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模式*

2015-03-28赵美凤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高校学生思政

□ 赵美凤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通常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以显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事物内在规律的揭示,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难以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因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社会实践能够提供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不同的模式。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从而达到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目的。本文分析几种典型的社会实践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并阐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用的策略。

一、社会实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随着高校的发展,目前的在校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与思政教育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要是在校内进行,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找到直面社会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体验和感受到无法从书本和课堂获取的各类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质,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品德。同时,来自社会实践的感性认识,也能够与课堂的思想教育理论知识相得益彰。

其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目前高校“两课”中偏重于理论而忽视了实际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课堂的思想教育类课程中,主要得到的是理性的思想观念与政治观点,而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将以上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检验,从而弥补感性认识的不足,最终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由此可知,高校完全可以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视为思政教育的新平台和新载体。只有丰富的实践才能巩固已有的认识,而经历了实践的品质才能够更加深刻地内化在学生的认知中。如果实践缺失,便难以形成固化的观念,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是不利的。由于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社会实践较多表现于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去参加实习等,在实习的机构中,以勤工俭学、家教、参观考察、义务劳动等方式,使自己与社会接触,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身的能力。如果能够把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注入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选取具体社会实践门类的时候,也应充分考虑到思政教育本身的特点和需求,这就要求:首先,应安排易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目前的社会实践是十分多样化的,而不同的活动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起到不同的作用。高校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思想认识现状综合考虑,为其安排合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应该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不能一曝十寒。如果学生仅经历了少数几次零星的实践,则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也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社会实践应该是常态化、成体系的一项活动,学生只有热爱社会实践、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才可以从中体会和获取正确的观念与观点,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实现高效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此外,高校也应结合具体的教育目标,对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遴选和把关,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多样化,而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生活背景和性格心理等差异,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响应,不但可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正面的成长,也有可能受到打击。这就需要进行理性的选择,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

二、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模式

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以“红色旅游”和“拓展训练”来阐述高校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1、红色旅游与思政教育。红色旅游以革命历史的纪念地和革命事迹为背景,组织高校学生进行游览参观,并在参观过程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不但可以向学生介绍革命事件的起因和时代背景,讲解一些纪念物的由来和所承载的精神、意义,而且还能够以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年的社会和生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素材。由于带有“红色”与“旅游”的双重特征,所以这种模式能够寓教于乐,也十分符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接收到革命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了自己的思想认识。红色旅游鲜明特点,一是学习性特点、二是故事性特点、三是实践性特点,而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实践性”。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以及对史料和实物的参观,学生可以获得许多感性层面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恰恰是课堂上难以接触的。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这种切肤的体验甚至可以说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众所周知,所有的理性知识,只有在感性材料的配合下,才能真正沉淀在学习者的认知中。

在红色旅游社会实践中,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做到:第一应为学生安排丰富的体验内容。无论是重走长征路,还是角色扮演,都可以使学生在游览体验中逐渐感受到当前的真实状况。只有安排了足够的体验内容,才能使红色旅游不沦为走马观花,才能真正发挥其思政教育的价值。第二,红色旅游社会实践应紧密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如果单纯为了凸显此次实践的教育性,则很容易把红色旅游完全从当地丰富的人文环境中剥离出来,反而易于使学生增加逆反情绪,使本应很丰富多元的体验大打折扣。第三,不应简单地把红色旅游理解为学生在革命遗址听报告会,而应充分唤起学生在此情此景之下的自我启发氛围,真正使其做到“寓教于游”。

2、拓展训练与思政教育。拓展训练目前已经是一种风靡世界的户外体验模式,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许多企业、机构均将拓展训练作为提升自身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方式。拓展训练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能够使参与者在特性的情景之中,通过多种式样的身体活动,以团队为单位,以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任务,最终起到增强互信、提升成员适应力的目标。而将拓展训练引入到高校社会实践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拓展训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参与者的团队意识,使高校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也能够增强学生意志,使其重视群体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高校学生的拓展训练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拓展训练能够充分唤起参与者的潜能,使其能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有一些研究通过实证方式,表明参与者在拓展训练之后,能够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形成健康的团队理念和思想品质。由此可知,完全可以把拓展训练作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平台。

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为高校拓展训练提出以下一些注意事项。第一,高校应该在新生入校伊始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实践活动。这是由于新生来到陌生环境,彼此并不了解,此时十分容易构建自身的心理格局。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科学的行为模式和学习习惯。而新生入校的时候,也恰恰是对大学生活进行选择的阶段,怎样才能使同学之间做到关系融洽,怎样才能与集体共处,是每一个新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此时的拓展训练会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固定的心理定势,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此观念贯穿其大学生活。第二,拓展训练的组织者应该具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只有组织者足够专业才能保证参与者的人身安全。为学生选择和安排的所有项目,均应进行反复的安全测试,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应遵守安全程序。在训练开始之前,也应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使其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均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社会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一些因素对社会实践的开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一是一些高校过多地将重心放在科研和就业率上,并不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二是在具体活动的组织方面没能成系统,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性、长期性和规范性。三是没能对社会实践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估方法;四是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十分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克服以上的不足之处。而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安全问题也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不少高校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危险而对学校造成不利,所以常常并不热衷于社会实践。

笔者给出的策略为:第一,应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容易受到两方面安全的影响,一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安全风险,例如在组织漂流活动时,活动本身便蕴含着一定的危险性。二是社会实践开展的具体环境所隐含的风险,例如学生去山区支教,其环境本身的迷路、水灾等难以预料和控制的风险等。以上的种种风险,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前就进行充分的调查和预测,并结合具体风险的类别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二应结合具体的风险购买保险。一旦发生了社会实践的意外,导致学生出现伤亡或者人身财产权利遭到侵害的,可以结合保险条文进行补偿。

[1]徐志军.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梁敏洁,廖海洪,刘富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

[3]赵冬云,张良惠.经济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4(12).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高校学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红色旅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