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现代教育理念视角的西方音乐史教学*
2015-03-28
基于后现代教育理念视角的西方音乐史教学*
黄丽蓉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摘要:后现代教育理念凭借独特的开放性思维以及个性上的张扬色彩受人关注。将其引用西方音乐史教学可以改变其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也给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后现代教育理念
后现代教育理念是在后现代哲学理论体系基础之上所演变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凭借独特的开放性思维以及个性上的张扬色彩,在社会中形成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从教育体系的角度来说,后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反传统意识,对教育工作的发展与改革有非常积极的作用。[1]将后现代教育理念引入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无疑将对提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过程、尊重个体产生巨大影响。
一、后现代教育理念概述
后现代哲学理念是在现代哲学不断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其关于教育理念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破“二元对立”,主张“多元并存”。现代教学理念中认为“设计与机会”、“有序与无序”,是两个矛盾和对立的二元结构,但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设计”、“有序”意味着对学生的限制与强迫。[2]事实说明,过分强调“设计”、“有序”,几乎使教学活动拘泥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扼制,教学过程出现机械化,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后现代教学理念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要求在课程组织中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二是突破“总体性”,主张“差异性”。后现代权威理论家利奥塔尔有一句名言:“简化到极点,我们可以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3]所谓“元叙事”或“元话语”就是一种解释世界、解释历史的”宏大叙事”。后现代教育理念突破“宏大叙事”,主张“小型叙事”,也就是说主张用局部叙事取代总体叙事。在后现代教育理念下,总体性思维被否定,局部性思维突现了差异的重要性。三是摒弃教师权威性,提倡交互主体性。后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所谓“去中心”,即反对以教师教学行为为中心,不主张教师权威和教学控制。该理念认为:师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他们应共同参与求知过程。
二、后现代教育理念带给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启示及改进措施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教师多采取叙述性方法展开教学,但无论是从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的角度上来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而通过引入后现代教育理念的方式,能够为西方音乐史教学活动打开全新的视角。具体而言,后现代教育理念的背景之下,笔者对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做了如下改进。
(一)提升教学内容
后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多元并存”,反对刻板地运用精确的模式,主张打破陈规,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地教学。对西方音乐史的授课一般采用“四段论”即该时期音乐总体的发展、音乐事件、该作曲家所属流派及风格特征、主要作品及表现内容等,几乎变成了一种固定模式。所以有学者感慨,国内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几乎被讲为一部西方音乐作品与作曲家的历史。
基于后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可以融入“多元化”的知识内容,以达到掌握、领悟每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教学内容:
一是将音乐文本和音乐史实相融合。西方音乐史本身是多维度的、立体的,并且是具有历史贯穿性的学科,因而我们在进行西方音乐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西方音乐史教学与音乐作品教学结合起来。
事实证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热情的最好方法是欣赏外国作曲家的优秀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其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例如:欣赏歌曲《鳟鱼》和《魔王》,就会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之王”舒伯特对不同题材的词语仔细琢磨,为每首诗词寻找最佳的音乐配合形式,恰如其分地揭示其情感内涵。从简单易赏的音乐体裁入手,逐步地扩大知识容量和深度。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讲解,就会大大降低了经典音乐文献本身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应使音乐文本与音乐史实相互链接、彼此交融,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将相关文化和音乐发展史相融合。我们可以对与音乐相关的“非音乐”知识点,以知识链接的形式予以陈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学习、吸收音乐发展史。对于西方音乐史,我们至少有三种视角:历史中的西方音乐史、文化中的西方音乐史和技术中的西方音乐史。[4]其中音乐发展史和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它形成于社会历史阶段,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展,可以说,西方音乐史是整个西方文化进程的一个子系统,是西方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在课堂上考虑到将文学、美术等相关内容适时地、有选择地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授20世纪的主要音乐流派“表现主义音乐”时,应该使学生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动荡不安,带给人们的是惶恐、痛苦和绝望,“表现主义”风格音乐流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5]“表现主义”创始人勋伯格早期的作品如《期待》、《幸运之手》、《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等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都反映出痛苦、紧张、不安等病态心理或情绪,但是作品《华沙幸存者》完成于二战结束后不久,是在勋伯格对世界大战充满了激愤的心情下写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背景铺垫,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了那种刺耳、尖锐的音响以及怪诞、荒诞的音乐表现形式。当学生们再次听到作品《华沙幸存者》时,会感受到这部作品中所喷射出的人们对战争的怒火和对世界和平的热切期盼,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情感共鸣的氛围中。
(二)更新教学过程
一是采用“点”“面”结合法。后现代教育理念突破“宏大叙事”,主张“小型叙事”,依据这种教育理念,根据西方音乐史特点,笔者采用了以“小型叙事”为主,“大型叙事”为辅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实践。相较于其他学科,西方音乐史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教学内容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内容涵盖丰富,且历史关系非常复杂。由于教学的空间受限,时间上也不够充分,要想在教学过程当中完全展示与陈述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历程显然是不实际的,因此,教学期间必须采取先归纳,后演绎的方式,提取西方音乐史教材中最为关键与典型的内容,采取“宏大化”的叙述方式,以“面”为切入点,对框架知识点进行传授。[6]在学生熟记框架基础上,详细讲解其中要点、重点。在“宏大化”教学的同时,引入“小型化”叙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点”为切入点,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析,针对西方音乐史发展过程中典型作品风格、节奏、旋律等细节问题进行探讨,做到“点面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中的一些“边缘性”以及“差异性”得到了高度关注,从微观角度上对西方音乐史中的音乐现象以及音乐特征进行剖析,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例如:总体上,我先把音乐史分为六个时期:中世纪——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文艺复兴——世俗音乐开始发展;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音响恢宏;古典时期——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平分秋色;浪漫主义时期——个性化音乐,求新,求异; 20世纪以后——多元化音乐。
然后每一时期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不同的阶段。以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初,勃艮第派出现;
第二阶段: 15世纪中后期,法——佛兰德乐派形成;
第三阶段:16世纪中叶,罗马乐派占主导地位;
第四阶段:16世纪下半叶,威尼斯乐派。
先点出大的知识点,使学生对音乐发展历史有一些初步印象和宏观的了解,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深入细碎知识点讲解。通过“大小结合,点面结合”的方法就使学生巩固加深了西方音乐发展史知识,效果良好。
二是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视线不再单纯地固定在黑底白字的黑板上,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知识容纳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背景时,利用多媒体一节课时间内就能完成这一音乐内容的作者简介、作品名称、作品体裁、故事梗概、曲式结构、乐曲的重点、难点和乐谱等诸多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配以声音、画面,并设法将音乐知识不失时机地穿插进乐曲的欣赏之中。老师讲五分钟,不如音响或视频一分钟有作用。多媒体多彩的视觉冲击与丰富的音响相交织,使课堂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史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三)在教学活动上,进一步关注“个体性”
后现代教育理念下,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强调通过“去中心”的方式,弱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性,在人格关系上将教师与学生等同起来;教师应充分尊重了解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背景,接受能力等因素上的差异性;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并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与接收关系,更多偏向于一种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其中的知识探究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者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大家比较熟悉的贝多芬的作品时,通过欣赏《命运》《月光》《热情》等作品,师生可讨论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他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音乐神童”莫扎特大家也不陌生,他是与贝多芬同一时期的音乐家,师生们可同时参与讨论他的作品,以此了解音乐家所处同一时期、同一流派的整体风格,从而发现他们二人之间的风格差异。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性,而且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提升了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
讨论式教学应主要针对那些教学内容比较重要,且学生有音乐史知识背景的课程上,如果学生对某些音乐史知之甚少,教学开展困难。课前准备对讨论式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一定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内容,通过手头教材、网上查阅、书籍查阅等方式准备相关材料,这样学生就能够完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
借助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不再是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填鸭方式。另外,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具有灵活性,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比如,在选择课下作业时,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从而满足各个水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7]
后现代教育理念与西方音乐史的融合对于西方音乐史教学而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显著的。[8]通过两者的不断融合与互通,能够改变传统意义上西方音乐史墨守成规的教学理念,促进西方音乐史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做出改革与创新,使整个教学活动关注个体性,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的合理,圆满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逸兵.作为"文化现场"的西方音乐——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一点思考[J].艺术百家,2006(4) :147-149.
[2]周烨.大数据背景下的传媒音乐教学——以南广学院《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为例[J].音乐创作,2014(9) : 173-175.
[3]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4]单林.音乐技术分析和认识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意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4) 62-65.
[5]侯燕.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感性内容与学理范畴的融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 : 183-184.
[6]朱宁宁.整体思维下教学新模式的多角度透视——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音乐创作,2013(4) : 176 -178.
[7]孟泉希.就西方音乐史教学引发的一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3(16) :48-49.
[8]黄虹.借鉴扩展深化重构——史学新观念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研究的启示[J].音乐艺术,2005(4) :111-115.
(责任编辑:谭淑娟)
The Teaching of Western Music History Based on the Post-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HUANG Li-rong
(Sanm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Sanming Fujian 365000,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 education has been followed closely because of its features of unique open thinking and individuality.It will undoubtedly change the simple method,enrich the lagging content and bring new revelation to th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teaching.
Key words:western music history; post-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作者简介:黄丽蓉(1969-),女,福建省仙游人,现为福建省三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及音乐教育。
*收稿日期:2015-02-10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3-0108-03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