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域化与区域亚洲化
2015-03-28刘洪涛
□文/刘洪涛 谢 恒
(1.邵阳学院;2.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南·邵阳)
亚洲区域化与区域亚洲化
□文/刘洪涛1,2谢恒1,2
(1.邵阳学院;2.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南·邵阳)
[提要]本文基于技术变迁的视角,将亚洲的发展放入到历史长河中技术变迁的视野里加以论述,客观地阐述全球化浪潮下亚洲区域化的进程,首次提出差异化呼声代表亚洲有未来,亚洲的独特性会成为亚洲的核心优势和关键突破口的观点,最后指出政府技术和市场技术的融合才代表了亚洲未来的正确方向。
亚洲区域化;区域亚洲化;技术变迁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日
随着信息交流与交通的日益发达以及区域壁垒障碍的不断消除,全球化力量正在改变原有地理空间结构及组织形式,使得几乎所有的地理尺度都被一种网络的关系所渗透,区域不再仅仅是地域等级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不同空间尺度相交网络的产物,这就是“全球化”。
正是因为全球化的力量引发了人们对区域理论的渴求,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区域理论的体系:一是早期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如区域关税同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影响全球福利水平)、自由贸易区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偏转”将保持全球福利水平,同时自由流动的要素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大市场理论(认为大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激发成员间的良性竞争,放大经济增长速度)以及最佳货币理论(认为成员国之间实行统一货币,促发欧洲货币联盟的出现)等;二是区域一体化的新理论,如新区域主义(认为区域一体化趋势下,国家疆界将淡化、区域地位逐渐上升并成为全球重要的行动者),中心-边缘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的过程并不是经济活动线性的集聚过程,贸易成本在一定范围内的下降将增大区域的不平衡,但当贸易成本足够小时,区域的经济空间将达到稳定均衡状态)、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将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范围的扩张,产业集聚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又会反过来加深产业的分工,促进区域一体化),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产生于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其过程反映了成员国之间利益博弈和利益共享)、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危机的制度根源在于搭便车行为)等。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选用何种理论,均有能否走出以欧美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架构之嫌,这对亚洲的区域化进程和深化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大胆的因果命题:亚洲是否也在区域一体化,如果有,其区域化是否存在独特的亚洲方式?联系到欧洲,正是欧洲一体化的现实经验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那么,亚洲的一体化过程会怎样?借助世界技术变迁的视角,或许有新的发现?
一、技术变迁中的亚洲
笔者在技术变迁三个时期的假说中认为:技术变迁ⅠⅠⅠ期间中的中国借鉴了世界市场技术,让全世界目睹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其实基于亚洲近代历史上遭遇的趋同性,同时也让世界领略到了另一个奇迹,那就是“亚洲奇迹”。1994年美国经济学教授保罗·葛鲁曼在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双月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亚洲奇迹”的迷思的论文。葛鲁曼指出:“亚洲的经济奇迹只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初期现象,是靠流汗而非创意造成的增长,这样的增长最终将有其限制”实为这一技术变迁期的强有力的证据。笔者认为,技术变迁ⅠⅠⅠ期并未结束,世界带给了中国和亚洲“市场技术”,没有理由中国和亚洲不还给世界一个全新的“政府技术”。
二、全球化浪潮与亚洲区域化
冷战结束以来,在国际社会中,没有哪个词比“全球化”更为时髦了,“全球化”不仅成为一个“摩登”的学术术语,同时也成为生活在国际社会中人们现实生活的一个“口头禅”。
然而,自上世纪全球范围内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以来,欧洲、北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处于领先地位。与此相比,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相对迟缓,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直至1989年才成立了论坛性质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下称APEC)。
目前,APEC在亚太地区构建了一个覆盖地区最广、纳入成员最多、包容性最强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而且,APEC领导人每年一次的会晤为各成员讨论亚太地区的重大事务提供了一个最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但是,作为一个论坛性质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自主自愿、灵活渐进的合作原则与集体行动的公平约束与长期效率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因此,随着APEC成员对深化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愿望逐渐增强,APEC方式的固有缺陷愈发凸显,从而造成了APEC合作的实效性日益减弱,尤其是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趋缓。
于是,三种声音出现了:其一,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被当作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的重要战略工具(直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贸易合作机制,继续引领制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自由贸易的新标准),虽然美国认为,TPP有助于塑造一个大规模、大范围、高标准的平台,可以成为整合亚太地区众多FTAs/RTAs的良机,然而美国之所以积极推进TPP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制衡和牵制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防止该地区形成一个稳定的、强大的贸易集团。其二,中日韩自贸区: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新亮点(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的板块,以中、日、韩三国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却是步履艰难,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自贸区,这是全球经济地区主义浪潮中的一个反常案例,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扩大区域内市场,推动三国经济融合,实现三国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对促进东北亚一体化进程乃至亚太经济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都具有深远意义)。其三,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其由东盟国家近年来首次提出,并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是成员国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标志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对进一步密切东盟和其他6国经济关系和提升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话语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市场技术,亚洲没有拒绝的勇气和能力,换句话说,要不要参与已成为错误的命题,如何参与、怎样才能更好地参与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三、差异化呼声与区域亚洲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亚地区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和历史等错综复杂的原因,使该地区难以形成大国主导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东盟利用其大国平衡战略,通过“10+1”、“10+3”和东亚峰会等多种机制,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主导权,继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合作方式(以在地区合作框架下,通过协商来制定合作目标乃至进程为其最主要特征),后来被学术界谓之“东盟方式”,有时更直呼为“亚洲方式”,开始向以往“最为成功”的欧盟模式提出挑战。
“东盟方式”的提出向国际学术界、特别是亚洲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是否存在一个区域化的“亚洲方式”?换句话说,没有美国,东亚的合作是否可行?
首先,按照《1998年美国东亚战略报告》,东亚只是被作为美国维持其对全世界全面接触战略的一个部分。我们的安全前景必然要求美国继续保持对世界事务的关注,去影响那些可能对我们国家的生存产生影响的行为。今天,仍然有人希望我们从世界中撤回来,而忘记了本世纪的一个重要教训:当美国忽视了世界的问题时,世界通常将它的问题带入美国的门口。
其次,对部分东亚国家而言,它们更希望建立一个由东亚国家组成的区域,这种信念促使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于1990年12月提出“东亚经济组织”(EastAsian Economic Grouping),后来更名为“东亚经济论坛”(East Asia Economic Caucus)。对此,马哈蒂尔曾明确地表示:毫无疑问,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东亚经济论坛似乎比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内更能体现出一个独立的亚洲的声音。东亚组织能够和北美以及欧洲在平等的基础上坐在一起。如果我们依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将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和加拿大也同时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我们可以说,我们有了一个与大佬(美国)和另外一个大佬(日本)打交道的平台,“小国”必须谙熟于与大国处事之道。
差异化呼声的背后是亚洲难以整合的现状(基于独特历史背景)以及其深刻的危机意识(基于独特历史背景),很多人将亚洲劣势归咎于亚洲倚凭东方传统转化而来的集权主义国家体制;归因于亚洲地区在“出口导向”之外没有建立起符合高收入先进经济体所需的统治制度与法律制度;归纳为在亚洲大部分地区,法治依然不强,强大的政治官僚利益凌驾地方利益。
而笔者认为,这正是亚洲的核心优势和关键突破口所在,它代表了亚洲未来的方向。新加坡之父李光耀的事迹可以带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其一,1965年8月9日,李光耀向世界宣告:“世界犹如大海。在大海中大鱼可以生存,小虾也可以生存。新加坡将以一条小虾生存于国际大海中。”其二,命运之神并不偏爱新加坡,1985年当西方经济逐步复苏时,新加坡经济却急转直下,经济增长率猛降到-1.8%,为建国20年来罕见的负增长。面对这种困境,李光耀镇定自若,他果断决定于1985年7月组成经济委员会,大胆地让年轻一代的领导人,40出头的第一副总理吴作栋,以及李的长子33岁的工贸部长李显龙去负责。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让他们任“中锋”,自己去当“守门员”。其三,1986年8月,在《新加坡成功之路》一文中,李光耀总结道:“生活是不断地改变,环境也是不断地改变,我们必须适应,而且要支配生活和环境。”
总之,发展优越于西方文明的政府技术对亚洲而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四、结论与建议
回到开篇时提出的话题:是否应该以及能否走出以欧美为中心的理论架构,或者说如何避免目前我们社会科学研究中过分欧美中心论的倾向?这是关系到亚洲能否很好地应对全球化,最终实现亚洲一体化的关键问题。
对该问题的回答,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本文不认同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中所阐述的区域一体化是作为一种产生于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时的制度安排;本文不讨论在亚洲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究竟谁先起到主导作用的问题:本文却坚信政府技术及市场技术的深度融合才代表了亚洲未来的方向;反之,亚洲奇迹也会成为一场闹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珏,陈雯.全球化视角的区域主义与区域一体化理论阐释[J].地理科学进展,2013.7.
[2]王正毅.亚洲区域化:从理性主义走向社会建构主义——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5.
[3]程超泽著.亚洲怎么了?亚洲金融风暴全景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F06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