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
2015-03-28福建农林大学科协
福建农林大学科协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科协
该报告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休闲农业的产生背景,归纳了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与发展的现状,探讨了休闲农业学科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机遇、挑战。研究结果认为,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思路是:在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农林院校建立休闲农业学科和相关的专业,将其纳入现有的教育体系,根据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支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科学研究目标,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立项、产学研协同发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探索形成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机制。
休闲农业学科发展农业多功能性政策支持人才培养
1 概述
1.1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
由于当前休闲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在综合顾明[1]、段兆麟[2]、郭焕成[3]、原梅生[4]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将休闲农业定义为:休闲农业是以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5]。
1.2休闲农业的特性与功能
(1)自然性。休闲农业离不开农业产业的元素,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延伸形成的新型业态,通过开发自然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要,因而具典型的自然性。
(2)季节性。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而使得其景观、环境和产业兼具四季特征,由此形成了休闲农业经营的淡、旺季和差异性。
(3)经济性。休闲农业通过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对土地进行多效利用,拓展了农业的价值延伸空间,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使之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4)参与性。休闲农业通过对“三农”资源的开发利用,让游客参与农业综合开发过程,通过亲自参加种植、饲养、采摘、品尝、文化节庆等活动,增进对农业的认知和了解,使之具有典型的参与特征。
(5)文化性。休闲农业通过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现代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开发,而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2 休闲农业产生的背景
2.1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旅游者已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观赏,而是更希望参与实践,回归田野,亲身体验农趣,从而促进了休闲农业由单纯的观光功能向休闲旅游、体验劳作、养生康体等功能转变,于是形成了最早的休闲农业发展形态[6]。
2.2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城市病的产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不断加重,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因而,久居都市的人们产生了亲近大自然的动机,对乡野式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自然、绿色、开阔的郊野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的生态、生活等功能被重新激活,休闲农业随之在世界各大都市郊区应运而生[7]。
2.3农业和旅游业挖掘新内涵的驱动力
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农业的功能已不局限于提供食品,还应满足现代人的康体、科普、休闲、旅游等需求,从而产生了新的功能内涵[8]。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也已不局限于游山玩水,而更需要有参与性、认知性和体验性,并延伸新的功能,发展新的服务产品[9]。在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进入新的社会阶段后,均需要拓展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恰恰迎来了这样的时机,成为了农业当中的旅游业和旅游业中的农业,是典型的多功能性产业。
2.4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环境的改善
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农业发展具有了多效开发的基础,在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部门形成了优质、高效和特色的农业成果,为农业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因生产而增建的先进设施也成为了农业美学的成果,提供了观光性的资源。在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的乡村环境得到了绿化、美化,乡村的建设越来越离不开休闲农业的支撑,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资金和客源市场,另一方面美丽乡村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二者相得益彰。
3 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
休闲农业具有典型的多功能特性,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但其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是建立在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并以其为指导的。鉴于休闲农业自身的特点,课题组研究认为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休闲经济学理论。
3.1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一种农业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对农业发展最主要的指导意义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元功能使农业的综合价值达到最大[10]。众所周知,农业的功能性具有复合性,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对农业多重功能的挖掘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其经济功能主要体现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农民提供收入;其生态功能主要体现为农业本身就是治理国土、保护生态的基本方式,而且农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其文化功能主要体现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其社会功能体现为保障充分就业与社会安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11]。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既是对农业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也是认识休闲农业的新理论视角,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指导作用。
3.2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满足当代人需求为前提,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12]。可持续发展理论重点强调两点:一是环境问题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寻求解决的方法,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在生态资源与环境允许范围内调解自我生活方式。
休闲农业是一种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为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其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休闲农业应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遵循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原则,实现经济效益和资源的有效管理,协调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保护农村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环境的乡村性,保障生态系统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3]。
3.3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和“生态学”两门学科的边缘学科,“伦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研究道德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伦理学所包括的内容和观点,如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大系统,大自然具有价值和权力等都是休闲农业规划者必须具备的意识和伦理素质,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等是开展休闲农业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生态伦理学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3.4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14]。
生态经济学理论对休闲农业具有指导作用。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休闲农业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生态经济系统,该系统是由生态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提供了休闲农业开发必须遵守的准则,在休闲农业规划过程中必须以生态环境过程与休闲农业经济过程的协调为准则,努力实现休闲农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正面作用;它为休闲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提供思路,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管理机制可以保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15]。景观生态学是少数能够直接架起生态学理论研究与社会生产实践之间沟通桥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之一,作为资源的有效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休闲农业,无疑可以从景观生态学研究中获得有益的理论指导。景观生态学理论提供了一个研究休闲农业旅游区的新视角,增强了休闲农业开发的可操作性,并为休闲农业旅游区划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对休闲农业开发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3.6休闲经济学理论
田松青认为,休闲经济是在休闲产业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业和娱乐经济,休闲经济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经济形态,假日经济是休闲经济的特殊表现形式[16]。休闲经济学是以休闲经济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休闲活动中所产生的休闲经济现象、休闲经济关系以及休闲经济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16]。休闲经济学理论对休闲农业具有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为休闲农业客源市场的建设提供了方向;第二,休闲农业是发展“休闲经济”的特殊产业;第三,休闲经济期待丰富的休闲产品与休闲场所。
4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与发展的现状
4.1国内休闲农业的研究与发展
4.1.1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研究与发展
休闲农业在我国内地的兴起和发展前后已有30余年,而真正全面发展的时间不足10年,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对于这一新兴的产业给予了积极关注,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为科学引导我国休闲农业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已有文献来看,我国对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属性特征、资源评价、开发模式、休闲农业的分类、休闲农业的功能、休闲农业的满意度分析、休闲农业的规划、经营管理、产业集聚等方面。我国内地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根据郭焕成和任国柱(2007)的研究,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主要有7种模式30种类型。在产业实践方面,休闲农业己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产业规模和从业人员不断壮大,开发功能不断深化和拓宽,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至1万余家,整个产业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
4.1.2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研究与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发端于20世纪中后期,目前各种模式兼具成熟性和精致性,可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已进入全面提升的发展阶段,目前的研究已由过去的宏观研究逐渐向微观研究延伸,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得到协同推进。从近年来的文献可知,台湾休闲农业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养生产品的开发、低碳农场的发展、体验服务的设计、策略联盟的探索等方面。休闲农业做为一门学科已在学术界建立起来,具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和机构,如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学会,在理论研究方面为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支撑。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60年~1990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萌芽的阶段,民间率先进行了探索,政府在产业发展初期给予积极关注和支持;第二个阶段为1991年~1995年,是台湾休闲农业推进发展的阶段。1990年台湾“农委会”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规定了从业的基本条件,并为休闲农业的产业实践提供必要的辅导。之后,台湾“农委会”又成立了休闲农业咨询小组,主要负责执行决策与咨询;同时,历经多次的政策调整,休闲农业的辅导办法得到完善,对规范和助推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为l996年后,是台湾休闲农业全面发展和提升的阶段。通过推行多项措施,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对休闲农业定义、发展目标、范围、规划设计的内涵与步骤、筹设申请、经营活动项目、经营管理等给予规范,使产业发展的标准化水平得以充分提升,加之全区进行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养,产业的开发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17]。
4.2国外休闲农业的研究与发展
1865 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业野趣。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具有观光、餐饮、住宿、购物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园,并产生了专职人员,标志着观光农业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观光农园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体验为主发展。目前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租赁休闲农场。Agritourism在我国台湾被译为休闲农业,在大陆则习惯称为观光农业。该产业在中国大陆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有关。但是观光农业从发展伊始就包括一些度假类的产品,而且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其产品形式必然向休闲度假方向发展[18]。在国外,与休闲农业概念相近的术语较多,主要有观光农场、乡村旅游等。
休闲农业是意大利发展最快的一种旅游业形态,托斯卡纳(Tuscany)旅游局认为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是保护农地及农村生活免受城市化的吞噬。休闲农业作为农场多种经营的一种形式,特色在于农场主积极地为旅游者提供膳宿等旅游服务[19]。麦基(N.G.McGehee,2004)认为经济利益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外在动机,社会和文化价值是其内在动机[20]。郑健雄认为欧洲、澳洲等世界先进国家休闲农业以观光农场,特别是民宿农庄或度假农庄的形式最普遍。休闲农业有四个特点:①休闲农业是一种替代性的旅游产品;②采用副业形态经营民宿,以增加农场经营收入;③游客以国外自助游者居多;④强调教育解说服务,提供丰盛的农业知识之旅[21]。
观光农场是一种利用旅游活动对农业产业功能进行有效补充的农场形态。观光农场基于农场的生产、接待、娱乐设施而开展观光或度假活动,旅游者可以在农场里尽情享受农村生活。皮尔斯(Pearce, 1990)认为观光农场尤其指农民以所有者的身份及其与小型旅游企业合作的一种经营形式[22]。戴劳(Dernoi, 1983)认为休闲农场在欧洲由来已久,近年来其作为旅游资源和农村社区利润来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23]。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所有游览、休闲、度假服务的总称,是一个内含广泛的术语。赖恩(Bernard Lane,1994)提出了界定乡村旅游的5个元素∶①位于乡村地区;②具有广阔自然环境及传统文化活动;③小规模经营企业;④社会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⑤旅游类型多样。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学者们虽未达成一致,但都认为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基础[24]。
5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趋势与面临机遇、挑战
5.1休闲农业学科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学科是融合了农学、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各个基础学科的更深层次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学科发展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休闲农业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其一,休闲农业学科发展将会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导思想,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导地位才能实现综合化发展的目标;其二,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关系更为密切,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可促进休闲农业学科发展成熟;其三,休闲农业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交叉研究将成为热点,休闲农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融合农学、旅游学等学科的养分,今后,休闲农业学科和营销学、广告学、法学、管理学科的交叉研究会更为深入[25]。
5.2休闲农业学科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
5.2.1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福建居民收入的逐年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之余,更有经济能力去追求精神生活。从整体上说,福建居民的消费已从温饱型升级为小康型,消费的对象与热点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资料为主,演进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型生活资料为主,休闲旅游正成为市场需求的五大消费热点之一[26],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2.2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开发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农业多功能性开发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与旅游业互相整合,共同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在1998年党中央就有了相关政策,提出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村种植业的花色品种,进而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学者郑瑛[27]认为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使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更完美地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同时又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及纤维这一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环境及文化等独特的非商品生产功能[28]。农业多功能性概念提出后得到了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学者孙新章[29]在农业多功能性的农业文化传承功能中提出,农业休闲旅游功能的日渐加强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见,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重点之一。
5.2.3福建惠农政策的持续推进
为引导福建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福建省农业厅根据《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8月)的精神,结合福建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专门组织编制了《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10月)。另外,随着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福建农业厅结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稳步推进创建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福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为持续发挥示范创建的带动作用,福建省紧跟农业部、国家旅游局2012年继续开展创建工作的步伐,并依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0]2号)认定一批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2013年福建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福建省的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继续推进覆盖“三农”各领域的惠农政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发的第一个信号就是,国家“三农”的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明确提出了“三个优先”,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都要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总之,国家、省的惠农政策在持续推进,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大好时代。
5.2.4休闲产业是未来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产业是未来福建省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休闲产业论坛2010年会”上,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主席、中国旅游协会名誉副会长王军表示“休闲度假和休闲旅游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他认为应树立休闲概念,明白休闲经济,培育休闲产业,这是近年来中国旅游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30]。实际上,近年来福建省各地的休闲农业实践探索已充分证明了其极强的产业带动性和收益增长性,从产业选择和培育的角度看,休闲农业是未来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5.3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
5.3.1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高速增长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关键原因在于从业人员素养不高。由于我国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专业类人才紧缺,在强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现象相当普遍,造成了休闲农业市场严重的混乱局面[31]。虽然,目前在福建省农林类院校相应的休闲农业学科开始出现和发展,但仍然急需培养大量的休闲农业专业人才。
5.3.2休闲农业的理论教学
探索如何将休闲教育与农业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各式各样的休闲教育在福建已经蓬勃开展起来,比如休闲体育教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等等,而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在福建,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理论教育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已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还需要深入地联系经济、管理理论,加快实现农业课程的休闲化特点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校农业课程开放性的一个重要表现[31]。
5.3.3休闲农业的实践教学
福建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休闲农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发展环境条件的成熟度也不够,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休闲农业培训体系是制定教学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应该全面地服务于从业人员对于专业化的发展需求,从实践出发,探索形成以增强专业技能,把握知识前沿理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模式,并支持建立一支支优秀的教学和培训团队,形成常态化的机制。同时,依据休闲教育的需要,休闲农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应以休闲教育的相关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的内容则首选休闲特征和体验特征突出的休闲农业模式及典型的地区为体验基地[31]。
6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6.1发展思路
6.1.1基本思路
在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农林院校,建立休闲农业学科和相关的专业,纳入到现有的教育体系,根据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支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科学研究目标,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立项、产学研协同发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探索形成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机制。
6.1.2学科定位
随着福建省近年来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培养大量的休闲农业专业人才,课题组研究认为休闲农业学科的定位要兼具理论性、实用性和适应性,可归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同时借助农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形成特色学科。率先在有条件的农林院校设立硕士博士点和休闲农业专业,源源不断地为休闲农业的发展输送人才和科研成果,使休闲农业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能协同推进,为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6.2发展目标
立足农村区域发展的需要,以培养休闲农业专业化人才为出发点,以两岸交流合作为桥梁,以集成农业科技成果为特色,通过休闲农业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农业多功能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
7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
7.1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休闲农业发展能集成各种资源和技术成果进行多功能开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休闲农业的产业资源涉及农业产业各个部门,通过整合利用,提高产出效率。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开发因其面向市民的特点,可以吸引城市优质要素的流入,从而优化其配置效率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许多新的产业形态;另一方面,由休闲农业的开发而形成的硬件条件,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使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具物质基础。
7.2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是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融入文化而形成的交叉产业,因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吸引力。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创造或导入的创意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自然文化、礼仪文化等等,均是美丽乡村建设亟待加强的,当这些文化被赋予新的产业内涵时,便能产生较强的生命力。休闲农业是一个能经营文化和产生创意的产业,也因这一特质,而使其具有回归性和良好的客源回头率。
7.3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得到了全面的重视。如何在农业农村的发展过程中转变生产方式,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休闲农业以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33]。从实践来看,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且这一趋势将越发明显。从生产方式看,休闲农业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的形成;从生活方式看,休闲农业市场形成的绿色消费观念将日渐植入人心,从而引导形成新的消费行为;从文化价值看,休闲农业强调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生态学的思想和文化作为一种基本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2]。
8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政策建议
8.1建立和健全学科研究平台
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学科研究平台和较为专业的研究队伍,学者们在研究休闲农业的时候基本属于各自为战,交流甚少,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不利于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以科协为主体单位举办的“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既有理论交流,又有实践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予以推广宣传。类似这样的平台,目前并不多,但已引起了有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视,如福建农林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开展休闲农业研究的高校之一,于2014年申报了“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获得了福建省教育厅的批复,成为独具特色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领域为:休闲农业与土地利用、休闲农业与生态文明、休闲农业产业政策、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两岸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研究团队共有30人,其中有3位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专家委员会委员,5位省级休闲农业评审专家,2位省级美丽乡村财政项目评审专家;共有教授11人,研究团队层次高,专业性强。这样的平台,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力度给予支持建设,使其能在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8.2推进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休闲农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因此,推进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很有必要,可以参考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模式促进休闲农业科学队伍的发展。休闲农业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休闲农业人才基金,鼓励青年人才参与休闲农业的研究;二是建立休闲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休闲农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难免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急需从政策层面进行调整,使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也需要一批专门的研究队伍率先开展相关研究;三是支持休闲农业创新团队的建设,鼓励研究休闲农业的专家学者联合组建休闲农业研究创新团队,在科研课题的资助投入上给予倾斜支持,促进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
8.3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掌握休闲农业发展前沿知识、促进休闲农业研究走向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发展和研究起步早,研究专业化程度高,方法比国内更成熟。加强国内外在休闲农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十分必要,一方面,有利于国内学术界高起点开展研究工作,紧跟国际休闲农业研究的动向,与时俱进,加快学科建设,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术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加快推进福建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8.4建立产业体系和完善支撑政策
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是休闲农业相关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逻辑组合而组成的标准系统[34]。休闲农业标准体系在其标准化过程中处于统领地位,是确保标准制定的完备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引领和统筹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要基础。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标准层、通用标准层和专用标准层[34]。建立标准体系是休闲农业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标准才有质量,应加快把其标准体系的建设纳入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工作中,促进形成适用的或可供推广的标准成果。
政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政策也十分必要,需要有关部门站在“三农”工作的高度,从扶持行业发展的角度,不仅在宏观上加强休闲农业的行业管理,也要创造条件帮助争取当地财政资金的支持[35]。从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应重点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服务政策等方面加强考虑,制订出台相应的措施给予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可率先进行探索,并通过不断调整进行优化,从而形成经验为全省提供示范。
[1] 顾明.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 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25.
[3]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7(4)∶640-645.
[4] 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 范水生.休闲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6]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4)∶144-148.
[7] 姚海琴.休闲观光农业园的经济结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28):12-14.
[8] 张振海.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9] 俞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1(4):37-38.
[10] 李强,周培.农业多元功能耦合与都市型农业生产结构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03-108.
[11] 江泽林.当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探索——兼析海南多元特色农业[J].中国农村经济,2006(5):45-48.
[12] 黄映晖,唐衡,史亚军.休闲农业的相关经济学理论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7)∶ 316-319.
[13] 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14] 沈满洪. 生态经济学[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5]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16] 田松青.休闲经济仁[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
[17] 胡冰.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4):97-98.
[18]成升魁,徐增让.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
[19] Per Ake Nilsson. Staying on Farms∶ 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7-24.
[20] Nancy G McGehee ,Kyungmi Kim. Motivation for Agri 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4 ,43 (2) ∶161-170.
[21] 郑健雄.休闲农业的产业分析[A].郭焕成,郑健雄. 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2] Graham Busby ,Samantha Rendle. The Transition from Tourism on Farmsto Farm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35 - 642.
[23] Louis A Dernoi.Farm Tourism in Europe[J]. Tourism Management, 1983,4(3)∶155 - 166.
[24] Bernard Lane.What is Rural Tourism? [J] . Journal of Sustoinalle Tourism,1994(2).
[25] 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协会.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4(1)∶87-93.
[26] 马惠娣.未来 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J].齐鲁学刊, 2002(6)∶19-26.
[27] 郑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89-90.
[28] 何露,闵庆文,张丹.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23(6)∶1057-1064.
[29] 孙新章.新中国 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71-75.
[30] 休闲产业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EB/OL]. http∶//news.qq.com/a/ 20100130/000478.htm.
[31] 常伟,罗剑朝.从现代农业发展态势看农林高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的必要性及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2):62-64.
[32] 周彬,黄维琴.论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J].生态经济,2012(2)∶97-100.
[33] 杜受祜,丁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29-35.
[34]向朝阳.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学报,2012,2(2)∶435-438.
[35]徐广才,史亚军.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306-311.
课题组成员:
1、范水生,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科协,副教授;
2、朱朝枝,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3、江敏,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教授;
4、邱生荣,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研究所,讲师;
5、潘国亮,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研究所,讲师;
6、罗永根,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7、陈文盛,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8、连晓伟,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