。在封建制度高度发达的宋代王朝,深严的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宋词,作为一个音乐与文学的新样式,有着其独特的创造基础。不懂音律与词谱,很难填出上等的词作。当然,生活在文学修养高度提高的宋代,学识的渊博与浅显和出身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士大夫们对于词作的接受,进而也影响着词人的价值。宋代高度发达的经济,士大夫们丰厚的收入,无形中促进了他们对于“雅”的追求。

南宋的陈氏的《燕喜词序》中客观描述了对于词品的高低的评价:“造意正平,措词典雅,格清而不俗,音乐而不淫,斯为上矣。高人胜士,寓意风花酒月,以写夷旷之怀,又其次也。若夫宕荡于检绳之外,巧为淫亵之语,以悦俚耳,君子无取焉。”上等好的词作应该还是内容雅正,用词典雅,追求的仍然是内容和风格的雅。中等的作品需要“高人胜士”,这就充分说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品格的高低,间接影响着作品的内容的优劣。下等的词作就是内容低俗,语言媚俗。不难看出,宋人还是追求雅的、美好的词作。柳永在宋代形成了“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永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的巨大影响,而柳永长期与歌妓交往,并且词作大多数与歌妓事件有关,这对于他的仕途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当时很多人都鄙视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引《艺苑雌黄》:“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柳永的名声在外,词作好,而交友不慎,不符合当时士大夫的精神要求与封建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他富有才气,而无士行。王灼曾评论他“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有首有尾 ,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他很公正得评价了柳永,把柳永的词才与人品都做了大致的介绍。

北宋的繁华,统治者对于文人的高度重视和士大夫的优厚待遇,滋养了“雅”、“俗”趣味的产生。勾栏瓦肆的出现,促进了宋人的活动。歌楼酒馆的大量出现,教坊的人数众多,宋人在悠闲的社会环境中就有了词性大发的念头。晏殊、欧阳修等社会上层人士虽然表面上反对柳永的俗词,但是私下仍然喜欢唱作。根据《北宋词史》书中统计,在现存的近二百四十余首欧阳修词作中,俚俗词约有七十多首,占三分之一。[12]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上层的士大夫矛盾的创作心态,对于俗词一直打压,同时,自己还偷偷填写,可以看出俗词的巨大魅力。一首首雅与俗的词作,其中涵盖了词人的个人修养与文学造诣。在当时的宋朝,宋人重视人品与词品同样的地位,但是,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词作上的成就与个人的品行。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品与词品存在不对等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北宋词人词作与南宋词人词评略

北宋与南宋时代背景不同,文人涵养的高低不同,词人关注的对象不同,这就造就了词人作品的内容多样化、词人作品的粗糙与精致程度不同。北宋文人享受着太平盛世带来的美好生活,官僚文人可以利用优厚的物质生活提高自身修养。朝廷重视文化教育,文人们都喜欢成“掉书袋”。北宋整个社会不仅以重视学问,而且对音乐很痴狂。词人们歌颂当下社会,出现很多与歌妓美好的爱情故事,文人们的闲情逸趣与风流韵事比比皆是。南宋偏安一隅,文人多的是对命运的担忧与对国家的失望,还有一些血气方刚力战派,他们的词作关注大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存亡,少了一些儿女情长。从具体作品上来看,文字的雕琢与意境的描绘不如北宋的细致精巧。北宋主题是婉约基调,女性描写与友人唱和之作较多,而南宋主题是豪放的风格,现实派的士大夫词较多。在宋代那个封建礼制浓郁的社会里,统治者利用丰厚的物质待遇换取文人的心,用封建儒家诗教羁绊文人的行为。当然,有时代的叛逆者柳永,他不顾别人的眼光,纵情创作自己风格的词作。从时代特征来看,宋人把词作所反映的内容与思想去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带有片面的眼界。出现了词品好人品差,人品好词品不好的现象,也是有可能的,原因在于当时宋人对于词的地位认识不足。

结语

宋代是词发展到高峰的阶段,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也有才能不同的词人。时代的特征与文人自身的修养,是形成不同的审美情趣的关键。关于词品与人品,处于官僚文人阶层仍然坚守着儒家诗教的观点去评判。词品与人品的不对等主要原因在于词体影响和词人的词学修养这两方面,一者文人不愿用词来抒发个人情志,二者文人写词,但本身词学修养不足以灵活地运用词来抒发自身情感[13],所以我们去评价人品与词品的关系要考虑全面。宋代出现了一些流派与词论,也说明了词品与人品的评价问题在宋代是极其重视的。当然,在考虑作品的好坏与词人优劣时,我们应该全面多角度的综合审视。探究宋人词作的审美情趣需要综合很多方面,而人品与词品的关系研究证实对于其积极深入的分析,对于研究宋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谢桃坊.宋词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 薛砺若.宋词通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3]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4] 何春环.唐宋俗词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5] 杨海明.唐宋词论稿[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6] 赵晓兰.宋人雅词原论[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9.

[7] 宋张炎.词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8][9] 朱崇才.词话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 刘晓珍.词学批评史上的人品与词品论[J].中州学刊,2004(4).

[11] 许兴宝.唐宋词别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7.

[12] 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3] 张午晴.浅论词品与人品不对等关系的成因[J].文教资料,2013(35).

2015-01-08

李龙(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柳永词作人品
柳永·望海潮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从“柳三变”到“柳永”
诗品出于人品
吃饭见人品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分手最见人品
更 正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